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財經原創

得物App是一家可以做真假鑑別的平臺。年輕人喜歡把買到的球鞋、潮服、箱包、手錶等物品拿到得物App上進行交易、鑑定。就是把物品的各項細節拍照上傳,由得物App平臺上的鑑別師來鑑別是否是正品。

“權威鑑別,正品保障”是得物App的宣傳語,不過,得物的鑑別能力,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質疑。

鑑別服務和質量受質疑

首先,在得物App上購買的產品,卻被鑑別爲假貨,是不是代表得物知假販假?這樣的遭遇就發生在消費者劉某身上。

去年6月,劉某在得物上購買了一條LV手鍊,收到貨之後,他把該產品拿到得物App做線上鑑定,結果,鑑別的結果是,他在得物購買的手鍊爲假貨。

要知道,得物號稱是“先鑑別,再發貨”的購物流程,對電商貨品實現了“強中心化的平臺監管”機制,探索出電商平臺交易新模式。結果是,得物上買的商品卻被鑑別是假貨,這真的很打臉。

這並不是個案。2019年2月,有網友反映,在得物App上買了一雙Nike Air more液態銀,收貨後第一時間拿到潮流運動裝備的社區“get”上鑑定,鑑定結果顯示該產品爲假的。

其次,得物不能保證線上鑑別與線下鑑別結果的一致性。這魔幻的一幕發生在另一位消費者陳先生身上。

今年3月,陳先生在一家電商平臺購買了一件潮牌T恤,隨後他花了10元購買了得物的線上鑑別服務,鑑別結果爲真品。

隨後,得物App給陳先生推送了一個“曬鑑別,享免單”的活動。也就是,陳先生在購物評價中曬出得物App的鑑別詳情,可以收到“得幣”用於抵扣10元鑑別費。

然而,當陳先生想把這件T恤放在得物上轉賣時,沒想到的是,得到線下鑑定不通過的消息。對此,陳先生很生氣:“得物不能保證線上鑑別與線下鑑別結果一致,而且,這種曬圖活動不是在誤導消費者嗎?”

此外,投訴和爭議不斷。最有影響的是“GUCCI皮帶真假之爭”事件。

3月8日,一名消費者在唯品會以2549元人民幣的價格購買了一條GUCCI腰帶,3月20日收貨後發現尺寸不符,將其送往得物App進行鑑定。8天后,得物App給出鑑定證明,稱該GUCCI腰帶爲假貨。

要知道,這批皮帶,賣出了133條。號稱“100%正品”的唯品會,不甘被打臉。於是,立即曬出由保加利亞經銷商至意大利供應商的採購發票。唯品會稱“該批腰帶通過國際流通渠道在海外採購,採購鏈條清晰完整,是具備合法來源的正品”。4月7日,唯品會又稱收到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廣東公司反饋,結果顯示被消費者退回的4件涉事GUCCI腰帶符合品牌/製造商公示的技術信息和工藝特徵。

得物也不示弱,表示自己的鑑別結果沒有問題,就是假貨,之後複覈的結果也是如此。得物還稱,已和中檢集團有合作。但是,中檢奢侈品鑑定的員工表示,中檢和得物並沒有實質性的合作。也就是,得到的鑑別是得物自己做的。是真是假還有待商榷。另外,得物方面還表示,平臺進行的是“鑑別”而非鑑定,頗有點玩文字遊戲之嫌。

GUCCI發聲稱:是真是假暫不發表意見。GUCCI本身不提供鑑定服務,只要在官方的銷售渠道購買就一定是正品。

此事愈演愈烈,兩家平臺,各執一詞,GUCCI保持中立。只留下搞不清真相的消費者在風中迷茫。隨後有多名網友表示自己也遇到過這種情況,維權羣內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40人。部分消費者,表示將進行司法訴訟。看來,這個大瓜就只能甩給法官去判了!

