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現象廣泛存在 律師:“996”違反《勞動法》,可這樣維權

來源:BBC

作者:Bryan Lufkin

翻譯:葉子

996、007、886、715。。。。這些加班人必懂的數字背後,每個人大概都能說出些心酸,今加班文化正變得越來越盛行,工作直到精疲力竭似乎成了一種成功的標誌。既然我們都知道長時間工作是多麼痛苦,那我們又爲何紛紛向這種工作文化屈服了呢?

在1987的電影《華爾街》中,主角哥頓·蓋柯有一句名言:“貪婪是件好事。”這部電影描述了摩天大樓裏那些執迷於工作和財富的精英們是如何不惜一切代價,殫精竭慮、大賺其錢的。如今看來,這部電影就像一篇警示寓言,它向世人傳達了這樣一種信息:只要你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就會得到巨大回報。

一些最新研究顯示,全球工作人員每週無薪加班時間平均爲9.2小時,而就在一年前,這一數字還僅爲7.3小時。辦公室裏貼滿了寫着“積極奮鬥”、“刻苦拼搏”的宣傳畫。億萬身家的企業家們大肆宣揚犧牲睡眠時間,稱這樣才能“改變世界”。此外,自疫情爆發以來,我們每週的工作時長也在不斷增加。由於在家辦公打破了個人生活與工作之間的邊界,有些人甚至大半夜還要忙着發郵件、回消息。

從精神層面上來看,我們與《華爾街》中描繪的場景其實並無多少區別。但有一點是不同的:我們如今更加了解過度工作的後果,也更清楚拼命工作會對精神和心理健康造成怎樣的影響。然而,考慮到我們對高壓工作文化的崇拜是多麼根深蒂固,要想抑制這種局面,必須從文化層面上做出改變纔行。我們能否藉助疫情這一機會,嘗試做出一些變化呢?

工作過勞已成爲全球主要死因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工作時間過長已成爲全球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項研究根據近200個國家的數據估計,2016年有超過70萬人死於與長時間工作有關的心臟病和中風。根據這份新的報告,在2016年,全球約有5億人的常規工作時間超過了本應該的工作時長。

長期以來,工作時間過長與健康狀況不佳之間的聯繫已經有了充分的研究,特別是對於心血管疾病。工作過勞會導致慢性壓力,進而影響身體——尤其是我們的心臟和心血管系統——並導致其他不良後果,如睡眠或鍛鍊不足,從而進一步加劇人們患病的風險。

這項新研究是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合作成果,於近日發表在《環境國際》(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雜誌上。相關人士稱,該報告在同類研究中首次對長時間工作導致的全球傷亡負擔進行了估計。爲了獲得準確的估計結果,研究作者分析了196個國家進行的數千項調查和研究的數據。

該報告稱,總體而言,2016年全球約有4.88億人(佔全球勞動者的9%)的工作時間過長,即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據估計,長時間工作導致了約74.5萬人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總共損失了2330萬失能調整生命年。失能調整生命年是一種衡量整體疾病負擔的方法,由世界衛生組織開發,並逐漸在公共衛生和健康影響評估中普及。一個失能調整生命年就相當於健康生活損失的一年。

報告中還指出,長時間工作可能是打工人面臨的最大的單一職業風險因素,與過勞相關的死亡分別佔心臟病和中風死亡人數的3.7%和6.9%。更重要的是,大多數過勞死的人年齡在60歲到79歲之間,這些人在之前數年或數十年裏經常長時間工作。

每週工作55小時或以上會對健康構成嚴重危害。是時候讓我們所有人,包括政府部門、僱主和僱員都意識到長時間工作會導致過早死亡的事實了。有充分的證據表明,與每週工作35至40小時的人相比,長時間工作——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中風的風險會增加35%,死於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增加17%。

