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想給你講幾個故事

關於“南水北調”的故事

無人機拍攝的位於南陽市淅川縣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首先

是一組關於“名字”的故事

他們的主角有着共同的名字

河南省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

1

淅川盛灣鎮魚關村

有一座碑

準確地說

是由56座碑組成的

“凡人豐碑”

這些因河南日報倡議而樹立的

移民豐碑

上面鐫刻着

淅川10個鄉鎮184個行政村1276個村民小組

共計16.54萬移民的名字

每一個名字

背後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而他們的故鄉

已經永沉水底

回鄉探親時再也找不到尋根問祖地

這裏

也就成了他們回鄉探親時的追思地

他們相信

名字刻在故土的碑上

便如漂泊的心靈融入了故鄉山川

2

淅川移民李國仁有個女兒

女兒的名字是爺爺給起的

叫“李淅燕”

淅川縣的“淅”

小燕子的“燕”

爺爺說

希望她能像小燕子一樣

遷徙再遠也能記得回家

是的

回家

也許在老一輩的認知裏

只有淅川纔是永遠的家

就在那碧水之下

我們不難想象

他們失去的有多少

有難以割捨的親緣與地緣

有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以及刻入骨血的鄉土記憶

3

新鄭市郭店鎮新李營村

2010年8月21日

由淅川縣上集鎮新李營村搬遷至此

李淅燕在新鄭的新家

也是如此

村名保留了觀溝村

雖然新家不再依偎着丹江水

但故鄉的名字

依然保留在這塊新的土地上

其他大多數移民新村

都保留着故鄉的名字

他們以這樣樸素的方式懷念着故鄉

故土難離

他們的對村名的固執與堅持

也許正是對故土深深的眷戀

就在那碧波盪漾的江水邊

4

周滎生

當年村裏最小的移民

如今已是一名小學生

2010年8月10日

從淅川搬往滎陽那一天

搬遷車隊還在旅途之中

他降生了

滎生

取在滎陽出生之意

這個名字意味深長

一個小生命的降臨

對一個家庭來說是莫大的驚喜

尤其是即將開始一段異鄉生活的時候

要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

還要能發展、可致富

這名字何嘗不是對“新家”的認可

不知不覺間

他鄉已成故鄉

關於“名字”的故事

說完了

故事很普通

卻意味着數不清的悲歡離合

也有着數不盡的義無反顧

喫水不忘挖井人

是的

他們,就是挖井人

再來說一組關於“渠”的故事

2014年

河南遭遇63年來最嚴重的“夏旱”

多地供水告急

平頂山市143座水庫乾涸了69座

49條河道斷流了39條

“水缸”白龜山水庫也見了底

這座人口達百萬的城市供水頻頻告急

洗浴中心、洗車行全部關閉

用水最緊張時

市裏用消防車爲市民送水

一家只限一桶

但缺水危局依然難解

關鍵時刻

尚未正式通水的中線工程

應急調水

丹江水400裏馳援

解了燃眉之急

現如今

提到鄭州航空港區

人們都耳熟能詳

↓↓↓

首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實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重要樞紐

國際貨運航班在這裏中轉

2小時航程爲半徑的輻射圈

足以覆蓋中國90%的人口聚集區域

……

然而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

航空港區的規劃

與南水北調工程密不可分

沒有南水北調工程

鄭州原有的水資源承載能力

不足以滿足航空港區的“雄心”

而富士康入住這裏

中線工程同樣是不可缺的先決條件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昔日的一片荒蕪之地

成了今天的航空港區

一個生態優美的航空大都市

從這裏崛起

神垕鎮是著名的“鈞瓷之都”

也被稱爲“唯一活着的古鎮”

但在厚重歷史與華美鈞瓷背後

是千百年來難解的缺水之困

在南水北調通水之前

水窖幾乎是當地居民家中“標配”

村民夏天也難得洗澡

用上丹江水後

神垕居民最大的變化

就是用了多年的水窖被填上了

當地的匠人說

過去水質差雜質多

對瓷器的光潔度也有影響

現在用上丹江水

瓷器品質進一步提升

過去,火給予神垕神奇的色彩

如今,水賦予鈞瓷更美的顏值

三川交匯,一河穿城

因水而生,因水而興

曾創造“千帆雲集似漢皋”的輝煌

讓周口素有“小武漢”之稱

然而

水負荷逐年增加

加上上游河流多已乾涸

沙潁河數度斷航

周口航運失去往日風光

昔日船來舟往的景象

幾乎成爲歷史

中線工程實施生態補水後

水位上升,航運恢復

沙潁河沿線更是建起數個港區

一條“黃金水道”正在加緊構築

沿線船隻匯聚周口

捎帶着平許漯等上游城市

也有了通江達海的機會

記者記錄的這些故事

看似不少

但放在整個南水北調的故事裏

也只是冰山一角、滄海一粟

畢竟這些故事

有4368個日夜那麼久

有165400人那麼多

有1432公里那麼長

……

丹江,移民,不朽精神

綠水,青山,南水北調

這些註定要留在國家記憶中

留在歷史史冊上的名字和詞彙

不僅蘊含着現實的水韻濤聲

更是人心的一種精神指向

是一種永遠不能忘卻的紀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