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發現,自己身邊的“共享充電寶”悄悄漲價了。從1元/小時到5元/小時,價格已經到了心理承受上限,超過這個價格很可能選擇不再使用,這也意味着共享充電公司的漲價或已經觸及天花板。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幾家共享充電公司營收比較單一,主要收益靠使用費,利潤增長靠漲價。沒有差異化優勢的共享充電寶只能依靠砸錢衝規模。

只不過,面對湧入的對手,行業最初的生態已被打破,線下商家高昂的入場費、利潤分成,已經吞噬了共享充電公司的利潤。共享行業終將回歸需求本質,燒錢衝規模,卻無商業閉環的共享充電行業,或將面臨與共享單車同樣的結局。

前半小時免費、1元/小時、3元/小時、5元/小時、10元/小時......最近共享充電寶因使用費飆升而引發熱議。

有網友向老虎財經爆料,某頭部共享充電公司收費標準顯示每24小時封頂28元,最後收費卻超過了限定。甚至,商戶和公司都可隨意更改收費標準坐地起價,亂想迭生。實際上,作爲主要以使用費爲收益的共享充電行業正陷入盈利空間不斷被壓縮的困境中,而漲價成了它們現階段的續命藥。

四年前,王思聰那次高調唱衰的賭約,幾乎給共享充電寶下了一道生死符。而今不被看好的共享充電行業卻衝出了上市公司怪獸充電,更有多個公司已在排隊上市。

共享充電行業的熱鬧場景,也讓當初王思聰的言論遭到羣嘲。不過,現在就對這個行業蓋棺定論似乎還爲時尚早。

自共享單車打響共享經濟風口的第一槍,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按摩椅、共享KTV等各種冠以共享概念創業的項目便開始浩浩蕩蕩席捲而來,一時間萬物皆可共享,但輿論場上關於真需求與僞風口的爭論卻從未停止。

而與共享單車大局已定的現狀相比,共享充電寶行業的未來還存在着極大的變數。

1

面臨漲價的天花板

從“百電大戰”到如今的“三電一獸”(來電、街電、小電、怪獸),共享充電的行業之戰遠未結束。

4月30日,繼怪獸充電成爲共享充電寶美股第一股之後,小電科技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書,開始爭奪共享充電寶港股第一股。爭奪上市除了可以給資本提供退出通道以外,也可融資搶佔先機做大規模,而共享充電寶行業對此有着更爲迫切的需求。

雖然目前“三電一獸”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但行業格局仍面臨洗牌。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怪獸充電以34.4%的市場份額,位居共享充電行業第一,是中國最大的共享充電運營商,累計註冊用戶超過2.19億。

然而,在怪獸上市同一天,“搜電充電”與“街電”正式合併,兩者開始抱團,共建全新的集團公司。而合併後,兩者用戶規模將突破3.6億,市場份額或將達到行業第一。相對穩固的市場格局,將隨着怪獸充電上市、街電和搜電充電聯手、以及美團重新殺入共享充電等被打破。

企業爭相入局、接連有公司成功上市、實現盈利,看似繁華的景象背後,充電行業的難題仍未解決。

共享充電行業的營收非常單一。

據艾瑞諮詢《2020年共享充電寶行業研究報告》(下文簡稱報告)指出,2019年共享充電企業收入主要分爲租賃收入、廣告收入和其它收入三部分,其中租賃收入佔總收入的97.2%。就拿怪獸充電來說,2019年、2020年,怪獸充電的租賃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95.15%和96.55%。

在營收來源單一的情況下,共享充電企業要想實現盈利,唯有拼命擴充點位(POI)和不斷漲價。

數據顯示,2020年期間,“三電一獸”新增投入市場的設備數量均爲負增長,僅有搜電一家取得了正增長。在點位擴充艱難的背景下,漲價便成了“續命”藥。從2019年開始,共享充電寶企業集體漲價。

有媒體報道,現在部分商圈和醫院等場所每小時充電需要3-4元,酒吧夜店等則高達10元/小時,而早期價格只有每小時1元甚至免費。有的用戶因未及時歸還,出現一天花掉99元的情況,等同於買了個充電寶。

甚至,相同品牌在不同消費場景有不同定價,而頗有意思的是,這個定價權幾乎掌握在商家手中。

2

付高昂入場費、利潤分成,爭奪點位的代價!