過勞對健康的影響似乎會隨着時間推移而越來越嚴重。自2000年至2016年,與長時間工作有關的心臟病死亡病例增加了42%,而中風死亡病例增加了19%。總體而言,這些影響在男性身上更爲明顯;2016年因過勞而死亡的案例中,約有四分之三爲男性。如今,零工經濟——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職業者構成的經濟領域——正變得越來越流行,這種趨勢可能會使問題變得更糟。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下,許多人被迫遠程在家辦公,也對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

遠程工作已成爲許多行業的常態,往往模糊了家庭和工作之間的界限,此外,許多企業被迫縮減或關閉業務,以節省資金,這就導致那些仍在上班的人需要工作更長時間。沒有一份工作值得冒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政府、僱主和員工需要共同努力,就保護員工健康達成一致。

分佈及原因

過度工作已經是世界各地都存在這種情況,原因也是五花八門。

例如,日本的加班文化可以追溯回上世紀50年代。當時日本政府正在努力推動二戰後的經濟振興。而在阿拉伯聯盟國家,醫學界人士出現過勞的比例很高,可能是由於22個成員國的醫療體系都不堪重負所致。

過度工作的原因還要取決於具體行業。上世紀70年代,最早一批研究工作過勞現象的結果顯示,工作涉及幫助他人的員工(比如醫院)往往會長時間工作、直至精疲力竭。如今在疫情中,也呈現出了這種趨勢。

但還有成百上千萬人過度工作的原因是認爲這種做法令人鬥志昂揚,代表自己正走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這種將工作浪漫化的心態在中上層“知識民工”中似乎很常見,這種現象稱作“加班崇拜”。

人們如今很崇尚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除了呼吸之外,每天起牀之後就是工作,工作一天之後直接睡覺。然後日復一日、週而復始。

來源

那麼,這種崇尚加班的趨勢究竟從何而來呢?人們會覺得拼命工作是件值得吹噓的事情呢?

這種現象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新教徒工作倫理”,這是一種由歐洲新教徒提出的世界觀,認爲努力工作、追求利益是一種美德。工業革命又激發了人們對效率與生產力的追求,進一步鞏固了努力工作的價值,往往不惜以犧牲個人幸福感爲代價。

再後來,長時間工作和消費主義變得更加普遍和盛行。接着,到了90年代末期和21世紀初,隨着谷歌和Facebook等科技初創公司開始成長爲業界巨頭,話語權開始轉移到科技互聯網行業,工作狂的形象也開始從西裝革履轉變成了休閒衛衣。

社會開始頌揚那些宣稱自己想要改變世界、並將自己的工作時間壓榨到極限的企業家們,他們認爲自己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對產品或服務的熱情,或對於更高目標的追求”。但諷刺的是,這些新科技中,大部分最終都變成了壓榨我們的工具。

如今,許多人都要加班加點地工作,有些人是爲了賺錢還貸,有些僅僅是爲了保住工作,有些則是爲了繼續往上爬(並且很多公司都希望員工可以長時間辦公,還要隨時保持聯絡)。但對於那些充分接受了這種工作文化的人來說,這其中還有一些表演性元素。有些人會通過買一輛新車來彰顯自己的成功,有些人會標榜自己做的是“夢想中的工作”,還有些人甚至會將工作到精疲力竭當作一座“獎盃”般四處展示。

幾個世紀前,人們會將決鬥留下的傷疤當作一種榮譽勳章,證明自己戰鬥過、並且活了下來,如今,“我忙得沒時間睡覺”也成了這樣一種值得吹噓的資本。

通往過勞的“快車道”

然而,隨着這種工作崇拜的盛行,其後果也開始逐步顯現——過度工作會造成過勞。過勞是週期性的,情況會時好時壞。

職業過勞的研究對象一開始是在戒毒所等社會服務行業工作的志願者們。許多志願者都要徹夜值班,經常在工作時感到頭痛、抑鬱和煩躁易怒。到了80年代,隨着經濟起飛,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人們也開始工作得越來越久、越來越辛苦。雖然努力工作得到了人們的推崇,但隨之而來的過勞現象可不是人們希望看到的結果。

