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新浪財經APP,瞭解最新財經資訊

原標題:科創院士談|甄崇禮:中國氫能行業將產生大量千億規模企業

中國能在短時間內做到氫能利用世界領先。

說到氫能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用在汽車上,並把它跟鋰電池車進行比較。其實,交通只是氫能源應用中佔比極小的一個方面,它更具戰略意義的應用在於電力、熱力和工業製造業等方面,關乎中國能否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承諾。

近日,由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博研教育、深圳企聯聯合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第二期活動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開講,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新南威爾士大學中國尖端技術產業研究院院長甄崇禮分享了上述觀點。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佈:“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達峯’不難,但‘碳中和’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甄崇禮認爲,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只有通過科技創新纔可以做到,沒有別的方法。從人類過去百年的能源進化史看,其本質上就是碳氫比的調整史。燃料的氫含量越高,能量密度就越高。氫燃料電池以氫氣爲動力來源,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優勢明顯。未來從碳能源轉向氫能源是大勢所趨。

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絕大部分來自電力、熱力和工業製造業,然後纔是交通、建築和其他方面。“如果指望通過氫能源車的應用推廣達到雙碳目標,基本上沒戲,因爲就算完全取代燃油汽車都沒用,氫能源的主戰場還是在電力、熱力和工業製造等領域。”甄崇禮說,當然,氫能源汽車也是值得研究應用的,比如在貨運和公交大巴上。

此外,在甄崇禮看來,中國發展氫能產業不僅有對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能源安全問題。中國現在的能源結構中佔比最大的是化石能源,而中國的進口原油佔比從2018年開始就已超過70%,突破了國際石油安全警戒線。因此關注包括氫能源在內的新能源,符合中國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需要。

在氫能領域,全球已展開了激烈的技術競爭,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歐洲等都對氫能源產業進行了規劃佈局。甄崇禮指出,目前,中國在全球氫能競爭中尚未佔據優勢地位,“在覈心材料、零部件、重大裝備和工程等方面存在不少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問題”。

但中國也有着其他國家尚不具備的發展優勢。甄崇禮說:“中國具備全球最大制氫產能和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可開發量、城市/港口的交通運輸較爲集中、產業鏈和標準規範已初步經形成。”同時,中國具備地方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發展氫能的主觀優勢,預期到2023年,氫運輸行業的投資將超過170億美元。

在甄崇禮看來,儘管目前中國在氫能的基礎技術上並不領先,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有足夠的能力把不同氫能技術的產業連接起來,從而真正把氫能用起來。這方面,鋰電與光伏業提供了成功的範例,甄崇禮相信,在氫能的利用上,中國也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世界領先。

甄崇禮注意到,近年來,中國氫能行業發展政策體系創新驅動力正從“自下而上”到“上下協同”發生改變,這有利於加快氫能制、儲、運、加、用各環節的政策法規完善。“十四五”期間,“碳達峯”和“碳中和”將催生氫能行業的發展需求,有助於推動建成符合國情的氫能標準法規和產業政策體系。

甄崇禮認爲,未來中國將加速發展綠氫製取、儲運和應用等氫能產業鏈技術裝備,氫能供應保障網絡逐步構建完善,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此外,氫能可與電能互變、互通,可有效耦合傳統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統,在工業、交通、建築、能源等各個領域可實現產業規模化應用,提高氫能產業鏈配套能力,氫能產業發展水平將邁上新臺階。

甄崇禮推算,隨着終端產品應用場景愈加豐富,未來,中國氫能及燃料電池行業可帶動33萬億元的產業鏈,催生大量千億規模的企業,甚至部分萬億企業。

甄崇禮說,氫能是一種柔性的“綠色”能源載體,可以一次性獲得並長期儲存,可以通過氫能燃料電池的技術整合成爲電、熱、氣網一體化的結合點,是大規模消納新能源,實現電網和氣網互聯互通的重要手段。基於氫“可循環”流通的本質特徵,氫可以說是一種“能源貨幣”,氫能被認爲是同時解決能源資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最佳途徑。

根據甄崇禮的研究,到2050年,氫能將在全球實現真正普及,全球能源互聯網將形成以清潔能源爲主導、以電爲中心的格局。屆時中國也將進入氫能社會,能源體系、國民經濟、個人與社會生活都發生巨大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