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造出世界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的東芝退出筆記本電腦業務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周永亮

來源:資本偵探(ID:deep_insights)

曾經的“日本之光”東芝,正遭遇“野蠻人”敲門。

近日,歐洲PE(私募股權公司)巨頭CVC資本突然提議私有化東芝,整筆交易的價格達到207億美元。根據CVC的提議,其將以每股5000日元的價格私有化東芝,並計劃最早在2021年10月將東芝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對於此次收購要約,東芝董事會主席永山治表示,CVC是不請自來,“最初的提議完全是非邀約的,不是東芝提出的”。同時,他還稱,CVC提出的要約缺乏實質內容,需要謹慎考慮,接下來將考慮成立一個由外部董事組成的獨立委員會。

這是2013年以來PE發起的全球最大併購案,也是針對日本企業的又一次收購。根據彭博數據,私募股權公司過去12個月對日本企業公佈的收購交易總額達到151億美元。

聞到了“血腥味”,其他資本巨鱷開始圍了過來。據悉,除了CVC,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貝恩資本、KKR & Co、Brookfield、Japan Investment Corp(JIC)和Norinchukin Bank也在考慮競購東芝。

作爲曾經日本製造代表的東芝,它是如何淪落到如此局面?它的未來在哪裏?

“獵物”東芝

東芝之所以被盯上,主要是最近幾年業務深陷困境,股價持續低迷,股東對管理層的信任下降,儼然是一個“落魄豪門”。

財報顯示,2019財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東芝營收下滑8.2%至3.39萬億日元,僅相當於2014年巔峯時(接近7萬億日元)的一半。營業利潤年增268%至1305億日元,淨虧損1146.3億日元(約10.5億美元);2020財年(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淨利潤扭虧爲盈,達到1139億日元,但這主要是集團公司的股份出售收益做出了貢獻。

目前,東芝旗下有六大業務板塊,具體產品包括核電、水電、城市供水、污水處理、高鐵、功率芯片、通訊芯片、硬盤等等。

其中,東芝旗下40%的鎧俠(KIOXIA)股份,是最優質的資產,也是PE們最看重的“肥肉”。2019年,東芝儲存器業務獨立運作,並更名爲鎧俠。截止2021年,貝恩資本持鎧俠49.9%的股份,東芝持有40.2%股份。

目前,鎧俠是全球第8大半導體制造商,NAND閃存的第二大製造商,擁有近一萬名員工。此前,美國半導體企業美光科技和西部數據曾提出收購鎧俠,當時將鎧俠的企業估值定爲300億美元規模。以此計算,東芝持有的鎧俠股份價值約12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次東芝的交易中,任何一家同業企業將鎧俠吞併,都將引起市場格局的鉅變。目前閃存領域兩大主要市場NAND Flash和DRAM中。其中,DRAM被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巨頭掌控了超過九成的份額。

相比之下,NAND市場還比較分散,由六大核心廠商掌控99%的份額。根據TrendForce集邦諮詢的研究數據,2020年四季度,三星以46.44億美元位居龍頭,市佔率達到32.9%。其次就是鎧俠的27.49億美元,市佔率爲19.5%,緊隨其後的西部數據、SK海力士、美光、英特爾分別佔據14.4%、11.6%、11.2%、8.6%的份額。

關於東芝的未來走向,將由多方勢力的博弈結果來決定,包括收購方、股東方、管理層以及日本政府。

從目前來看,管理層更希望保持東芝的上市公司地位,目前已經展開了一系列動作。4月14日,東芝公司一方面對外宣佈,社長兼CEO車谷暢昭於當日辭職,且立即生效。與此同時,東芝前社長兼CEO綱川智重新擔任這兩項職位。

據瞭解,車谷暢昭之所以辭職,是因爲東芝管理層在CVC潛在的收購交易上出現了分歧。東芝官方的解釋是,因爲CVC是英國公司,而東芝擁有核能、國防業務等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業務,導致部分現有股東對這次收購存在質疑和反對。

值得一提的是,車谷暢昭作爲東芝史上爲數不多的“空降”社長兼CEO,他的前東家就是CVC。

另一方面,日媒爆出,東芝高層緊急給日本各大金融機構打了招呼,要求它們不要爲CVC的併購行動提供資金。據稱東芝高層還試圖遊說日本政府,以阻止對東芝的收購。

不容忽視的是,雖然管理層極力反對,但股東方的“鬆動”,給這場收購戰增添了新的變量。

4月下旬,東芝第二大股東新加坡私募股權投資公司3D Investment Partners,公開致信東芝董事會,要求就出售進行一次全面的評估,並敦促東芝管理層收起對收購的敵視態度,以免嚇退潛在的投資者。

