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品質生活之城

有思念 有味道 有故事

你若問我,啥是保定?

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因爲

兩千餘年歲月積澱

歷史的厚度×文化的溫度

共同交織成

這座城市的厚重底蘊

時代向前,時光可溯

紅色足跡 | 百年風華 | 古蹟非遺

名山名水 | 名喫名產 | 名人名居

多個視角看保定,裏面有太多故事

那些令人崇敬的,回味的,陶醉的

都是保定

所以,到底,啥是保定?

這,就是保定!

巍峨太行山 崢嶸歲月稠

古城保定這片紅色熱土

有數不盡的紅色故事

成爲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

記錄着黨的光輝歷程

承載着紅色革命傳統

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精神因傳承而不滅

紅色經典是最真誠的講述

最生動的影像,最寶貴的教材

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放射着新時代的耀眼光芒

《地道戰》

春末,驅車前往冉莊

重溫《地道戰》的紅色記憶

歲月流逝

昔日硝煙瀰漫的抗日戰場

如今早已是詳和寧靜的美麗家園

但地面隱藏的射擊口

民房高牆上的各種工事

以及地下蜿蜒的長城

都在默默無言地訴說着

那段滄桑歲月

1952年,李克、李微含

發表長篇小說《地道戰》

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

出品電影《地道戰》

僅三年時間,《地道戰》的拷貝

累計複製發行了2800多部

觀看人數總計超過18億人次

創下了單部影片發行量

觀看人數最多的紀錄

令世界上任何一部影片

都難以望其項背

成爲“百看不厭”的經典之作

《狼牙山五壯士》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1941年9月25日

五位抗日英雄在狼牙山縱身一躍

化作了永恆

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搏殺

向死而生的突圍

他們把血肉之軀獻給了

那個悲壯的時代

葛振林、宋學義

1942年,在勇士捨身跳崖的棋盤坨上

建起了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

塔身上鐫刻着聶榮臻同志的題詞

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

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

1958年,北京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

史文幟接到了廠裏安排的任務

要求他了解“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

並拍成電影

電影在壯士殉國十七週年那天

正式開拍

由於劇組人員全是軍人

在拍攝中,不少道具都是真傢伙

用的是真槍實彈

使場面更真實、更悲壯

《狼牙山五壯士》

從開拍到最後剪輯完成

只用了不到半年

史文幟曾說

你再也找不到哪部電影

像《狼牙山五壯士》一樣

讓觀衆瘋狂了

《平原游擊隊》

這部於1955年底完成的戰鬥故事片

是建國後第一部

真正成熟的“抗戰電影”

給廣受戰爭之苦的人民

以精神上的鼓勵

尤其是塑造了傳奇色彩的

游擊隊長“李向陽”

這個英雄形象

也成爲那個年代

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邢野

《平原游擊隊》部分鏡頭

在保定市區和定州拍攝

編劇邢野首先是一名

經歷了火與血洗禮的戰士

其次纔是作家

在抗戰時期就已蜚聲文壇

甄鳳山

據相關資料記載

李向陽的生活原型

是號稱“大老甄”的

晉察冀軍區三分區

鐵道支隊隊長甄鳳山

《野火春風斗古城》

1958年,由保定籍作家李英儒創作的

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出版發行

這部反映我黨地下鬥爭的長篇小說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全國

被翻譯成十餘種文字風行海外

巨大的影響力延續至今

李英儒

李英儒出生於1913年

1936年投身革命,1937年參加八路軍

曾任記者、編輯、八路軍某部團長

1942年,他深入日僞軍盤踞的保定

以教師身份做掩護,從事地下工作

這段經歷正是創作的現實來源

主人公,地下工作者楊曉冬

可以說是李英儒的化身

1943年冬天,楊曉冬和戰友們

足跡遍及保定城內各條街道

1963年,同名電影上映

許多鏡頭也是取自於保定

古蓮花池外景拍攝

今年4月23日,李英儒之女

北京電視劇藝術中心導演李小龍

帶隊到我市採風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準備

將《野火春風斗古城》改編爲話劇

《敵後武工隊》

1958年11月

長篇小說《敵後武工隊》一出版

便在全國引起轟動

魏強、楊子曾、賈正、汪霞的名字

也漸漸從書本走上了

評書、話劇、影視舞臺

敵後武工隊

全稱爲“敵後武裝工作隊”