然而,得物的服務真的受到了消費者認可嗎?其實,得物的鑑定服務和質量問題,一直以來廣受詬病。

在黑貓投訴平臺,關於“得物App”的投訴量高達7萬餘條,“假貨”、“退貨難”、“售後客服差”、“存在質量問題”等情況屢現。

2020年6月,中消協公佈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6月1~20日監測期內,有關得物App負面信息高達8735條,主要涉及假冒僞劣、鑑定費、優惠券、霸王條款等問題。

破圈之困

2015年,得物孵化於虎撲論壇,最初主要是提供資訊,幫助年輕人瞭解球鞋文化和潮流文化,也有一些球鞋大神自願幫人鑑定球鞋,由此打造了互動社區。

最初依靠其社交+電商的屬性、重度垂直的內容,吸引了一批小衆且高粘性的球鞋愛好者。2020年1月2日靠炒鞋起家的“毒”App更名爲“得物App”。

賣潮鞋、做鑑定、炒鞋孕育了一門生意。前期依託於虎撲的孵化,獲取了一批精準用戶。再又憑藉“鑑定功能”贏得不錯的口碑、社交功能的粘性,深耕社交和鑑定功能,總算最後贏得時尚電商一杯羹。

前不久,被媒體曝光吸足了眼球的李寧5萬元一雙的天價鞋,就出自於得物App。

炒鞋的標籤深入人心,一說到炒鞋,就會讓人聯想到得物。但得物的這一根基業務卻也一直受到質疑。因爲炒鞋這種投機行爲,是一場危險的遊戲,囤貨哄擡價格,甚至有年輕人高額借貸加槓桿炒鞋的現象,這種擊鼓傳花的遊戲,風險和隱患重重。

央行就曾發出警示函稱,國內球鞋轉賣出炒鞋熱,炒鞋平臺實力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並且點名批評了得物在內的多家炒鞋平臺。

業內人士認爲,得物這類平臺,既寄賣球鞋,又做鑑定服務,說白了就是使“鞋販子合法化”。而且,他們做出鑑別的結論,無論真假對錯,都會收費。實際上,鑑定是一個喫力不討好的事情,爭議也很大,沒有一個個體、品牌或平臺可以做出100%的精準鑑定。而且,鑑定數量大,一定會有紕漏。

鑑別服務是得物起家和吸引消費者的一個基礎,也是所有流量的源頭。部分消費者對鑑定有依賴性。得物既做銷售又做鑑別服務,頗有既當運動員又做裁判員之嫌,正是這種雙重身份,廣受詬病。

鑑別是得物App的特色,又是流量的源頭,但是,鑑別又得不到消費者的信任,這就變得很尷尬。

之前有媒體報道得物的鑑定後力量不足,大部分鑑定師水平不高,處於實習生水平,對假鞋沒有太多戒心。對此,潮流電商投資人徐鋒認爲,“得物應該通過技術手段來應對鑑定服務問題,而不是通過鑑定師人爲解決,否則鑑定不僅有誤差,公司收入規模也會快速達到頂點,影響產品的運銷率和用戶的購買體驗。”

潮鞋交易中是少數玩家的市場,僅僅靠收取服務費和鑑別費用,很難做大做出有想像力的未來。所以,自從改名之後,得物就開始擴張品類,增加了衣服、飾品、箱包、潮玩、美妝、數碼、汽車等品牌的合作,也開始在短視頻平臺加大投放力度,以吸引年輕消費者。

徐鋒認爲得物通過頂流產品、快速獲取用戶、整體GMV非常大,用戶增速很大。但在每一個單品上獲取的服務費和利潤其實很少。而且,他們對於上游的把控能力不穩定,並沒有一手的貨源,平臺也沒有定價權,單收服務費不足以支撐它的商業模式。做電商平臺,消費者是認可商品品牌的,所以,一些大的電商也在分化和蠶食它的用戶。

如今,拿到融資,估值達到十億美元的得物App,如何提高美譽度,贏得年輕消費者的信任,突破炒鞋賣鞋的小圈子,真正也爲潮品電商,從阿里、京東、拼多多手裏分一杯羹,是當務之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