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創始人沈暉威馬汽車科技集團供圖

(上海在線新經濟)威馬創始人沈暉:“用戶定義汽車”是未來造車新勢力車企競爭焦點

中新網上海5月14日電(記者 繆璐)“硝煙漫漫,新能源車市白刃戰在即,沒人能確信穩贏。幸運的是,威馬已兵甲齊備、取得重要據點,爲之後的競爭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威馬汽車科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在《威馬家書》中的一段話,儘管前途漫漫,沈暉卻表示,不確定是一種常態,重要的是要相信轉機也同在。

1980年代求學時,沈暉的夢想還是成爲一名優秀的建築設計師。高考時意外與建築夢失之交臂,他卻在華南理工的大學時光收穫創業的想法,於是沈暉在不確定中開啓了從事智能出行領域的想法,同時這也給他的人生迎來了轉機。

自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發明第一臺汽車之日起,傳統燃油車一直是汽車市場的主導,隨着科技的發展,汽車來到了變革的十字路口,中國汽車產業也迎來了新的賽道。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賽道實現“超車”,造車新勢力車企們紛紛摩拳擦掌,想爭得先發優勢,威馬也不例外。

在這樣的背景下,威馬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第一個提出“用戶定義汽車”理念。沈暉認爲,用戶定義汽車是未來造車新勢力車企的競爭點。“新勢力在面對各個龐大的傳統車廠時候,憑什麼贏呢?就是抱牢用戶,早期時大家都是從營銷角度抱牢用戶。”在沈暉看來,這只是新勢力“抱牢”用戶的1.0階段,而在2.0階段,不再是讓用戶簡單知道企業,買企業的車,而要衡量用戶是不是能參與造車的全過程中。

在新消費階段,“用戶”已成爲一個被頻繁提及的核心詞彙,衆多車企中,“經營用戶”者也不在少數。“用戶應該參與整個車全生命週期的定義、共造和共創。”沈暉說,“用戶可以定義軟件,可以在產品還未成型之前去定義,可以買了車後去定義,去改,可以在用車的時候定義,最終達到的目的是‘千人千面、常用常新’。”

沈暉用“陽春麪”做了個形象的比喻。“以前,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把‘陽春麪’做好,但隨着用戶需求的演變,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一份‘陽春麪’,還有爲食客提供各種各樣的‘澆頭’。現在不僅僅是把‘陽春麪’做得特別好,做很多種‘澆頭’,還需要用戶能夠從我做‘陽春麪’開始,就來參與到‘陽春麪’的定義以及後續所有工序中,做到最後,可能就是每一個人喫的都是不一樣的面,且口感也是不一樣的面。”沈暉說。

實際上,很多車企都在努力實現讓用戶參與所有流程的構想,但由於缺少體系化支撐和改變決心,所以以往很多品牌在對消費者個性化選擇提供上都淺嘗則止。大部分車企都只是在營銷環節以用戶需求爲導向,沒有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定義環節以用戶需求爲導向,因此在市場上展現出來的產品也與真正的“用戶定義汽車”有本質區別。

因此與其餘新興造車企業相比,威馬首提的“用戶定義汽車”有着自己的獨特理解。威馬一開始便選擇了重資產的投入方式——建設自己的工廠。從平時的消費購物流程來看,通常是商品製造出來之後,消費者再去挑選。而威馬的C2M方式則是消費者需要什麼,就直接聯繫製造商生產,它通過互聯網將用戶需求與不同的生產線連接在一起,按照用戶的產品訂單要求,設定供應商和生產工序,最終生產出符合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

眼下,隨着威馬W6的上市,威馬在“用戶定義汽車”上已進入第二階段。沈暉坦言,傳統車企的優勢在於生產製造,也就是售前環節,售後環節存在劣勢。但對於新勢力來說,生產製造是弱項,售後環節纔是強項。新勢力要抓住自己的特性,即用戶思維和與之以用戶爲中心的組織結構相配合,才能擁有未來。(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