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哥倫比亞大學華裔法學教授吳修銘(Tim Wu)成爲拜登總統的反壟斷政策特別助理。多年來,吳修銘一直在呼籲加強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監管,此次拜登將其納入麾下,某種程度上也表明了本屆美國政府的反壟斷立場。

《龐然大物的詛咒:新鍍金時代的反壟斷》是吳修銘的代表著作之一,儘管篇幅不算長,但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員郭凱認爲,這本書“可以算是吹響新布蘭迪斯主義號角的作品之一,也是對芝加哥學派反壟斷理論的反思,這本書裏所體現的思考反壟斷的框架實際上正在重塑美國關於反壟斷的討論,或者更確切的說,關於如何思考大科技公司問題的討論”。

吳修銘這本書的名字和其背後的思想根源來自於美國20世紀初的大法官布蘭迪斯。布蘭迪斯或者布蘭迪斯主義認爲,龐然大物(的企業),無論是否構成壟斷,龐大本身就是問題。

吳修銘認爲,過去40多年的反壟斷背離了美國反托拉斯浪潮的初心,將反托拉斯的概念和內涵定義得過於狹隘的芝加哥學派成爲反壟斷理論的主流,因此現有的反壟斷審查對於谷歌、亞馬遜、臉書這些互聯網巨頭的一些做法無能爲力,從而讓美國進入了“新鍍金時代”。

吳修銘認爲,反壟斷實際上是對經濟制度的一個基本安排,是爲了防止經濟力量的過度集中。但芝加哥學派主要看是不是會損害消費者利益,最直接的證據是價格是上升還是下降,這是偷換了反壟斷的目的。

應該如何對這些大型科技企業實施有效的反壟斷?吳修銘認爲,反壟斷應該回到布蘭迪斯的傳統,這也就是他所說的新布蘭迪斯主義,反壟斷最終要實現的是恢復平等和分散的經濟格局。最重要的是,要把反壟斷的目的從保護消費者福利還原到保護競爭。

“吳修銘這本書最大的貢獻,不是他對歷史的回顧或者他開出的藥方,而是他很有說服力的說明了反壟斷不能只是一個經濟問題。”郭凱在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中寫道。他進一步強調,指出問題只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如何在互聯網巨頭的時代反壟斷既是巨大的理論問題,更是迫切的現實問題。

反壟斷不只有經濟視角
——一篇讀書筆記
文 | 郭凱
2021年1月8日,美國社交媒體公司推特發了一條消息,決定永久封禁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推特賬號,理由是特朗普的推特賬號可能進一步煽動暴力。其它社交媒體公司如臉書等也都採取了類似措施。推特等公司封禁特朗普的是非對錯放在一邊先不討論,這件事情也是公權力和大型科技公司力量對比的一次展現。特朗普作爲美國總統顯然對推特這些公司的做法無能爲力,而推特、臉書這些私人公司卻可以瞬間讓一位在任的美國總統失去最重要的發聲渠道。
這些對比讓人不得不產生很多的思考和問題,其中有兩個問題恐怕非常自然:第一、大科技公司是不是應該在管理言論方面(這只是一個例子,科技公司涉足的領域遠不止言論)有比總統、國會和法院更大的權力?第二、科技公司如果有這麼大的權力,是不是也應該受到某種制約?
推特封禁特朗普後不久,拜登就任美國總統。2021年3月初,拜登任命哥倫比亞大學華裔法學教授吳修銘(Tim Wu)爲國家經濟委員會科技和競爭政策的特別助理。消息一出,輿論譁然。一方面是因爲吳修銘曾創造了“網絡中性”(net neutrality)概念並最終成爲官方政策而早已名聲大噪,更重要的是吳修銘近年來已成爲“反大科技公司”的代表人物,不少人把這一任命視作拜登政府對大科技公司政策取向的風向標。
欲知風向,莫過於讀吳修銘本人的著作。2018年,吳修銘出過一本名爲《龐然大物的詛咒:新鍍金時代的反壟斷》的小冊子。這本書短到可以算一篇很長的論文,但在我看來可以算是吹響新布蘭迪斯主義號角的作品之一,也是對芝加哥學派反壟斷理論的反思,這本書裏所體現的思考反壟斷的框架實際上正在重塑美國關於反壟斷的討論,或者更確切的說,關於如何思考大科技公司問題的討論。
吳修銘和他的著作《龐然大物的詛咒:新鍍金時代的反壟斷》(The Curse of Bigness, Antitrust in the New Gilded Age)

