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個貸不良批量轉讓試點:銀行以“小包”探價,地方AMC怕買砸

“沒有抵押物、沒有保證人,一些逾期的信用貸到清收後期時,你會發現你的手段確實不多了,可能連找到借款人都很困難。”在某股份行做不良處置業務的陳辰(化名)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不過隨着今年初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試點啓動,銀行們多了一個處置不良的路徑。記者從銀登網看到,截至5月中旬,工行、平安、交行、民生、興業等銀行已將個貸不良資產包掛出招商或完成競價。

資產包裏主要有什麼?以首批試點的平安銀行爲例,其將20戶平均逾期超4年的經營貸壞賬打包,本息總額1700多萬元;工行首批個貸不良資產包中,有一個是53戶信用卡壞賬,本息總額770多萬,平均逾期1年。“因爲是試水,這些(規模)都算小包。”參與了試點的某銀行相關業務部經理孫軍(化名)稱。

兩家銀行分別有不良資產包拿到約50%的成交價,這是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AMC)都認爲偏高的價格。同樣參與了試點的某地方資管公司相關業務部總經理張瀟(化名)告訴記者,這個價格意味着一單1000萬的不良資產包,要收回其中500萬纔不會虧,但現實中還有1億元資產包一筆都收不回來的案例,行話說就是“買砸了”。

初期價格虛高背後還有很多問題,包括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定價難度大、不少地方AMC價值評估能力和處置能力不夠強、市場未完全放開、信息系統建設沒打通等。受訪人士表示,現在多方都在“摸着石頭過河”,未來會越來越市場化,價格也會迴歸理性。

不良資產選取標準不一,多銀行以數百萬至千萬元“小包”探價

經歷疫情,銀行不良貸款的處置需求進一步增加。今年1月,銀保監會正式批覆在銀登中心試點開展銀行單戶對公不良貸款轉讓和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工作,啓動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試點。這是銀行在展期、清收、覈銷等方式外,處置不良的新選擇。

貝殼財經記者從銀登網看到,截至5月中旬,工行、平安、交行、民生、興業等銀行已將個貸不良資產包掛出招商或完成競價。

“個貸不良批量轉讓大體分爲兩個步驟,第一步銀行先招商,讓資管公司知道有這樣一個項目轉出,看大家有沒有意向跟我接洽,等基本底價、內部審批都走完了,纔是第二步掛牌。”陳辰介紹道。

從幾家銀行在銀登網披露的信息看,包內資產不盡相同,有消費貸也有經營貸,涉及借款人多在50戶以下,未償本息總額在數百萬元至上千萬元不等,訴訟情況也不一樣。

“這些(規模)都算小包。”孫軍透露,該行一季度已試水了一次,國有AMC和地方AMC都有來洽談的,二季度還有兩到三個個貸資產包要轉讓。

資產選取標準是什麼?孫軍稱比較複雜,因爲“一人一個案子”。陳辰也表示,制度層面的要求就是擔保方式爲純信用貸款,具體到各家則情況不一。因爲每家銀行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包括信用貸款起步時間有早有晚;還有銀行可能願意轉讓還沒訴訟處置的一些債權,有些銀行前期做了訴訟處置工作,因爲時間比較久又想把這部分東西拿出去賣。

首批成交價高達50%令市場大呼“瘋狂”,銀行稱有“用盡手段”也追不回來的錢

首批銀行探價結果令市場大呼“瘋狂”。據悉,試點啓動後,今年3月工行首批三個個貸不良資產包起拍價均爲0元,最終成交價最高的一個達到了未償本息總額的50%;平安銀行首個個貸不良資產包成交價也接近50%。

“以一單1000萬的不良資產包爲例,成交價50%即買方花5折價格買下,之後要收回500萬纔不會虧。”張瀟稱,現在一些有抵押物的公司壞賬包都不一定能賣到5折,現實中還有1億元壞賬包一筆都收不回來的案例,無抵押物的個貸如果一直按這個折扣率買,買方肯定會受不了。

在銀行工作的陳辰也認爲首批成交價偏高,“不排除項目確實做得特別好,但不太符合常看到的數據邏輯。”陳辰說道,銀行不良轉讓還有低至逾期總額1折出手的。

之所以“賤賣”,是因爲一些資金追回難度非常大。“現在一些信用貸都是線上審覈放款,沒有抵押物、沒有保證人,一些逾期貸款到清收後期時,你會發現你的手段確實不多了,可能連找到借款人都很困難。”陳辰稱,銀行把所有手段都用盡,甚至耗費了一些處置成本(如訴訟等),但最終什麼都沒拿到的情況也是有的。

