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上海民族樂團供圖)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5月15日報道:5月15日晚,上海民族樂團原創新作《國樂詠中華》音樂會在上海大劇院進行了全球首演。音樂會由指揮家湯沐海執棒,由此拉開了上海民族樂團2021-2022全新演出季的序幕。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說:“建黨百年之際,我們推出這部跨越時空、富於歷史縱深感的原創新作,來展現中華五千年文明,以民族音樂奏出中國人的自豪和對美好未來的祝福!”

尚屬首次 十餘種不同民族樂器同臺“對話”

《國樂詠中華》音樂會以致敬五千年中華文明爲主線,分爲五個音樂章節。《大春秋》創作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禮樂,表達中華文明的厚重和燦爛;《醉山水》以樂音營造山水之境和飄逸之風,七位演奏家琴音呼應相合,勾勒靜謐清美的山水靈境,訴說中華藝術中大樂和同、山水與共的美學精神;在《納百川》中,十餘種不同民族的特色樂器輪番上陣,包括嗩吶、伽倻琴、篳篥、冬不拉、彝族四絃琴、蘆笙、薩塔爾、弦子、馬頭琴、長鼓、手鼓等,彰顯中華民族寬廣的胸襟和視野;《天行健》採用多器樂雙協奏曲的獨特形式,六位竹笛、二胡、琵琶演奏家將兩人一組依次登臺,三組演奏家以三種不同樂器在一首作品中無縫銜接演奏,鮮見的作品編制使得音樂張力更爲充盈,傳遞中華民族剛毅堅卓、生生不息的生命內力;《歸初心》以合唱交響形式呈現,通過大氣磅礴的音樂語言表達了對中華文明的敬意,對黨和祖國的摯愛。

上海民族樂團委約作曲家王雲飛擔任本場音樂會作曲。他表示,無論是形式還是音樂,音樂會的每個作品都有各自的創新和特性。比如,《大春秋》的樂隊編制中沒有絃樂器,加入編鐘,用中國古老的樂器演繹古老的聲音,傳遞作品的氣質;《醉山水》中7位演奏家的表現形式是室內樂形式,在此基礎上加了小樂隊,這是爲了追求音樂完美度而創新的表現形式。

儘管上海民族樂團已有過多次民族題材作品的原創經驗,而在《納百川》中,一首作品內同時出現十餘種不同民族樂器尚屬首次。“這個篇章用到了維吾爾族、藏族、苗族、朝鮮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樂器,嗩吶和大堂鼓則代表漢族。”王雲飛介紹,通過音高、節奏、旋律、調性等方面的設計,既保留了不同民族樂器本身特點的同時,又保持了音樂整體的融合。音樂會最後融入國際化的音樂語言,不僅是中國民樂向世界發聲,也展現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

“現在到了民族音樂大大發展的時候,我不願落伍,希望更多人加入進來。”湯沐海表示,《國樂詠中華》音樂會是建立在中華文化基礎之上,用大布局、大歷史來呈現的作品。

全體演奏家在今年3月的試演場後,開啓了近兩個月的精修提升,力圖以最完美的狀態呈現給首演現場觀衆。上海民族樂團駐團指揮姚申申明晚將執棒《國樂詠中華》音樂會,他說:“我們打磨作品不是站在指揮、演奏家的角度,而是站在普通觀衆的角度去修改。坐在下面的觀衆會不會有滿足感,這是最重要的。”

羅小慈說:“我們想通過《國樂詠中華》,充分釋放出中國民族樂器的魅力,挖掘民樂的內在美,抒發人的情感中最細膩、不可言說的部分,讓大家欣賞後能夠爲我們的傳統文化感到自豪。”

大師雲集,譚盾將執棒奏響敦煌新樂章

以《國樂詠中華》音樂會首演爲序幕,上海民族樂團開啓2021-2022全新演出季。全新的演出季大師雲集,湯沐海、譚盾、張國勇等指揮大師都將應邀與上海民族樂團合作。

歲末跨年夜,上海民族樂團特別委約音樂大師譚盾創作的《敦煌·慈悲頌》國樂版將在譚盾本人執棒下迎來全球首演。這也是上海民族樂團和上海大劇院連續第三年共同攜手推出的大劇院國樂版新年音樂會。

《敦煌·慈悲頌》是譚盾十數次拜訪敦煌、歷時六年創作的作品。此次的國樂版的改編創作也是譚盾投入大量精力,研究一千多年前敦煌壁畫中氣勢雄偉的大型樂隊構成場面,針對民族樂器聲音特性、樂團演奏家演奏風格,進行了量身訂製式的全新創作。

兩部上海民族樂團品牌項目也將再度上演,以民樂之聲講述紅色故事。民族交響史詩《英雄》聚焦英雄精神,致敬爲祖國發展、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的當代英雄。《錦繡中華·共飲江河水》民族音樂現場圍繞民族團結主題,將於6月再次亮相上海,並將代表上海蔘加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琵琶演奏家俞冰的個人專場《俞冰·愛》國樂創承作品音樂會,將深入挖掘琵琶豐富表現力,融合戲曲、爵士、電子、搖滾等多種音樂風格,呈現俞冰多年來在民族音樂傳承、創新道路上的探索成果,傳遞琵琶藝術的全新風尚。《打擊樂聲部專場音樂會》由上海民族樂團打擊樂聲部首席王音睿領銜,打擊樂聲部演奏家將全員上陣,一展樂團打擊樂聲部紮實的演奏實力、豐沛的創作能力和靈動的舞臺表現力。

此外,樂團公益品牌“敦煌國樂·海上樂談”也將如約而至。從展示民樂琴童風采的《閃閃的紅星——“主角就是你”紅色經典旋律音樂會》,到觀衆自主線上點選演出曲目的《饕餮——國樂自助歡享會》,從初夏到隆冬,多場融合演出、導賞、互動的公益活動,將繼續帶領更多觀衆走進民樂的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