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首次留下中國印跡!

5月15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着陸火星,舉國歡慶。當天,香港理工大學(簡稱“港理大”)發佈賀辭稱,“這是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港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介紹,理大很榮幸有兩支跨學科科研團隊參與其中,分別爲火星着陸區的地形測量和評估,以及落火狀態監測相機(即火星相機)的研製作出貢獻。

“火星探索計劃任務艱鉅,這次壯舉證明中國在深空探測方面的技術和能力。理大的科研團隊會繼續爲火星探測計劃作出貢獻,並祝願整個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港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

滕錦光透露,理大也已於近日成立了由容啓亮教授領導的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將繼續不遺餘力支持更多航天技術的研發,致力以科研力量貢獻國家發展。

澎湃新聞了解到,港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啓亮及其團隊,正是火星相機研發背後的主導者。

港理大研發“落火狀態監視相機”參與國家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火星相機相當於火星探測器的“眼睛”。據港理大官網資料顯示,火星探測系統由環繞器、着陸器和巡視器組成,目標是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即順利登陸火星,並同時進行軌道和地面探測,這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次嘗試,這次任務亦同時希望獲取有關火星的科學勘探數據。

港理大介紹,“火星相機”將搭載於着陸器外層平臺上,以監視着陸情況、火星的周遭環境,以及降落火星後巡視器的操作狀態,包括太陽翼的打開及天線的狀況。這些信息對掌握巡視器能否在火星表面成功巡視至關重要。

另外,港理大土地測量與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吳波及其團隊,也是我國月球探測任務(嫦娥三號、四號、五號)與火星探測任務的着陸區地形地貌分析與着陸點評估選取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今年4月份,吳波在接受《中國測繪》雜誌專訪時表示,很多常規的測繪手段,是不能直接拿到月球、火星、小天體探測上來使用的,必須做改進。例如,小天體非常小,形狀不規則,自轉速度快,它的測繪座標系要怎麼建立,圖像要怎麼獲取,如何有效地進行三維建模,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不斷改進提升我們的技術。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單位參與到探測任務中來,大家集思廣益,各展所長,爲我們國家的航天深空探測貢獻力量。”吳波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