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專家建議將虹橋定位爲上海都市圈中心

記者 方卓然

“大虹橋”如何騰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如何建設?上海的都市圈中心究竟應該在哪?

2021年5月13日下午,上海投資諮詢集團有限公司·上諮論壇第三講在上海虹橋基金小鎮拉開序幕。

本次上諮論壇以“聚焦城市+ 傾聽城市家——攜手助力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爲主題,深入探討上海城市發展中的焦點問題,研究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的思路、路徑與關鍵點,旨在打造“共創、共享、共贏”的交流平臺,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貢獻上諮力量。

今年2月,國務院批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與以往不同的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打破省級行政區劃界限,納入了滬蘇浙共7000餘平方公里區域;在功能設置上,它既是對內開放的關鍵節點,也承擔着對外開放的樞紐鏈接。

將虹橋建設爲國際開放樞紐成爲了大虹橋繼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上海虹橋商務區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閔師林看來,整個國際開放樞紐當中很重要的三點,一個是怎麼把空鐵複合、海陸通達的綜合交通樞紐作爲聯動紐帶,一個是將總部經濟、創新經濟和現代服務爲特徵的產業升級樞紐打造爲發展載體,此外,虹橋將打造以面向國際國內兩個扇面的資源配置樞紐爲核心功能。

閔師林表示,虹橋商務區已經作爲五型經濟的重點,已經與松江、金山、閔行等區域合作,更重要的是虹橋也可以和長三角蘇浙皖這些省市聯動。“長三角其他地區也有一些產業集聚的土壤,有些產業發展的很不錯,相應的集聚在一起,生產基地在他們那裏,更有利於協同發展,分工合作也是一個必然。”

虹橋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是特殊的空間、區域、區位的優勢。”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市決諮委委員張道根看來,今天的虹橋能夠發展,就是因爲它具備綜合交通樞紐的優勢,但這裏作爲連接國內的網絡樞紐優勢仍有不足。

張道根表示,雖然上海有兩個機場,但是連接世界的航空樞紐當中虹橋的地位、作用還發揮不夠。同時,虹橋的空港、海港、陸港和整個軌道交通連接不夠。

他認爲,爲了提升虹橋的交通樞紐,首先虹橋商務區應着力完善虹橋國際航空樞紐功能,要優化虹橋機場的航線覆蓋和航班密度,強化虹橋和浦東機場的便利溝通。“現在現場羣已經有了,問題機場羣,虹橋在裏面怎麼樣成爲最便捷、最核心,連接國內外從暢的航空通道,這方面還有多樣的交通體系,這個方面還要往前走。”

同時,虹橋要擴大虹橋高鐵、高速鐵路樞紐覆蓋的廣度和深度,首先將來要達到核心圈一個小時,整個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要做到1.5個小時。“高鐵全部通到,這個很重要。”

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陳憲看來,除了加強建設交通樞紐,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應該建設成爲上海都市圈的中心。

陳憲表示,從市中心的概念來講人民廣場還可以是市中心,或者主城區的中心。“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應該是一個更大範圍的上海都市圈的中心。”

歷史上城市的中心通常是商業中心,過去幾十年公認的市中心人民廣場,有第一百貨商店這樣一個標誌性的商業,但因爲城市間的連通以及與周邊一體化較爲重要,交通束流可作爲城市中心的變化趨勢。陳憲表示,現在不僅要考慮上海新的市中心,更要定位上海都市圈的中心,

“如果說你以虹橋樞紐爲中心劃一個同心圓的話,虹橋樞紐到五個新城的距離和到蘇州、嘉興、南通的距離都是差不多的。”他說,既然要成爲都市圈的中心,就需要增加和完善相應的城市功能。

他進一步指出,虹橋要建設更多的租賃住房,在相關的空間發展商業功能。“我覺得應該開發一些商業的步行街。既然它是一個新的市中心,它很重要的需要人氣,首先要有更多的人住在附近,要周圍的客流,不僅僅坐飛機到這個地方來,消費也要到這個地方來。”

當天,上諮集團和上諮經濟發展研究院牽頭,組織邀請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普華永道中國以及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中心等智庫單位,共同啓動“城市+”智庫聯盟。

聯盟成立後,城市+智庫聯盟成員單位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特點,在上海產業政策、城市治理、數字化城市變革、城市經濟發展等諸多領域展開頂層合作,強強聯合,發揮在重大戰略諮詢的參謀與智囊作用,共同推動上海城市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