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六大行投入金融科技近千億,區塊鏈加碼下供應鏈金融能走多遠?

2020年銀行年報發佈已進入尾聲,六大行早前年報已發佈完畢,在A股上市的全部九家股份行中,除華夏銀行以外的八家銀行均已披露2020年經營業績。從年報中不難發現,“供應鏈金融”是每家銀行大力佈局,同時重點着墨的業務板塊。

回顧歷史,國內市場從2015年開始,供應鏈金融概念大火,各種機構跑步進場,業務突飛猛進。市場對供應鏈金融的前景一片看好,畢竟2018年全國應收賬款融資需求就超過了13萬億元,其中僅有1萬億元融資需求得到滿足,且主要由大銀行服務超大型核心企業的一級上游供應商,而處於供應鏈長尾端的小微企業有近12萬億元的融資缺口,前景顯而易見。

但從市場實際發展現狀而言,供應鏈金融還存在許多尚待解決的痛點,相較於曾經預期的市場空白,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產品、能力和融資意願的增長似乎整體並不如預期。甚至在2019年還出現了多起供應鏈金融的“暴雷”事件,引發市場上演了一系列的風險反思錄。

但隨着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近年紛紛加碼金融科技投入,2020年年報數據顯示,六大國有銀行科技投入資金規模約爲956億元,股份行中已披露相關數據的6家科技投入也超過了400億,其中,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應用是主要發力點,而這些技術的加碼,尤其是區塊鏈近年快速的落地應用正在給供應鏈金融這一業務以新的可能。 

當區塊鏈遇上供應鏈金融

雖說區塊鏈的概念如日中天,且金融被視作最容易也最有價值被應用的領域,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是個立意高、落地難,作用範圍有限的東西。

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中獲悉,因爲區塊鏈技術能有效地幫助解決跨地域、跨機構、跨系統的信任問題,這就與供應鏈金融中的痛點有所匹配。供應鏈中的企業往往分佈在不同地域、涉及很多機構、業務系統也不打通、有數據孤島問題,而區塊鏈就很好的解決了這種跨機構間的不互信問題。

此外,區塊鏈也能幫助信任傳遞,爲產業鏈上末端中小企業融資,使商業體系中的信用變得可溯源、可傳遞,填平了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信任的鴻溝。從而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門檻。爲中小企業提供了融資機會,並且降低他們的資金成本。第三,區塊技術有利於降低內控風險 。利用分佈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運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並結合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做資金的自動清結算,幫助降低內控風險。

也因此,區塊鏈+供應鏈成爲金融領域最爲熱門的落地場景。

從銀行層面來看,第一個喫螃蟹的是浙商銀行,也因此令浙商銀行在供應鏈金融領域迅速打出了名氣。

2017年8月,浙商銀行基於區塊鏈平臺推出了應收款鏈平臺,首次實現了區塊鏈和供應鏈金融融合。據介紹,核心企業簽發的區塊鏈應收款可以在供應鏈商圈內流轉,下游從簽發、承兌區塊鏈應收款開始,在交易過程中無縫嵌入資金流。上游收到後,即可在線實時轉讓給銀行獲得資金,不再受賬期困擾,實現圈內“無資金”交易,從而減少外部資金需求,構建更健康的供應鏈生態。中小企業收到“區塊鏈應收款”,不僅可用於對外支付,還可隨時轉讓給銀行進行融資變現。

一位前浙商銀行員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一模式之所以一經推出就獲得很好的市場反響,關鍵在與將企業應收賬款轉化爲電子支付結算和融資工具。平臺可以辦理區塊鏈應收款的簽發、承兌、保兌、支付、轉讓、質押、兌付等業務。並且浙商銀行整合湧金資產池、易企銀平臺、應收款鏈平臺幫助企業打造自金融平臺。提供流動性服務、虛擬財務公司、租賃、保理、供應鏈金融、銀企直連等,真正盤活了應收帳款。

據浙商銀行2020年年報中關於供應鏈金融的表述,其通過這種互聯網+實體企業+金融服務的模式,供應鏈金融實現了快速發展。其應收款鏈平臺依託區塊鏈等最新金融科技,創新開發的企銀業務合作平臺,爲企業客戶提供區塊鏈應收款的簽發、承兌、保兌、償付、轉讓、質押、兌付等功能,截至報告期末,已服務客戶27969戶,提供融資餘額1939.30億元,較年初增長 101.78%。

一位供應鏈金融行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供應鏈+區塊鏈在實現信用傳遞的同時,顯著降低了融資成本,原因在於讓銀行觸達長尾的可能性變大了。從傳統場景下,由於核心企業信用無法傳遞,銀行只能面對一級供應商,無法在多級供應商中發掘優質客戶,業務利潤空間極爲有限。多級供應商,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訴求,由於無法得到銀行授信,大多需要通過民間借貸滿足資金需求,常見的貸款利率達到15%-20%,甚至部分貸款年化利率超過24%。

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由於實現了核心企業信用的傳遞,以核心企業信用作爲貸款融資基礎,各級供應商的貸款融資利率都有所下降。若中小型供應商融資成本原來年化利率18%,現降至10%左右甚至更低,融資成本降低40%以上。