“在清收處置時,你會看到有抵押與無抵押物的貸款客戶,還款意願、配合程度以及銀行訴訟時的抓手都是明顯不同的。可能各家銀行都會更側重於做有抵押有擔保的,因爲風控更有把握,當然監管也要求多放信用貸款,銀行會掌握之中的一個平衡點。”她進一步稱。

目前公示的銀行個貸不良資產包中,加權平均逾期天數最少的爲168天(約近半年),最長的已達2768天(約7年半)。前者均未訴訟,後者均已訴訟,且逾八成資產進入執行環節。

“拿到勝訴判決並非就有絕對的定價參考意義,只能說訴訟過程中一些材料線索或可以供AMC去判斷,就像擦玻璃一樣,訴訟越徹底、執行越徹底,對方看到的就越透明。”孫軍稱。

他認爲,試點初期肯定是非理性多一些,後期規模大了之後,作爲買方的資管公司肯定要考慮自身投入與回報比,也會更客觀審慎去看待報價問題。

張瀟也預計價格會逐步回落,轉折點或是一個“大包”開啓之時。“現在都是幾十戶借款人,如果來一個幾千甚至上萬戶的大包,總額上億元,上下浮動1%就能差出上百萬,那誰也不敢報高價了。”他說道。

定價難等問題待解,業內呼籲重視生態鏈建設

初期價格虛高背後還有很多問題,包括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定價難度大、不少地方AMC價值評估能力和處置能力不夠強、市場未完全放開、信息系統建設沒打通等。

張瀟告訴記者,地方AMC在收購不良資產包之前,會先定好處置方式,例如是電話催收還是上門催收、走調解還是走訴訟等,然後再定價。“各銀行在法律界的資源不同,也會影響訴訟進度。”

“但地方AMC並沒有太多處理個貸壞賬的經驗,也沒有非常強的價值評估能力和壞賬處置能力。比如最簡單的大量打電話催收,很可能我們呼出多少個電話後就被封號了,原因是被客戶舉報投訴。銀行每年客訴量大的有幾十萬件,地方AMC纔多少人,哪能承受得住呢?”張瀟稱,現在也很容易被扣上“暴力催收”的帽子,但行業中基本上老的公司都不太可能出現,因爲都怕被定性爲犯罪。

資管公司也有業績壓力。“這段時間大家基本都在忙着處理各個資產包,因爲6月底要出中報,出手一些資產能對業績有個正向貢獻。”張瀟稱,近期週末都在連軸轉。

有其他地方AMC的總經理也在公開活動上表示,地方AMC無論是在資金支持、人員結構還是其他各方面,都與傳統四大國有AMC有很大差距。

公開資料顯示,四大AMC(信達、華融、長城和東方)是1999年幾大國有行上市前,爲承接他們的不良資產而由財政部設立的,註冊資本上百億元,近年均已由政策性國有獨資公司向商業化股份制金融機構轉型。地方AMC從2012年纔開始發展,截至2020年末有58家經銀保監會覈准,平均註冊資本約37億元。

徵信授權也是目前個貸不良轉讓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其實這是比較後期的問題,就是如果債務人還了錢,但AMC沒法給債務人恢復徵信,會影響催收效率。”張瀟稱。陳辰也介紹,銀行端徵信可以及時報送,但目前地方AMC報送渠道還沒有打通,下一步需要銀登、央行、地方AMC之間做一些疏通工作。

“現在真正的市場化還沒有達到,各方都在探索,摸着石頭過河。”從銀行的角度,陳辰表示,想實打實地把這個平臺作爲不良資產處置的一種渠道,該行各分行都在摸排流程,走順之後總行會出制度來推進,同時也希望市場價格能夠趨於理性。

從AMC的角度來看,中國信達首席不良資產研究員王洋認爲,個貸不良轉讓市場前景巨大,AMC需要建立一套與之前對公不良轉讓有差異的管理系統,更多的是在個貸處置之中重視生態鏈的建設,要把科技公司、律所、評估、催收公司等更多的社會力量發揮出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