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距離蛇口20多公里處,599.1米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全面竣工,這是深圳的第一高樓。很難想象40年前的蛇口,還是一個偏僻的南海漁村。

平安國際金融中心

40年前的蛇口漁村

究竟是什麼,使這片土地在40年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要從蛇口工業區說起。1979年7月,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炸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山第一炮”,拉開了深圳歷史交響的序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成爲大勢所趨,開放迫在眉睫。1978年5月,我國向西方發達國家派出了以副總理谷牧爲團長的第一個高規格政府經濟代表團。他們在考察中看到了中西方在經濟、科技上的差距,也看到了彼此的需求:中國需要資金、技術,西方需要市場、出口。合作成爲雙方不謀而合的默契。

但突破口在哪裏呢?

廣東憑藉毗鄰港澳面朝大海的自身優勢,搶下了這個機遇。

1978年底,主持廣東省委工作的習仲勳建議,將寶安縣、珠海縣升格爲深圳市和珠海市,吸收港澳、華僑資金,從香港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建成外貿出口基地。這個提議於1979年1月得到中央批准。

1979年4月,習仲勳到北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他在發言中希望中央能根據廣東緊靠港澳、華僑衆多的特點,給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頭建立出口加工區。這一設想得到了鄧小平的大力支持。

關於如何命名這幾處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鄧小平說,“還是叫特區好,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劃出部分地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將“出口特區”定名爲“經濟特區”。同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作出決定,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並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經濟特區建設正式通過立法程序確定下來,大規模的經濟特區建設正式拉開帷幕。

伴着蛇口區的隆隆炮聲,移山填海興建的碼頭和工廠開始動工;樹立在蛇口“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見證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深圳市委大院門前樹立的四蹄堅挺、埋頭奮進的“拓荒牛”銅雕,展現着特區早期建設者們的艱辛拓荒。

“拓荒牛”銅雕

南國春早。1984年1月24日至2月10日,近80高齡的鄧小平南下先後視察了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他充分肯定了特區的發展成就,也明確了辦特區中“放”的指導思想——“開放政策不是‘收’的問題,而是開放得還不夠”。

1984年4月,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大連、煙臺、青島、上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開放,開放由點連成線;次年2月,長三角、珠三角和閩南三角地區開闢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由線到片;1988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在海南島建立全國最大的省級經濟特區。

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開發開放浦東,掀開了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嶄新篇章。幾十萬建設者開進浦東,架橋築路,建廠造樓,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浦東新區在長江出海口崛起。

歷史,在一個春意盎然的季節選擇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而後點燃了中國這個古老民族走向世界的激情。

一場改變中國也改變世界的變革,正見證着中國經濟的奇蹟!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進程的生動縮影,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創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