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祭侄文稿》中有錯字,一千多年來竟然沒人發現?近日,一段女學者孫鶴在某媒體文史欄目的視頻被書法圈內網友圍觀,並在知乎、微博、微信視頻號等多個互聯網平臺上引發討論。

孫鶴在視頻中指稱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有錯字,她表示:“這個字,沒有寫成刺,寫成㓨(她讀jia)字,這本身是一個錯字,但他(顏真卿)不知道。唐代所有的官稱當中沒有㓨史的,只有刺史,對不對?”孫鶴目前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政法大學藝術經紀研究中心主任。

5月15日午間,澎湃新聞刊文《女學者稱顏真卿中有錯字,網友圍觀、圈內難認同》介紹,這段視頻迅速從書法圈傳播開來,不少網友指稱孫鶴的說法纔是“離奇錯誤”,而顏真卿並沒有寫錯,“㓨”古代確實和“刺”一同使用。15日晚間,多位國內書法圈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雖然孫鶴的說法不佔主流,不過並不能就此論定孫鶴“說錯了”。有書法圈人士舉例,來自南京師範大學的書法研究者梁培先近日就撰文《關於孫鶴教授“夾史問題”的一點個人看法》駁斥了大多數網友對孫鶴的質疑。其在文中表示:“有關孫鶴教授‘夾史問題’被持續關注,作爲熟知孫鶴爲人的相知朋友,爲一位以學術立身、且人品高潔的學者遭遇自媒體時代的如此攻擊而感到痛心。我覺得有必要出來說幾句。”梁培先在文中寫道:“先談問題的焦點,即顏真卿《祭侄稿》‘刺史’之‘刺’字做‘從夾’處理一事。孫鶴說:顏真卿寫了錯字。這是她遭受攻擊的目標所在。而最初起源的攻擊者也是我的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一位書法家,他攻擊的就是這一點。從書法家的角度來說,但凡寫過漢隸、北朝墓誌以及初中唐楷行書的,都熟悉這個‘從夾’的‘刺’字寫法在這個時期非常普遍。但是,他或許並不知道,孫鶴教授的主業是文字學,書法爲副業,難道孫鶴不知道‘從夾’的‘刺’字在上述的歷史中是常見的嘛?她當然知道,只不過,她說顏真卿寫了錯字,這是文字學家的職業習慣所然。即站在文字學的角度來看,顏真卿這種寫法是錯字。”

顏真卿《顏家廟碑》局部 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衆號@書畫在線 那麼,孫鶴教授的這個說法是否有道理呢?梁培先認爲:我們察看一下顏真卿的書法,可以發現,《祭侄稿》創作於乾元元年,即758年,是“從夾”的寫法。而之後的大曆九年(774年)顏真卿創作的《幹祿字書》,按照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7月版施安昌先生編的《顏真卿幹祿字書》版本,卻是兩種寫法都有。再往後,大曆十二年(777年),顏真卿的《李玄靖碑》寫做“刺”,與我們今天的寫法完全一樣。但是,在更晚建中元年(780年)的《顏家廟碑》中又出現兩種寫法互見的現象。這個往復的過程說明了什麼呢?我相信,作爲文字世家的顏真卿,在此也是有點“犯嘀咕”的。“從夾”,是自漢隸以來的固有寫法,然而,它不符合《說文》的字法規定;而寫成“刺”,雖然符合了《說文》,但是屬於當時正字之後的新寫法,碑文驟然採用,容易使觀碑者感到陌生、不利於識讀。因此,在《李玄靖碑》“刺”字只出現一次的時候,顏真卿選擇了新的“刺”的寫法;而在《顏家廟碑》這個字出現兩次時,則一個做“刺”,一個仍是“從夾”的“刺”。

顏真卿《李玄靖碑》局部問題是,今天的文字學研究是如何看待這個“從夾”的“刺”字寫法的?梁培先在文章中舉例:施安昌先生編的《顏真卿幹祿字書》前言中,將《幹祿字書》中的正字與許慎《說文》、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的正字加以比較,按照“說”(《說文》)、“字”(《幹祿字書》)、“石”(《五經文字》,因其附刻於《開成石經》,故簡稱“石”)、“經”(《新加九經字樣》)、“同”(異體字)、“訛”(訛變之字)六大類,製作成一個表格。在這個表格中,“刺”字的後來寫法居於第一欄,即符合《說文》者,爲最權威寫法;而“從夾”的寫法則居於最後的第六欄,屬於訛變的文字。需要說明的是,按照表格製作者的分類,“其他各行爲同一字之不同寫法,籀文、古文、俗字等隨字附註,今用字一併寫入‘同’欄內”,即訛變的文字也不屬於“俗字”的範疇,而是六類文字寫法中最不可靠的一類。

施安昌《顏真卿幹祿字書》局部梁培先指出:另外,還有一個問題,紫禁城出版社版本中的這個“從夾”寫法,在更早期的版本中是沒有的,施安昌先生前言的表格名稱是《補表》。也就是說,有可能顏真卿當年書寫的《幹祿字書》只有“刺”這一種寫法。在顏家的字書中,顏真卿非常清楚這個字應該寫做“刺”,而不是“從夾”的寫法。

施安昌《補表》據此,梁培先得出結論:孫鶴教授的觀點並非無端地指責古人,而是以一個嚴肅的文字學家應有的態度來看待顏真卿《祭侄稿》中這個字的寫法。實際上,寫成“刺”而不是“從夾”的寫法,應該是宋以來書家們普遍的做法,比如黃庭堅《範滂傳》中就寫做正字之後的“刺”。也就是說,在後代,“從夾”的寫法已經被當作錯字處理,被書家們自動拋棄了。

黃庭堅《範滂傳》局部簡單來說,梁培先支持孫鶴指稱的顏真卿《祭侄文稿》將“刺”寫作“㓨”是一個錯誤,並且認爲顏真卿也認識到這一點,並在後續的文稿中更正了自己的錯誤。據南師大美術學院網站介紹,梁培先,男,1969年9月生於江蘇贛榆。本科和研究生分別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師從尉天池、馬士達、王冬齡、邱振中諸先生。曾任寧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現爲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兼爲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藝術經紀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員。出版著作有《白水激澗——海雨樓書畫論叢》、《當代書法十家·梁培先卷》、《畫外霓裳:名畫中的社交禮儀》、《中國書法大師·米芾》、《書畫同源:文徵明》等。對於梁培先的說法,一名來自上海的中國書協會員認爲,雖然梁文是對孫鶴觀點的補充和說明,但仍然存在將後世的結論加於古人的缺點,說服力打了折扣。15日,一名曾與孫鶴在中央美院博士後階段同事的學者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孫鶴教授認爲顏真卿《祭侄文稿》中有錯字已有一段時間,可視作一家之言,不應過多解讀,但孫鶴的這種說法確實沒有得到書法界主流認可。另有一名曾任南方某省書法家協會主席的學者15日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孫鶴在電視媒體上公開表達欠嚴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