而對銀行而言,由於信用的穿透,銀行可以面向多級供應商,依託核心企業信用,特別是向中小微企業貸款,貸款利率也相應比原一級供應商貸款利率高,利潤空間更大,客戶羣體也大幅增加。

對於核心企業而言,使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後,整個產業鏈的資金成本降低,也會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傳導到核心企業也能提升核心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另外核心企業還能利用閒置的授信或者資金提供服務獲得額外收益,加強對上下游的把控。

區塊鏈不是供應鏈金融的萬能解藥

但這是否意味着,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應用是供應鏈金融的萬能靈藥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中發現,市場中質疑之聲也不少。其核心邏輯在於,供應鏈金融發展受限的原因在於信用,而區塊鏈技術對於信用的識別和控制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一位資深供應鏈金融業務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區塊鏈在一定限度內在供應鏈金融中的風控環節可以起到識別信用風險、降低內控風險的作用,同時也可能產生提高集中度風險的負面作用。區塊鏈技術雖然並不提供完整的金融風險解決方案,但不失爲一種有價值的新型風險管理輔助工具。

更重要的是,區塊鏈雖然在提供數據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這是有前提的,比如說數據源必須可信,入鏈後的數據流程必須可信。就目前如日中天的核心企業應收帳款融資而言,本質是是否能夠相信核心企業的數據,以及核心企業的信用。由此衍生出第二個問題:以核心企業應收款模式爲例,區塊鏈應用只是在數據層面描述了供應商未來預期的現金流,但並不保證這個或有的現金流的實現,但卻無法保證還款信用的實現。

他進一步指出,尤其隨着近年核心企業違約率攀升,銀行、保理公司等金融機構都因此受到了損失。此外,如果過度依賴核心企業信用,可能還存在單一還款源風險集中度過高的問題。有幾家業界知名的保理公司,就是因爲在部分核心企業、上市公司身上的業務規模過大,一出問題就出現了壞賬飆升。

該人士認爲,從風險的層級上來說,區塊鏈技術所解決的風險,是金融領域風險中層級較低的那一部分,而對於影響力更大、後果更嚴重因此需要更加關注和管理的高階風險而言,區塊鏈其實是無能爲力的。

另一位股份行對公業務人士則直言,對整體供應鏈金融,長期看好,短期卻不太看好。長期看好的原因源自信息技術的進步,企業在發展,金融機構也在改革。金融和企業的數字化進程是不可逆轉的。企業希望信息數字化提升生產和運營效率,金融機構希望能夠穿透企業經營,更好的評估風險。兩者的訴求是一致的,隨着數字化進程的深入和金融機構對數據化風控的接受,供應鏈金融未來必然會有飛躍式的大發展。

他進一步指出,但短期來看,金融機構做供應鏈金融目前整體處在尷尬的位置,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相對於抵押貸、信用貸這些標品來說,供應鏈金融是非標產品,規模總量上都是小衆產品,且仍需要大量的創新和研發,從投入產出來看,大部分金融機構其實還有更樂意做標品業務。二是供應鏈金融對金融機構的要求更高,由於不同行業、不同場景對應的供應鏈產品完全不同,對金融機構從業者的行業專業要求、審批風控等等層面都要求更高,大多數金融機構的一線業務人員不具備這種能力。三是受限於供應鏈金融特有的單筆額度、價格、效率、數據維度不足等限制條件,金融機構具體批量化、規模化的落地業務還有諸多限制。四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績效考覈機制、總分行機制、風險偏好等因素,也抑制了銀行發力供應鏈金融的主觀能動性。

但該人士也指出,近年有部分綜合實力排名沒有特別突出,但不乏創新意識和科技實力的金融機構,在嘗試佈局和發力供應鏈金融。如浙商銀行的應收款鏈平臺,建行的E信通,還有平安銀行的平安好鏈等,都走出了一些模式和特色。

建設銀行在2020年年報中披露,2020年累計爲3693個產業鏈的6.55萬戶鏈條企業提供5626.59億元網絡供應鏈融資支持。是六大行中唯一披露具體供應鏈金融規模的銀行,規模也是披露銀行中最大的。

平安銀行則在2020年年報中詳細介紹了供應鏈金融模式,其指出,深入行業、聚焦場景,在區塊鏈之外,疊加物聯網,充分運用平安銀行“星雲物聯網平臺”數據,依託“平安好鏈平臺”,持續創新迭代融資產品及模式,拓展供應鏈金融服務範圍,通過線上化、模型化和自動化,批量爲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截至2020 年末,平安好鏈平臺已上線客戶數 13152 戶,其中,核心企業 1550 戶,平臺年內交易量達 827.15 億元,同比增長 143.0%,融資額 319.33 億元,同比增長 234.6%。

前述股份行人士指出,從目前金融機構對供應鏈金融新模式的探索來看,區塊鏈技術更多是底層技術,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綜合技術的運用,也在輔助解決信任問題。此外,商業模式上,要把握這一輪對公業務的發展趨勢,雖然供應鏈金融自帶場景,但銀行依然有空間建立生態,而只有不斷產生和創造更多價值,才能激發更多金融機構參與的熱情。

(作者:侯瀟怡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