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汪德邁跨文化中國學研究國際會議與汪德邁全集出版發佈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與北京師範大學跨文化研究院、法國阿爾多瓦大學和青海師範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舉辦。93歲高齡的西方漢學家汪德邁先生在巴黎寓所出席遠程視頻會議,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我國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學科創建人樂黛雲也在線參加了會議。

會議現場

汪德邁1928年出生於法國,1945年就讀於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學習漢語與越南語,1948年獲得漢語本科文憑,1950年獲越南語本科文憑。同時就讀於法國索邦大學,主攻哲學與法律,1951年獲哲學碩士與法律學博士。1962年,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法學研究碩士。1975年,以中國古代體制研究的論文獲法國國家博士。

汪德邁曾赴香港大學,師從饒宗頤。曾在日本學習和工作,師從日本京都大學重澤俊郎、小川環樹、吉川幸次郎,以及日本同志社大學內田智雄。曾在越南西貢和河內任中學教師。後受聘於法國遠東學院,爲越南河內大學西貢法學院研究員、法國遠東學院研究員,兼任河內路易·飛諾博物館館長。期間再返日本京都、香港任職。1960年代中期返回法國,歷任埃克斯-普羅旺斯大學中國語言與文化講師、教授,巴黎第七大學教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日佛會館館長、法國遠東學院院長。已出版主要著作七部(法文版),發表論文百餘篇。

汪德邁是著名法國漢學家,與法國大漢學家沙畹和戴密微一脈相傳。他是歐洲第一個掌握甲骨文的學者,在傳統法國漢學的基礎上,吸收中國國學、日本漢學和越南漢學的成果,並運用甲骨文考古學成果,對中國古代社會制度、中國儒學、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漢文化圈和中國文學的獨特起源等進行了持之以恆的研究。他摒棄以往套用西方概念研究中國和分門別類地做中國學問的侷限,摒棄偏見,一切從中國資料實際出發,指出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的系統關聯性,開展整體研究。

《汪德邁全集》書影

《汪德邁全集》是首次在中國出版的汪德邁先生的學術著作集成,經汪德邁先生授權,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陸續出版。這部大型的海外漢學家著作,全面反映了汪德邁先生的學術成就,展現了汪德邁中國學的學術精髓。

據瞭解,《汪德邁全集》全10冊,包括《中國教給我們什麼》(已出版)、《中國思想的兩種理性:占卜與表意》(已出版)、《跨文化中國學》(上)(已出版)、《跨文化中國學》(下)(已出版)、《中國文學的獨特起源》(出版中)、《新漢文化圈》(出版中)、《中國學論稿》(上)、《中國學論稿》(下)、《王道》(上)、《王道》(下)。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劉國輝社長談道:“汪德邁先生對中國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不僅如此,他還多次來華投入跨文化中國學高等教育;推行法蘭西學院汪德邁中國學獎,在世界範圍內獎勵研究中國文化成就卓越的學者;並且參與我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跨文化研究’叢書的寫作,爲培養新一代漢學人才嘔心瀝血。這些著作大部分都由中國大百科全書承擔出版。”

汪德邁在新著《中國教給我們什麼》中明確地闡述,世人皆知希臘羅馬,卻忽略了長期以來中國對世界的廣泛影響。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重視禮制高於“武”和“商”,重視文化價值高於物質利益;重視考試選才,爲全世界普遍建立以此爲基礎的學校教育和選舉制度提供了典範。這些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值得世界共享。現在西方世界正在認識中國,但最重要的是認識這種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及其面向未來的巨大價值。

5月14日舉辦的會議中,各國學者圍繞當代中西學術界共同關心的基本問題,思考可以共享的中西思想遺產與拓展發展的必要性。

會議的第一個議題是汪德邁中國學的世界意義。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建設與西方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這就必然要承擔建設跨文化學的建設使命,這也是汪德邁中國學的意義。《汪德邁全集》告訴我們,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漢學家是怎樣工作的。

