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兩年,長三角中小學江南絲竹聯盟成效如何?5月17日在徐匯中學舉辦的展演頒獎典禮交出了答卷。

作爲產生、流行、發展於江浙滬地區的優秀地方民族器樂形式,江南絲竹是中國民族音樂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歷經百年的風雨磨練,江南絲竹已成爲長三角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樂種。2006年,江南絲竹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爲培育新生代非遺傳承人羣,推進江南絲竹在中小學校的傳承推廣,2019年,上海市羣衆藝術館與徐彙區教育局,委託上海市徐匯中學牽頭,組建起了長三角中小學江南絲竹聯盟,首批共有來自江浙滬的26家學校加盟。兩年來,該聯盟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據透露,新冠疫情期間,聯盟依然堅持每二週開展一次線上活動,邀請顧冠仁、周成龍、王永德、詹永銘、成海華等來自長三角地區的10位江南絲竹名家學者舉辦線上“專家直播課”共10期。疫情好轉後,聯盟積極開展線下活動,舉辦首屆長三角中小學江南絲竹聯盟展演、首屆長三角中小學江南絲竹聯盟論文評比等賽事,出版專著《美哉!民族音樂》,組建長三角中小學教師江南絲竹樂團。在鼓勵有民樂基礎的聯盟學校開展江南絲竹排練、演出、講座等活動的同時,該聯盟更努力倡導學校開設面向民樂零基礎孩子的江南絲竹教學工作,讓更多學生有機會走近絲竹音樂、傳承民族文化。

比如,徐匯中學、青浦區崧文小學等學校分別開設了中阮班、揚琴班、二胡班等興趣班,培養零基礎的孩子。浦東陸行南校開發了近20門民族藝術教育拓展課程,已經做到全校將近800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會一樣民樂。

據市羣藝館江南絲竹項目保護責任人介紹,江南絲竹所蘊含的不只是藝術魅力,還有中國人世世代代承傳下來的處世哲學。絲竹演奏,上海話叫“合(ge,滬語舊時發音)絲竹”。這裏既有你進我退,崁擋讓路的禮儀,又有點互相競爭的意味,其最高境界是和諧共處、協同創新。“上海不少學校招收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希望他們通過對江南絲竹的學習更好地瞭解、接受、融入上海的文化中來。”

第二批聯盟校授牌儀式同期舉行,新一批加入的學校有14個。儀式結束後,上海市徐匯中學民樂團、上海市青浦區崧文小學“崧雅”絲竹樂團、江蘇省常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初中天寧分校、聯盟校教師樂團(代表)等帶來了江南絲竹展演。孩子們演繹的曲目中,既有傳統絲竹名曲《三六》《中花六板》《歡樂歌》《霓裳曲》,又有新編絲竹曲《絲竹傳韻》、紅歌聯奏《映山紅》《魚躍龍門》等。

作者:李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