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局]巴以再爆激烈衝突,到底怎麼回事?

天空中密集飛行的火箭彈、爲攔截火箭彈升空的“鐵穹”防空系統、被以軍轟炸的國際媒體大樓、包括兒童在內的死傷民衆……最近,陡然升級的巴以衝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巴以衝突已經持續幾十年,最新的這次是從4月中旬齋月開始的。據路透社等外媒報道,過去一週內,加沙地帶武裝組織向以色列發射了3000餘枚火箭彈,以色列的空襲炮擊則導致加沙地帶197人死亡、1235人受傷。

聯合國官員警告,這場衝突“正向全面戰爭升級”。爲此,5月16日,安理會召開巴以衝突問題緊急公開會。

新一輪巴以衝突的種子,是在齋月埋下的。

當地時間4月12日,巴勒斯坦穆斯林迎來伊斯蘭傳統齋月。按慣例,數以萬計的巴勒斯坦民衆,要前往位於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進行宗教禮拜。

但在進入老城大馬士革門時,以色列警方以“防控疫情”和“保障安全”爲由,設置路障,限制巴勒斯坦民衆進入老城部分區域。

5月7日和10日,巴勒斯坦民衆與以色列警察在聖殿山爆發嚴重衝突,引發加沙地帶巴武裝組織跟以色列交火。

之後局勢愈演愈烈——

5月10日,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了超過3000枚火箭彈;5月11日,以色列對巴加沙地帶130多處目標展開報復性打擊。武器裝備上佔據絕對優勢的以軍,空襲了加沙地面建築和地下隧道系統,造成包括老人、兒童和婦女在內的100多名加沙平民死亡,並炸燬加沙新聞大樓;

5月17日,有消息稱,以方在空襲中炸死了加沙地區的兩位著名醫生及其家人,其中一位是加沙地區最大醫院的首席新冠專家。

有媒體稱,以方的軍事報復行動超出了所謂“正當防衛”。

另外,本輪衝突還有一個顯著特徵:除加沙、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等被以色列圍困或直接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外,在以色列內部,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也爆發了衝突。

例如,在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混居的羅德,一對阿拉伯父女死於巴勒斯坦空襲。其鄰居說,周邊的猶太人房屋都建有防空洞,但以色列住建部門不允許阿拉伯人所在村落建防空洞,父女因此遇難。此舉激怒了當地阿拉伯居民並引發騷亂,多座猶太教堂被付之一炬;作爲報復,猶太人也損毀了當地的清真寺。

可以說,不論是巴以之間還是在以色列內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已被徹底激化。

應該說,本次巴以衝突是各種因素積累、交疊導致的。

今年齋月以來,以色列已多次阻撓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居民前往阿克薩清真寺禮拜,並在該地與巴平民爆發衝突。此舉引發巴民衆和政治人物強烈不滿。

在齋月的第一個主麻日(伊斯蘭教“聚禮日”),以色列以“未接種疫苗”爲由,拒絕了不少巴勒斯坦民衆進入阿克薩清真寺。的確,相比以色列,巴勒斯坦民衆的疫苗接種率仍然較低。但國際輿論指出,作爲佔領軍,以色列有義務對被佔領土上的巴居民提供疫苗。

對此,以色列健康部長回應稱:“巴勒斯坦人的健康問題應該由他們自己負責,這是《奧斯陸協議》規定的。”(注:《奧斯陸協議》是1993年以總理拉賓和巴主席阿拉法特籤的臨時自治和平協議,兩年後拉賓遇刺)

但巴勒斯坦疫苗供應也面臨現實困難。不論是全境被封鎖十幾年的加沙,還是僅完全控制巴以全境4%領土、沒有獨立海關的西岸,都不可能在圍困之下自主保障疫苗供應。

齋月期間,有一些巴勒斯坦人因“未按規定佩戴口罩”被捕。但也有媒體指出,3月,以色列尚未取消戶外口罩令時,特拉維夫曾舉辦多次猶太市民聚會,幾乎無人佩戴口罩。這樣的“雙標”自然引發巴勒斯坦民衆憤怒。

除宗教禮拜活動和防疫問題外,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居民區的一些房產糾紛也引發大規模抗議和激烈警民衝突:齋月前後,居住於此的12戶巴勒斯坦家庭收到以色列法院發來的驅逐決定,此舉被視作以色列政府試圖以強制手段在該地區擴建猶太定居點。

在一段流傳甚廣的視頻中,一位巴勒斯坦婦女指責猶太定居者偷走了自己的家。猶太定居者則不緊不慢地說:“就算我不偷,也會有人偷的”。

觀察巴以問題,切忌只看一時一地,沒有問題是憑空產生的。

從整體上看,以色列和猶太定居者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侵蝕,是長期而穩步推進的活動。

一位猶太學者告訴島叔,第一次中東戰爭時,在耶路撒冷老城外的巴勒斯坦村落,因部分巴勒斯坦人逃往國外,他們的房屋被分給了猶太定居者。但後來,這些猶太定居者並未被強制遷出。

在約旦河西岸,猶太定居者佔據巴勒斯坦農民土地、焚燒巴勒斯坦農民的橄欖園乃至縱火謀殺巴勒斯坦居民的事件,早已不是新聞。

1947年,聯合國決議提出,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但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從未真正建立,以色列卻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佔領了歷史上巴勒斯坦地區的全部領土。

從這個角度看,“巴以衝突”本質上是民族獨立問題。這一點從巴以雙方實際控制區就能看出。

北部地區,第一次中東戰爭後被以色列吞併、施行長期軍事統治;約旦河西岸,以軍只是從部分大城鎮撤出,但以色列非法定居點已遍佈西岸,土地面積遠大於巴民族權力機構實際控制的城市地區;東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吞併,但由於無力治理加沙,以色列於2005年決定撤出加沙並對其長期封鎖。

在以色列不斷佔領巴勒斯坦領土的同時,“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的魅影始終閃現——這是源自歐洲、融合了現代民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外來政治運動。

以色列建國前,巴勒斯坦土地上居住着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基督徒乃至奧斯曼帝國東方猶太人,而歐洲的世俗錫安主義者並不是本土人。雖然高舉着古代歷史和傳說這面旗幟,他們仍然慣於將自己的事業視爲“殖民”。得到西方默許和美國支持的以色列,一手高舉聖經、一手高舉武器,將聯合國決議並未分配給以色列的土地不斷收入囊中。

在此次巴以衝突中,由於美國的阻攔,安理會至今未能發出一致聲音。《華盛頓郵報》最新報道顯示,儘管美國政府號稱呼籲停火,但美國已經批准向以色列出售價值7.5億美元的精確制導武器。

惡化了幾十年的巴以問題已陷入僵局。面對巴勒斯坦人民利益不斷受到侵蝕、加沙被長期圍困的局面,巴方几乎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徹底“屈服”並集體外遷,要麼拿起武器,回到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

巴以矛盾的深層次根源在歷史和文化,但現實中,大國政治博弈和地區霸權主義擴張在小小的地中海西岸深度糾結。二戰後,聯合國決議本是一個折中方案,但執行過程中,巴勒斯坦獨立建國權利卻受到持續侵害。特別是近年來中東和平進程偏離原有軌道,聯合國安理會諸多決議沒有得到切實執行,導致巴以對立激化,衝突反覆上演。

正如王毅外長所言,“正義已經遲來太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