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熱推掛鉤股票指數結構性存款產品 嚴監管下投資者須加強風險意識

記者馮櫻子 北京報道

近期,一些掛鉤股票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產品被銀行熱推,此類產品爲保本浮動收益的結構性產品,部分預期最低年化收益率不足1%,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超8%。

實際上,掛鉤證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並不少見,對於此類產品受關注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爲與近段時間股市熱度有關。

招商銀行客戶經理對《華夏時報》記者說,今年以來,雖然股市一度下跌,但在疫苗的大規模接種、國內疫情持續平穩、全球經濟復甦等一系列利好的環境下,更多投資人持樂觀態度,認爲A股會上漲,因此掛鉤“指數看漲”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被投資者看好。

掛鉤股票指數產品受銀行熱推

近期,交通銀行推出了一款人氣產品:“穩添惠結構性存款股指看漲36天”,該產品與中證500掛鉤,起購金額爲1萬,年化利率在1.35%—6.15%,投資期限爲36天。

另外,招商銀行也有多款掛鉤股票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其中兩款“中證500指數看漲”產品預計到期年化收益率最高超8%,分別爲“1.2%—8.47%”和“1.2%—8.22%”。這兩款產品掛鉤中證500指數,均爲5萬元起投,投資期限分別爲94天和153天。

招商銀行客戶經理提醒《華夏時報》記者:“上述兩款結構性存款產品收益不穩定,浮動比較大。需要綜合‘觀察期間任意一日中證500指數定盤價格’與‘期末、期初價格’確定年化收益率。”同時,他介紹,與之相比,該行的看漲自動贖回型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更有保障。

與此同時,部分城商行近期也在大力發行掛鉤股票指數類結構性存款產品。寧波銀行推出兩款掛鉤股票的兩款結構性存款產品,投資期限均爲363天,5萬元起購,預計年化收益率均爲“0.5%或6.45%”。其客戶經理介紹,上述產品最近賣得非常火爆。

實際上,掛鉤證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並不是近期纔有的概念,有業內人士認爲,此類產品如今備受關注的主要原因與股市熱度有關。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劉勁在近期的《投資者情緒調查報告》中指出,約65.8%的受訪者認爲A股會上漲。同時,疫苗的大規模接種使經濟發達地區的疫情得到顯著控制;全球經濟從2020年下半年就開始復甦,在今年第一季度更是維持了這種回彈的趨勢,中國經濟表現尤爲搶眼等因素,都使受訪者對經濟持有樂觀預期。

同時,招商銀行客戶經理也對記者表示,多數投資人對市場持樂觀態度,前段時間股市下跌,目前掛鉤“指數看漲”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被投資者看好。

此外,一位興業銀行工作人員也提醒道,因爲結構性存款產品的設計條款較複雜,不同產品達到最高年化收益率的概率不同,投資者要根據具體的收益規則及市場變化情況進行甄別和選擇。

相比而言,黃金等貴金屬掛鉤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收益趨於穩定,與股票指數掛鉤的的產品波動較大,收益率往往難以保證。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4月份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爲121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爲3.6%,環比下降17BP。從去年四季度以來,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走勢較爲平穩,一直在3.5%—3.7%區間小幅波動,且沒有明顯的漲跌趨勢。

此外,上述報告顯示,2021年4月到期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中,有696只同時披露了預期最高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有544只達到了預期最高收益率,佔比78.16%。

儘管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最高收益往往比較可觀,但關於拿到最高收益,銀行並不作保。一般而言,銀行方面會告知客戶,結構性存款最高預期收益率不代表實際收益率。

投資結構性存款須加強風險意識

近兩年,結構性存款市場一直處於強監管之下,爲了壓降結構性存款實際攬儲成本,監管一方面要求銀行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另一方面禁止銀行發行假結構性存款。

2017—2018年,結構性存款規模快速增長,並在2020年4月達到巔峯,規模超過12萬億元。2020年下半年開始,結構性存款規模顯著下降,各大銀行完成壓降目標。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結構性存款餘額6.55萬億,相比上月末下降1156億。餘額相比峯值幾近腰斬。

在強監管下,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員劉銀平認爲,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背後要有真實的衍生產品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爲,接下來部分銀行需要繼續優化和調整結構性存款的收益設計,不得發行收益與實際風險不匹配的假結構性存款,市場上真結構性存款的比例會逐漸提升。

“這也意味着,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可能會有所波動,這不代表銀行結構性存款的實際資金成本,投資者購買該產品也面臨更多的收益風險,購買之前需要認真查看產品的收益規則,瞭解產品達到不同收益率的條件及概率。”劉銀平表示。

記者發現包括上述銀行產品在內,銀行在結構性產品頁面標註:“結構性存款不同於一般存款,具有投資風險,請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

此外,業內認爲,監管進一步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可能性不大,今年總體規模或保持平穩。“2021年監管層對結構性存款應該不會再設硬性的整改要求。對於符合監管要求的真結構,我們認爲監管還是會鼓勵,2021年可能會看到結構性存款規模重回正增長。”中金固收表示。

“去年壓降結構性存款主要是出於遏制資金空轉套利行爲,同時避免無序存款競爭推升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但今年面臨的環境較爲複雜,需要繼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復甦,資管新規過渡期將至,部分中小銀行負債壓力仍較大,以及需要防範潛在不良處置壓力等,監管對總體結構性存款規模的壓降可能轉向觀望,更傾向於精準施策。”光大銀行金融市場分析師周茂華表示。

隨着“30·60”碳目標的提出,有銀行開始發行掛鉤綠色金融相關的結構性存款。如,興業銀行發行國內首筆掛鉤“碳中和”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中信銀行發行國內首支掛鉤“碳中和”綠色金融債的結構性存款。

東吳證券也預計,2021年監管機構將不會對結構性存款規模有硬性要求,但也不會任由其增長過多過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