截至目前,收購方雖未曝出新的動作,但各種操作應該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日本政府方面,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此前拒絕就東芝交易談判發表評論,但表示任何外國公司的收購都需要相關批准。

據瞭解,東芝涉及能源業務,鎧俠作爲日本僅存爲數不多的存儲芯片廠商,對日本的戰略意義較爲重要,所以這筆收購還需要經過日本政府審覈。

“日本之光”暗淡

如今落魄的東芝,曾是日本戰後工業發展的楷模和名片。

東芝創立於1875年7月,曾造出了許多個日本和全球第一:日本的第一個電燈泡、第一臺晶體管電視、第一臺冰箱、第一臺DVD等,以及全球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全球首款彩色視頻電話等等。

輝煌時期,東芝的經營範圍涵蓋製造、發電、核能、半導體、基建、家電、計算機、家電等諸多領域。其中,半導體和筆記本業務分別位列世界第二,曾東芝與夏普、松下合稱日本白電三巨頭,風光一時無兩。

但在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進入了長期的低迷時期,被稱爲“失去的20年”。與此同時,中國製造開始衝擊日本企業。

對此,日本企業的應對是,逐步退出消費品領域,轉戰產業鏈上游的高端材料、高價值部件,希望成爲持有高端技術的“隱形巨頭”——比如,索尼收購了美國醫療診斷設備研發公司,利用在數字家電領域培育起來的獨有技術開拓醫療市場;日立則在發電和發電控制系統、半導體生產設備、高性能材料等領域發力;京瓷則發力熱敏電阻內置晶體、晶振等手機零部件。

在這個過程中,東芝“押注”核能和通信等領域,這也爲它的敗落埋下了伏筆。

2006年1月,東芝從英國核燃料公司那裏收購了美國核電技術企業西屋公司(WEC),出價54億美元,這個價格是當時市場預期(18億美元)的三倍。隨後,東芝又通過兩次收購(分別花費16億美元和1.57億美元),實現了對西屋電氣的全資控股。這也意味着,東芝爲西屋電氣花費了大約72億美元。

東芝之所以高價收購西屋,主要是基於三大利好預期:一是日本政府支持,二對中國和全球核電未來前景的預期,三是技術考量,西屋的AP1000第三代壓水堆技術(PWR)更受中國市場的重視。

但2011年的“黑天鵝事件”——福島核事故,成爲東芝由盛而衰的第一個轉折點。

因爲福島第一核電站所用的機組自東芝,核事故發生後,不少已經到手的訂單取消,東芝再去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開拓核電市場難上加難。

據瞭解,當時日本暫時關閉了境內全部核電站,全球範圍內核電站業務發展速度驟減,已經拿到的美國8基待建核電站中,有4基中止,而其他國家也都陸續暫停了核電站的計劃。剩下的8基,也全部推遲建設進度。

隨後,爲了管控分歧,減少交易成本,東芝在2015年購了另一家美國CB&I公司的核電業務子公司,成爲此次“核電門”事件的“導火索”。不斷膨脹的建設費用非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使東芝公司被“深度套牢”,核電業務出現大幅虧損。

據東芝數據顯示,自2015年實施併購後,西屋電氣負債總額不降反升,最後攀升至98億美元,資不抵債。

在當時那個節點,東芝爲了維護自身形象,並未向投資者披露自身狀況,反而企圖通過財務造假來“瞞天過海”。

但最終“紙還是包不住火”,2015年4月東芝承認財務造假。從2008年到2014年底,東芝虛報了2248億日元(約120億元人民幣)的稅前利潤,超過了這七年間稅前利潤的三成。在這期間,有三任社長參與。

消息傳出,東芝形象也一落千丈,從“日本驕傲”成了“日本之恥”,股票暴跌40%左右。

在此後的相當長時間裏,東芝一直在持續推進重組,出售包括電梯、家電、電視、醫療等非核心資產。

其中,最重要的三筆出售是:

2016年3月,東芝以6655億日元(近60億美元)出售旗下的醫療設備供應業務給佳能;

2017年,東芝將NAND Flash業務出售給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貝恩資本牽頭的財團,交易價格180億美元;

2018年初,東芝以46億美元將西屋電氣出售給Brookfield。

但這依舊未能止住東芝下滑的態勢,如今它已經從日本綜合機電企業的陣營中“掉隊”了。

目前,圍繞東芝的併購大戰,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最終的結局還無法預料。作爲曾經的日本驕傲,東芝爲何短短10年間就淪落至此?除了唏噓,這背後深層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