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消费者小孙在某家电商城购买家电产品时,被工作人员告知商城与运营商有合作,用户进行5G话费套餐升级即可收到1440元现金抵扣券。但在该业务办理完成后,工作人员原本承诺的升级话费套餐返还优惠券,却最终变成了分期贷。《证券日报》记者查阅黑猫投诉平台发现,多位用户投诉称“被贷款”。

将5G话费套餐升级即可收到1440元现金抵扣券,这种活动容易让用户心动。然而,小孙的5G话费套餐升级后,并未得到现金抵扣券,而是收到运营商短信称,小孙申请的全网信用购已生成取货码,分期金额1440元,可登录和包支付App“和包贷”查看。运营商工作人员声称“这个不是贷款。”但业内人士指出“这就是贷款。”

业内人士提供的告知书显示,相关产品属于“分期产品”,如果用户没能按时足额缴纳话费,则可能出现逾期风险。再结合运营商短信中的“分期”“和包贷”等字眼来看,这确实是一种金融产品,用户要按时还款,否则信用受影响。但在办理过程中,对方从未提及信用购、贷款等信息。可见小孙在被误导的情况下“被贷款”了。

这应该是运营商与商城的合谋。商城通过这种活动来促销家电等产品。运营商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在携号转网时代进一步“绑牢”了用户;二是在合约期内可获得更多套餐资费收入;三是在5G用户争夺战中企图取得好业绩。也就是说运营商在5G市场,已经不满足于争取新用户,还对现有5G用户再开发,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投诉信息显示,多位用户表示,某运营商以赠送手机、智能音箱等吸引用户升级5G套餐,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贷款”。这说明像小孙这样的用户不少,细心的人会发现“被贷款”,但有的人未必能发现。这种现象,既扰乱了电信市场秩序又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希望引起运营商决策层和有关监管部门高度重视。

5G市场需要的是良性竞争。而用户“被贷款”现象则投射出,某些运营商企图在“乱”中取胜,即在争夺5G用户以及在5G用户再开发过程中,通过某些乱象来获取利益。不过,靠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是很不光彩的,最终损害运营商形象;同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监管要求。所以,通过“乱”中取胜并不可取。

据说,运营商在对营业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会要求营业员告知风险。但部分营业员急于拉动业绩,在风险告知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如果这一情况属实,说明用户“被贷款”并非企业行为,而是营业员行为。但是,企业没有对营业员进行有效监管,仍然难辞其咎。如果某些运营商不能维护自身形象,很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针对此前5G用户争夺战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2月印发《关于提升5G服务质量的通知》要求,电信企业在营销环节不得片面夸大5G优势或优惠项目;不得误导、强迫用户办理或升级5G套餐;无协议约定不得限制5G套餐用户更改其他在售套餐。现在看来,某些企业并不听话,仍然在误导用户升级5G套餐。

针对媒体报道的5G用户争夺乱象,希望运营商和监管者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时,“被贷款”用户也可以欺诈等为由依法维权。只有如此,才能倒逼运营商在5G网络、应用场景、服务质量、套餐价格等“正面”提升竞争力。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评论文章,请您订阅并批评指正,谢谢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