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 兮
#克氏綜合徵#(Klinefelter syndrome)又稱先天性曲細精管發育不全綜合徵,是男性中發病頻率較高的染色體異常疾病,其臨牀表現包括睾丸小、無精子及尿中促性腺激素增高、男性第二性徵發育延遲甚至不發育等,部分患者呈女性化體徵。克氏綜合徵最早由Harry Klinefelter於1942年報道,直到1959年Patricia A. Jacobs證實了其發病主要原因爲性染色體異常,表現爲較正常男性多出一條以上的X染色體。克氏綜合徵是導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其在男性不育患者中佔比約3%,在無精症患者中達到約12%,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於克氏綜合徵產生機制仍不清楚。人們普遍認爲克氏綜合徵的產生是隨機的,有報道提示克氏綜合徵產生與母親年齡有關,然而仍有約一半的克氏綜合徵患者與父源因素相關。相較於常染色體異常相關疾病中父源因素僅佔約10%,克氏綜合徵的產生具有較強的父源因素。


2021年5月12日,中科院動物所李衛研究員與山東大學陳子江院士團隊聯合在The EMBO Journal上發表題爲Paternal USP26 Mutations Raise Klinefelter Syndrome Risk in the Offspring of Mice and Humans 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克氏綜合徵產生的“非經典孟德爾遺傳模型”,鑑定出USP26基因異常是克氏綜合徵患者子代產生的關鍵基因。

首先,依託山東大學“生殖資源庫”篩選108例克氏綜合徵患者和100例正常生育男性對照的血液樣本進行全外顯子測序,發現克氏綜合徵患者當中大部分潛在突變集中在X染色體,並且USP26在克氏綜合徵患者中突變頻率最高。接下來,爲了深入探討USP26基因突變是如何產生克氏綜合徵子代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團隊構建了Usp26敲除小鼠,發現Usp26敲除雄鼠生育力隨年齡增加逐漸降低,併產生部分“類克氏綜合徵”子代,性染色體核型爲“XXY”。在精母細胞中,USP26主要定位於X染色體上,其可以調節聯會複合體相關蛋白TEX11的泛素化水平,影響其蛋白的穩定性。Usp26敲除導致TEX11蛋白水平降低,導致性染色體無法正常聯會配對,引起第一次減數分裂中性染色體無法正確分離併產生較高比例的XY型精子,進而極大的增加了子代出現類似克氏綜合徵小鼠的風險。
研究團隊進一步在正常可育男性精子中進行性染色體的FISH檢測,發現攜帶USP26突變正常男性,存在較高頻率的XY型精子,並鑑定出兩個父源因素相關克氏綜合徵家系,其父親攜帶USP26突變。綜上所述,該研究首次發現並證實了父源USP26相關突變,可以增加產生子代克氏綜合徵的風險,揭示了一種非經典孟德爾遺傳規律產生克氏綜合徵的分子機制。該項工作打破了以往克氏綜合徵隨機產生的觀點,爲克氏綜合徵的產生機制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也爲臨牀上克氏綜合徵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診療靶點和預防干預措施。

中科院動物所劉超博士,山東大學劉洪彬博士和張浩波博士以及中科院動物所王麗娜博士爲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衛研究員和陳子江院士爲共同通訊作者。本項工作受到UC Riverside陳琦教授、中科院動物所高飛研究員、武漢大學羅孟成教授和中科院生化細胞所李勁松研究員的大力支持。


原文鏈接:
https://www.embopress.org/doi/abs/10.15252/embj.202010686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