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朱光耀:實現“碳達峯”“碳中和”中國面臨三方面機遇和挑戰

新京報訊(記者 謝蓮)“實現2030年前‘碳達峯’和2060年前‘碳中和’,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着非常大的戰略機遇,同時也面臨着重大的挑戰。”5月17日,財政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朱光耀在由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的“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上指出。

5月17日,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北京參加“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CCG供圖

中國“碳達峯”“碳中和”間隔期短於歐美

朱光耀指出,去年9月,在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特殊背景下,習近平主席對世界作出了中國要在2030年以前實現“碳達峯”、要在2060年以前實現“碳中和”的莊重承諾。這是一場偉大的綠色革命,關係着世界上所有國家、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據朱光耀介紹,歐美等發達國家“碳達峯”的時間大約在1990年代至2000年左右,“碳中和”的目標爲2050年,兩者之間的間隔期大約爲50-60年。但中國實現“碳達峯”和“碳中和”目標的時間間隔只有30年的時間,因此這個挑戰是非常艱鉅的。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面臨三方面機遇和挑戰

綜合而言,朱光耀認爲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主要面臨三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首先,在綠色革命下,全球經濟結構都將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但中國今天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需要平衡經濟增長和減排之間的關係。

朱光耀表示,在“十四五”期間,一方面我們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大幅度壓低碳排放,這意味着單位GDP平均能耗要下降13.5%,二氧化碳排放要下降18%;另一方面,我們要保持經濟年均增長5%的水平,從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那個時候人均GDP要達到2萬美元,也就是說,要保持年均4.73%的經濟增長水平。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其次,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要處理好國家安全問題,保證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

他指出,中國目前仍然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外部環境非常複雜、非常嚴峻。一些反華政客無中生有指責中國,禁止中國新疆棉花的出口,還有一些人正在鼓吹禁止中國新疆地區生產的太陽能產品的出口。“這完全是惡意的謠言,是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同時也是對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嚴重的破壞”。

第三大挑戰是全球治理體系和全球治理體系相關治理規則的調整和發展。

朱光耀指出,最近幾年,全球範圍內都在努力促進環境、社會和全球治理,爲了提高治理水平制定了一些規則——關於ESG(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全球有200多個機構制定了600多項指導規則。但這些規則都側重具體領域,且不具有強制執行力。

2018年開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開始討論制定一個統一的、可比較的、具有強制執行力的國際環境、社會和治理相關的全球標準,但是進展非常緩慢,主要是美國特朗普政府堅持單邊主義,對此持否定態度。

到今年年初,這個情況出現變化。首先是美國證監會改變態度,開始對全球ESG標準的制定持積極支持態度。美國財長耶倫日前也表示,美國財政部和美國證監會將努力協同推進國際可持續標準的談判。其次,國際層面也發生變化,G20下的金融穩定委員會日前也表態,支持推進全球可持續標準的制定。

從中國的角度而言,中方始終支持制定可持續發展標準的制定。朱光耀表示,“4月26日,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委員會舉行了最新的受託人會議,因爲我是中國受託人,我也參加了會議。這個會議形成了共識,即在今年11月份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宣佈,正式成立關於全球可持續標準談判的委員會。”

據他介紹,委員會將由14個人組成,其中亞洲、大洋洲地區分配了三個名額,美洲地區三個,歐洲地區三個,非洲一個,此外還分配了四名專業人士名額,基本的人員構成已經形成共識,今年11月份就會公佈。

朱光耀強調說,“新規則的制定已經迫在眉睫,而且起步時間也明確了”,“回到國內的話,我們應在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指導下,堅持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積極參與國際可持續標準談判,提升中國的影響力;同時,我們應與世界各國密切協調,爲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爲全球治理做出貢獻。”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