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歌裏唱得美,但不可否認的是,太湖入夏即面臨藍藻爆發的考驗,水體發黑發臭。

2008年底,無錫市委、市政府成立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藍藻打撈常態化。這麼多年過去,治理有成效嗎?

5月13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聯合採訪在江蘇無錫啓動,記者來到貢湖灣溼地公園,探訪太湖水治理。

無錫市藍藻治理辦公室副主任張錚惠表示,太湖水質較10多年前明顯改善,但就無錫而言,還沒有徹底消除藍藻爆發的問題,氣象因素影響很大。不過隨着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張錚惠對各城市合力治理藍藻表達了樂觀期待。

2021年5月13日下午,貢湖灣溼地公園水韻廣場前的太湖景象。 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藍藻治理主戰場

5月8日,陰,太湖上有些風浪,五艘帆船停在固定位置裝點着湖面,一艘加壓控藻船來回作業。

太湖,北臨江蘇無錫,南瀕浙江湖州,西依江蘇常州武進,東近江蘇蘇州,這是長三角發展繞不開的地方。而無錫位於太湖西北角,夏季處於下風向,一旦太湖藍藻爆發,無錫就會淪爲藍藻聚集的重災區,也因此成爲藍藻治理的主戰場。

無錫經濟開發區華莊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毛培新介紹,無錫經開區太湖岸線全長5.4公里,每天人工和機器巡查齊上陣。一日兩次,有專人沿岸線進行巡查,瞭解水質變化情況;無人機同步巡邏;沿湖還安裝了10套溶解氧自動監測裝置,可以隨時瞭解溶解氧變化情況,判斷是否有湖泛(水體黑臭現象)發生。

2020年,無錫對太湖岸線300米範圍內進行了生態清淤,清除湖底的浮泥和陳年藍藻。日常還有導流控藻、打撈處置等措施。

“藍藻治理看太湖,太湖治理看無錫。”張錚惠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無錫現已形成了科學化監測、專業化隊伍、機械化打撈、工廠化處理、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路線,首先採用物理方式將藍藻打撈上岸,集中脫水,再進行深度處理,以生產有機肥、燃燒發電等方式實現資源化利用,從而形成完整的藍藻治理技術鏈條。

2020年8月12日,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新安街道的藍藻打撈隊員們頭頂烈日,在太湖無錫新吳段打撈藍藻。 人民視覺 圖

無錫經驗共享

無錫的藍藻治理,爲太湖周邊地區乃至全國類似有藍藻爆發問題的淡水湖泊提供了範例。安徽巢湖、雲南洱海、上海淀山湖等都曾學習無錫經驗。

2019年,上海淀山湖引進了無錫企業研發的加壓控藻船。通過對藍藻細胞施加壓力,使其內部的僞空胞氣囊坍塌,從而使藍藻失去上浮能力,解決藍藻水華聚集的問題。

同樣在太湖邊的湖州也借鑑了無錫的做法,在沿湖地區圍隔阻擋,引進並投用打撈船和加壓控藻的技術裝備,建設藻水分離站。

2020年,無錫和湖州簽署了關於建立太湖藍藻防控協作機制合作協議,建立“十項機制”:統一規劃、項目准入、聯席會議、聯合執法、生態修復、信息共享、聯合巡查、交叉檢查、應急支援、推廣應用。

比如在信息共享方面,兩市統一調度掌握氣象、水文、衛星遙感、水質監測、無人機航拍與人工巡查等信息數據,實時掌控太湖藍藻分佈、流向、密度等情況;持續完善藍藻監測網絡,攜手推動區域智慧平臺建設,聯合發佈預警監測報告,增加預警的權威性。

2020年8月12日,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新安街道的藍藻打撈隊員們頭頂烈日,在太湖無錫新吳段打撈藍藻。 人民視覺 圖

長三角形成合力

治理藍藻多年,太湖水究竟怎麼樣了?

張錚惠分析道,相比10多年前,太湖的藍藻問題有了明顯改善。當時國家提出了“兩個確保”這一底線目標,即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無錫已連續13年完成這一指標。

不過,他坦言,無錫還沒有徹底消除藍藻爆發的問題,工作壓力仍然不小,“隨着人民羣衆對於美好環境的嚮往更加強烈,我們的壓力反而更大。”

在他看來,水質改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太湖目前的水質還沒有達到根本性好轉的拐點,總體上仍適宜藍藻生長,氣象因素影響很大。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可能性?張錚惠表達了樂觀期待,隨着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發展,沿湖各城市將逐步形成合力,共同治理藍藻問題,更多城市加入打撈可以有效減輕無錫的壓力,對藍藻問題的重視也將提升從源頭治理的可能性。

“太湖的藍藻問題表現在水裏,但根子在岸上,是整個流域的問題。” 他認爲,藍藻打撈偏重於末端治理,如果要根本性改善太湖水質,必須從源頭髮力,從入湖河道開始治理,在岸線生態修復上做出更多探索和嘗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