原標題:年內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數量同比增476% 國有大行整改壓力仍然不小

本報記者 彭 妍

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臨近結束,銀行理財向淨值化轉型在今年進一步加速。

《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自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銀行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快速壓降,淨值型產品佔比大幅增長。從近期公佈的相關數據來看,目前銀行轉型進度不一,不同類型銀行淨值化產品佔比出現分化。其中,上市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淨值化產品比例普遍達到六成以上,個別銀行超過八成;與之相比,六大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進度較爲緩慢。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FICC分析師明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有大行理財產品的整改進度與中小銀行存在較大差距應屬正常。鑑於國有行本身體量較大,管理能力、資產處置能力等都具有相對優勢,在監管部門指導下順利完成整改應該沒有問題。銀行理財產品的整改難點,仍集中在非標、未上市股權、產業基金、資本補充工具、不良資產等方面的處置上。

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提升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快速推進。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日發佈的中國理財市場2021年一季度報告顯示,截至3月末,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規模達25.03萬億元,同比增長7.02%;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達18.28萬億元,佔比73.03%,較去年同期提高23.88個百分點。

除了規模大幅增長外,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也一直保持增長態勢。《證券日報》記者對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後發現,截至5月13日,今年以來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共計9595只,較去年同期增長476%。另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達6620只,同比增長66.46%。

從各家上市銀行披露的2020年年報及2021年一季報也可看到,銀行理財向淨值化轉型在加速,但不同銀行的轉型進度也不同,國有大行的轉型速度明顯慢於中小銀行。在國有銀行中,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去年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分別爲52.36%、55.31%,建設銀行去年淨值型產品期末餘額2939.29億元,佔比19.24%。股份制銀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相對較高,大部分都在60%以上。城商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也較高,大部分超過70%,部分銀行甚至達到80%以上。

根據普益標準《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2021年1季度)》,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性銀行的淨值化轉型進度爲62.66%,環比上升3.05個百分點;城商行淨值化轉型進度爲79.76%,環比上升5.84個百分點;農村金融機構淨值化轉型進度爲71.17%,環比上升7.11個百分點。

資管新規出臺以來,銀行採取多種措施壓降存量理財產品。自2019年以來,已有部分銀行停止新發保本理財產品,多數銀行相關產品到期後不再滾動續發,少數銀行則提前終止原有理財產品,甚至直接開啓未到期理財產品的“強退”模式。今年以來,又有不少銀行選擇提前終止、甚至強制清退部分理財產品。

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國有銀行由於理財產品規模較大,不符合資管新規的存量老產品規模也較大,整改難度較高,加上之前配置了較多長期非標資產,難以在短期內消化,新老銜接存在一定難度,因此轉型進展相對緩慢。

年內有望完成整改任務

儘管各家銀行都在加快推進理財產品業務的淨值化轉型,但部分銀行面臨的整改壓力仍比較大。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金融機構除了要按照資管新規過渡期的要求加快整改力度外,也要正確看待整改過程中的問題,如果整改影響到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就要進行一些調整。

“總體上看,銀行在整改方面更加靈活。銀行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按照自主有序的方式制定理財業務整改計劃。同時,即使過渡期結束了,對於因特殊原因而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銀行仍可以妥善處理。由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銀行的整改壓力,降低整改給金融市場帶來的波動。”董希淼稱。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FICC分析師明明認爲,銀行年內完成整改任務可期。按照2021年理財市場一季度報告,截至一季度末,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已達73.03%,比2020年末的67.28%高出5.75個百分點。按此進度,在剩餘三個季度內基本可完成總體的銀行理財產品整改目標。此外,去年發佈的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通知,對今年年底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提供了“個案處理”加“支持措施配套”的政策安排,有利於解決整改中的一些難點和堵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