世衛組織將過勞定義爲一種“由未得到妥善管理的長期工作壓力導致的綜合徵”,主要症狀包括:感到精疲力竭、對工作產生負面想法、工作效率下降等等。換句話說,你會感覺自己沒有被當做人類看待,情緒上感到疲乏不堪,並質疑自己一開始爲何要接這份工作。2019年,世衛組織正式將過勞認定爲一種“職業現象”。

如今一切都亂了套,幾十年前,這種情況還遠沒有這麼普遍。當年,這種文化還主要存在於華爾街。但如今的形勢更加糟糕,因爲我們已經把那些幾乎不睡覺的科技企業家捧上了神壇。2018年,馬斯克曽發表推特稱,“是有一些更輕鬆的工作,但如果你每週只工作40小時,是不可能改變世界的。”

過去,白天和夜晚之間的界線非常分明。人們會工作到下午6點,然後去酒吧喝點小酒,晚上10點上牀睡覺。但21世紀就不同了,如今的文化是全年無休式的,無論是社交媒體、通訊工具還是快遞服務,全都是24小時不間斷,這些界線也就不復存在了。

未來

儘管我們如今工作得比以往都要辛苦,儘管年輕人如今面臨着巨大的財務壓力(助學貸款、工資降低、房價上漲等等)、找到自己“熱情所在”的壓力、以及在越來越不穩定的大環境下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的壓力,但已經有一些微弱的跡象表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今年3月,高盛集團13名新入職的分析師開展了一項模擬僱員調查。受試者們表示,自己平均每週工作95小時,每晚只睡5小時。一名受試者指出:“這已經不是‘努力工作’的水平了,簡直就是非人的虐待。”另外在很多社交媒體上,年輕用戶們也對自己遭受的精神健康問題展開了開誠佈公的探討,還建立起了一些社羣,專門討論抑鬱症、驚恐發作和工作過勞等問題。

雖然疫情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痛苦,但也迫使我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審視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問題。上個月,領英在兩週內對5000名用戶開展了一項調查。分別有50%和45%的受試者表示,自疫情以來,靈活的工作時間/地點、以及工作-生活平衡對他們變得更加重要了。

疫情不僅凸顯了那些至關重要的東西,比如健康、家庭、人際關係等等,還打破了一些令我們疲於奔命的慣例和體系。

如今很多公司已經開始考慮爲員工提供精神健康保障項目了,比如免費的心理療程、或提供心理健康App的免費使用權等等。不過專家認爲,即便如此,心理健康的優先級還是無法越過工作。

例如,雖然技術讓我們擁有了在家辦公的自由,但也將我們與工作整天整夜地綁定在了一起。假如不同時區的員工要一起開電話會,就肯定有人要在凌晨起牀。假如這個人不願意,公司總能找到其他願意的人。只要我們還崇尚金錢、地位和成就,就總會有人爲了得到這些而拼命工作。

歸根結底,公司總是想賺錢的。很多人表示自己的工作場合很久之前就不把員工當人看了。許多公司至今仍然是這樣的態度:“如果你不想工作,總有人願意接手你的工作。如果這也不行,我們就會把活派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一旦接手,我們就擁有了一支強大的勞動力。”所以,你要麼拼命工作,要麼就會被淘汰。

所以過勞問題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人們不一定想聽到這樣的信息。他們還認爲自己和僱主之間保持着“我努力工作,你給我回報”這樣的關係。但這還是20世紀的舊思維模式。

如今,我們面臨着兩種選擇:要麼把自己的幸福感放在第一位,要麼爲了給老闆留下深刻印象而工作到凌晨3點。

工作場合的環境有時很不健康。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眼下就是最好的時機。假如你養了一盆花,卻不給它澆水、施肥、曬太陽,那麼不管這盆花一開始開得有多好,都不可能長久下去。所以,你會選擇什麼呢?(葉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