也被譽爲“敵後神八路”

小說着重展現了

日寇慘絕人寰的“五一”大掃蕩

及敵後武工隊與日僞進行的

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殺

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拍攝於1995年

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

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週年

爲數不多的游擊戰影片

曾獲1996年第19屆大衆電影百花獎

最佳女配角獎

(何賽飛飾小紅雲)

電影《敵後武工隊》中松田的扮演者、電視連續劇《烈火金鋼》中毛利太君的扮演者、著名影視劇表演藝術家舒耀瑄與觀衆見面。

小說作者保定清苑人馮志

是1942-1944年冀中九分區敵後武工隊成員

並曾任小隊長

他在序言中指出

《敵後武工隊》如果說是我寫的

倒不如說是我記錄下來更恰當

“賈正”原型賈正喜

小說中“賈正”的原型賈正喜

是保定徐水大因鎮王村人

也是千萬個被搬上銀幕的英雄原型之一

《小兵張嘎》

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槍

身穿白褂,光着腳丫

13歲的小戰士“張嘎”

以活潑、淘氣的童趣

成爲人們記憶中的經典形象

1961年

徐光耀的中篇小說《小兵張嘎》

在《河北文學》上發表

後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

讓人們瞭解了白洋淀水上神兵雁翎隊

認識了勇敢、機智、可愛的嘎子

1964年

黑白電影《小兵張嘎》上映時

身份是“抗日兒童電影”

它一改戰爭片的恐怖和血腥

以“童趣”爲革命樂觀主義的標籤

這在世界範圍二戰影史上亦不多見

影片榮獲

第二屆全國少兒文藝創作評獎

故事片一等獎

被社會各界公認爲

中國電影史上的“世紀經典”

《紅旗譜》

經典紅色鉅著《紅旗譜》

首版於1957年

極具冀中平原鄉土氣息

充分展現了燕趙風骨

被譽爲“描寫農民革命鬥爭的第一史詩”

梁斌黃胄紀念館

《紅旗譜》的作者梁斌

河北蠡縣人

上世紀三十年代

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同時

開始文學創作

1953年6月正式動筆寫作《紅旗譜》

其中人物幾乎個個都有原型

1957年11月

40多萬字的《紅旗譜》正式出版

筆觸雄健豪放

描繪了大革命失敗前後十年

冀中平原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運動

不僅在國內多次再版

被收錄進中小學課本

還被翻譯改編成多種語言版本國外發行

崔嵬

1960年,《紅旗譜》搬上銀幕

導演凌子風,攝影吳印鹹,主演崔嵬

風格粗獷、激昂

成爲“十七年”電影的一部力作

1962年獲第一屆大衆電影百花獎

最佳男主角獎、最佳攝影獎

《新兒女英雄傳》

1949年5月25日至7月12日

遵照毛澤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

孔厥、袁靜創作的

中國現代章回體長篇小說《新兒女英雄傳》

在《****》文藝版連載發表

生動再現了冀中白洋淀人民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

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蹟

作爲“十七年文學”最早的一部小說

《新兒女英雄傳》

深入羣衆、影響廣泛

問世後一版再版,暢銷不衰

國內總髮行量達380萬冊以上

並被譯成英、法、德、俄等10餘種文字國外出版

1951年,著名導演史東山

將《新兒女英雄傳》搬上熒幕

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出品

史東山憑此榮獲

第六屆國際電影節導演特別榮譽獎

影片獲得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

1966年、1981年,《新兒女英雄傳》

分別被楊田榮、單田芳改編爲同名評書

1993年,被改編攝製爲同名電視連續劇

此外,還被出版發行爲連環畫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讓我們堅定腳步 勇往直前

在紅色精神的鼓舞下

匯聚成品質生活之城建設的強大合力

原標題:《這,就是保定丨拾陸 · 紅色經典【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