汪德邁在《我的漢文化圈的導師朋友》的報告中說,他的學問基礎是法國漢學、中國國學和日本漢學,但他的研究是獨立的。他認爲,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具有超過西方自由主義的優越性,它提倡人類可以共享未來的價值觀,能讓守衛自我精神家園與人類命運休慼與共的集體心理共生,讓人類能在艱難的時刻採取協調一致的應對策略;也能在繁榮時期能保持最大的包容性和放眼能力。

活動中,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章黃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寧的報告《一位從經典中解讀中國的漢學家一一汪德邁》指出,汪德邁先生之與衆不同,在於他熟讀中國歷史經典,將西方學術與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交叉研究,看到跨文化國學的經典問題是儒家禮儀道德文化的價值。儒學禮儀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成分長期流傳,包括崇尚天然、追求人和、以民爲本、親仁善教、修身自律、權變致用、貼近生活和精益求精等思想精華,至今仍有重要價值,應該傳承下去。汪德邁認爲,21世紀的中國,可以以其悠久而豐富的儒學傳統與經驗,爲世界尋求新的社會模式提供參照。

北京師範大學俄羅斯文學理論研究專家程正民教授在題爲《汪德邁教給中國什麼》的報告中指出,提倡將傳統國學的原典釋讀法與現代人文科學方法相結合,從整體上研究中國文化,是汪德邁先生的一大貢獻。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東方學研究院院長王邦維在《有溫度的“漢學”:汪德邁先生的學術情懷》中指出,世界多元文化在歷史上形成多個文化圈,要拓展跨語言、跨文本和跨文化的研究,汪德邁先生精通多種語言,揭示跨文化多語種研究的規律、成果形態和社會文化功能。

歐亞科學院院士、青海師範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史培軍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高原地理科學與跨文化中國學》,他提出,汪德邁先生的跨文化中國學吸收了法國年鑑學派的科學地理觀,因而能超越其漢學研究。他在對中國社會制度研究中發現,中國的地理水利制度,與西方的地理水利制度不同,也與東方埃及的地理水利不同。中國人始終依靠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條件,首先處理好生產關係,再解決生產力和生產工具等問題,最終發展了穩定的禮制社會。

他的研究對地理科學也有啓發。

其次,是《汪德邁全集》研究的基本問題。各國學者討論了汪德邁的哲學觀、文藝審美觀、社會觀、歷史觀和民俗觀。

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教授的報告提出了汪德邁的中國“文”論與中國藝術的“文學”傳統密切相關,指出“文”是中國獨有的精神財富,發展爲中國式生產關係的結構和社會分層治理方式,未見於世界上其他任何思想流派,這是汪德邁最重要觀點的之一。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易福成教授在《汪德邁的啓示:俄羅斯向中國學習什麼,中國向俄羅斯學習什麼》的報告,再現了十八世紀以來法德俄文化圈的互動及其對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影響。

法國阿爾多瓦大學特級教授金絲燕的報告《汪德邁學術思想的跨文化性》和北京師範大學跨文化研究院院長董曉萍教授的報告《跨文化中國學的奠基人——汪德邁》都指出,中國明清以來不乏跨文化譯著的歷史遺產,利瑪竇、金尼閣都做過很多工作,整理和研究西方傳入我國的跨文化歷史遺產是不可忽視的工作。但到汪德邁爲止都缺少跨文化中國學理論,汪德邁是第一人。他是跨文化中國學理論與法方論系統的創建者。它從哲學方法、經驗性認知方法和宏觀對話的視野,進入人類文化史,包括其知識史、制度史、思想史、風俗史和價值史,抽繹出帶有普遍問題、對話意義和良性社會治理對策性質的話語體系,形成廣義的現代文化學系統,建立人類文化共存的思維新模式。他的卓越貢獻是發現中國社會治理中文化對於社會運行的積極作用。中國的政府行政系統呈現爲“文”的模式,而不是“武”的模式或“商”的模式。全社會尚文不尚武,並以此凝聚中國精神,這與過分重視物質力量的西方社會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