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网

原标题:专家:美国宽松政策调整加快 新兴经济体应防资本外流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学习两会精神,金融助力十四五新开局”系列沙龙第4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行。与会专家表示,虽然全球主要经济体短期内不会退出宽松政策,但是调整节奏在加快,新兴经济体应保持自身经济体系稳健,从根本上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钱宗鑫发布题为《国际资本市场形势分析》的主题报告。他认为,虽然美国实际GDP涨幅超出预期,但是,通胀预期也在提升,就业率仍然不容乐观,短期内美国的货币政策环境会继续宽松。欧洲整体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因此复苏性增长预期后延。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认为,疫苗的加速使用改善了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同时,全球经济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和节奏直接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势。

在鄂志寰看来,美联储可能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做退出宽松的准备,从今年底开始减少购债规模,到明年底完成缩减购债相关进程,此后开启加息进程。主要经济体加息和流动性收缩,可能引发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带来货币贬值、利差上升和资产价格调整的金融危机。为了从根本上应对资本外流冲击,新兴市场应当注意自身对外的平衡并加强宏观审慎,保持经常账户差额的相对稳健并控制外债规模。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尽管短期来看,美联储不一定会采取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操作,但是一旦进入强美元周期,部分经济基本面比较弱的新兴经济体将遭遇资本流动的冲击。

“跨境资本流动给中国带来的冲击将十分有限。”管涛认为,一是中国近年来民间货币错配大幅减少,对于资本流入特别是流出冲击的承受能力在明显增强;二是中国现在基础国际收支状况依然非常强劲,外汇是净正现金流;三是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应对汇率双向波动的容忍度和承受力明显增强;四是由于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增强,我国宏观政策有一定的应对空间。

不过,管涛也提醒,我国仍需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进一步提高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钟红认为,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过程中,虽然个别新兴经济体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货币金融危机,但整体上不具有传染性,不会引发系统性的“缩减恐慌”。

在应对方面,钟红提出,新兴经济体应继续强调保持自身经济体系的稳健,保持经济和财政政策的纪律性,保持充足的财政储备,保持充分的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宏观审慎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这些对于新兴经济体应对“缩减恐慌”都大有益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