共享充電寶漲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渠道成本則增加。共享充電寶的使用依附於消費場景,這個消費場景便是由商家提供。實際上,共享充電的設備成本只佔一小部分,銷售費用則佔了大頭。

同醫藥一樣,共享充電是一門需要地推依賴渠道的生意。爲了與商戶合作,行業公司除了要與商戶分成之外,有些還需要高昂的入場費。

其實,早期商家對於充電櫃入駐是免費開放的,但諷刺的是,商家的收費行爲是行業裏的競爭培養起來的。爲了爭奪高頻次的優質場地,行業開始抬高入場費求入駐,藉此上演了一出出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場景。

入場費先是幾千,後來躍升到幾萬至幾十萬不等。除了入場費,爲了爭奪點位,又演變出了利潤分成,分潤比例按照合作商家的總價相應調整,商家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共享充電公司爲了不虧本,商家爲了多賺錢,使用費只能漲價。然而,此前曾有共享充電寶企業斥巨資拿下酒吧的獨家合作權,但最後產生的流水收入甚至不及入場費。

怪獸充電招股書顯示,2020年,其向合作商家支付費用(佣金、入場費)佔當期移動設備充電業務收入的58.1%。而小電科技2020年向點位合作伙伴及渠道合作伙伴支付的激勵費達到10.13億元,其中分成費7.10億元,入場費3.02億,佔整體營收比重的53%,而在2018年只佔25%。

只不過,如今POI(點位)之爭日趨激烈,激勵費率也在不斷攀升,僅依靠提價又能有多少空間呢?

3

無法形成商業閉環,終將回歸需求本質!

面對這個難題,共享充電行業現在並沒有太好的解決之道。

實際上,自共享單車以來,共享雨傘、共享按摩椅、共享KTV的等共享項目卷席而來,砸錢獲取流量,資本助推跑馬圈地擴大規模,幾乎成了共享項目的經典劇目,無論是滴滴還是共享單車抑或是共享充電寶都是如此,但最終存活下來的並不多。

所有共享項目比拼到最後,都要回歸需求本質。比如,如今業內存活較好的是共享汽車領域的滴滴,在經歷了燒錢搶佔市場之後,成了出行領域的領頭羊。但實際上,滴滴也只是用互聯網思維,承接了出行領域補充和完善後的需求。

而相比共享單車的雞毛一地,共享充電寶的結局看起來似乎要好不少,這或許要歸功於共享充電寶更高頻次的使用場景。但高頻次,就是真需求了麼?

事實上,共享充電寶的使用體驗並無二致。無論使用什麼品牌,實質上的體驗並沒有太大差別,這也導致共享充電行業難以差異化發展。技術壁壘低,商業模式又高度相似,沒有差異化優勢的共享充電寶只能依靠砸錢衝規模。即便現在已經形成幾家頭部公司,也難言說具備足夠的競爭優勢。

尤其在高頻詞的使用下,用戶對價格更爲敏感,依靠漲價來提升利潤的手段到後期勢必會被反噬,畢竟充電兩小時的價格幾乎就可以買一個充電寶,共享充電寶並非不可替代。從目前存活下來的幾個共享項目看,最終將回歸需求本質,而共享充電寶更像是披着風口的僞需求。

單靠共享充電寶項目,單一的營收,在燒錢競爭的背景下,恐難維持增長。雖然現在怪獸充電欲進入白酒行業,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但路徑並不清晰,而且在衆多白酒巨頭之下,怪獸充電仍面臨很大阻力。

事實上,當初摩拜單車、小黃車燒錢大戰後,摩拜終被巨頭收編,成爲美團旗下出行的一個補充。去年5月,美團第三次殺入共享充電寶。此前,美團曾於2017年、2019年啓動充電寶項目,但兩次未果。

公開資料顯示,美團再次啓動該項目後,加足馬力,開始瘋狂地推,拉開了百城大戰。新重磅政策是隻要商家和美團簽約共享充電寶,每人使用一次美團和點評的真實點擊量就會增加一次,用的越多,餐廳的排名越靠前。商戶只需提供場所,不用繳納任何押金,就能獲得60%收入分成。

拿出商家最在意的線上點擊量做條件,這讓大部分商家不敢不接納美團充電寶。同美團相比,目前怪獸、小電等幾家共享充電公司雖然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優勢,卻仍面臨很大變數。

單靠共享充電,這幾家公司無法在商業上形成閉環,只能燒錢爭規模,但在漲價空間有限,燒錢大戰下或將使他們陷入虧損,再次上演共享單車的歷史命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