1

鍍金時代和新鍍金時代

美國現任財長耶倫上任之始給美國財政部的全體員工發了一封公開信,信中對現今的美國經濟做了這樣一個描述:美國處於一個已經累積了50年的經濟危機之中。倒算一下,耶倫認爲美國當今的經濟問題不是過去4年特朗普政府的問題,不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問題,不是2001年美國開始進入反恐戰爭的問題,不是1990年代美國開始討論歷史是否終結的問題,也不是1980年代裏根經濟學的問題,而是始於1970年代。1970年代對於經濟學而言,是一個滯漲的年代,是老凱恩斯主義被宣佈“死亡”,理性預期學派和新古典主義興起,芝加哥學派如日中天的年代,也正是那個時代形成了當下美國反壟斷的思維範式。說一句題外話,耶倫和她丈夫阿克洛夫都是1970年代成長起來的經濟學家,他們的研究(獨立和合作的研究都有)實際上在學術上都是對新古典主義和芝加哥學派基本假設的反思。
吳修銘的書也恰恰是從1970年代說起,他認爲從那時起美國就進入了所謂的“新鍍金時代”。“鍍金時代”因馬克·吐溫的小說而得名,一般指的是美國南北戰爭後的19世紀最後三十年。那是一個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看起來高度繁榮的年代,但同時也是美國經濟開始變得高度集中,誕生了洛克菲勒、卡內基、摩根等諸多寡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腐敗盛行、社會矛盾突出、寡頭干預政治的年代。1900年時,1%的美國人擁有美國超過一半的土地,而底層50%的人僅擁有1%的土地。占人口0.33%的百萬富翁佔有17%的財富,而底層的40%人口卻沒有一絲一毫財富。“鍍金年代”諷刺的就是那個年代看起來像是黃金年代,但刮掉外面那層薄薄的金箔,裏面實際是破銅爛鐵。吳修銘認爲,過去40多年,美國開始進入了“新鍍金時代”,與100多年前的“鍍金時代”類似,美國經濟開始變得越來越集中,1997年和2012年之間,美國75%的行業變得更加集中。貧富差距不斷拉大,2018年時美國最富1%的人口占有23.8%的收入和38.6%的財富,而“新鍍金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寡頭就是谷歌、臉書、亞馬遜、蘋果這樣的大型科技企業。吳修銘覺得,應對“新鍍金時代”大科技寡頭帶來的挑戰,部分的答案也許要回到“鍍金時代”,看看那個時代的壟斷是如何形成的和最終如何被打破。

2

鍍金時代的托拉斯運動

根據吳修銘的描述,19世紀的後半期和20世紀的前期,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壟斷運動,在美國就是托拉斯運動。美國的各個行業都形成巨大的獨佔整個行業的托拉斯,這些托拉斯既不需要面對競爭,也幾乎不受政府約束。在1895至1904年的短短十年間,2274個製造業企業合併成爲157個大型公司,每個幾乎都稱霸所在的行業。雖然最具代表性的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但吳修銘特別指出,摩根纔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壟斷製造者。他利用手中的資本,將成百個鋼鐵企業合併成爲美國鋼鐵,壟斷了美國西部和東北部的鐵路,壟斷了大西洋的海運,是AT&T佔領電信業最重要的幕後推手。摩根甚至成爲資本運作的榜樣,別人模仿摩根的做法成立了菸草托拉斯、棉花托拉斯、糖托拉斯、橡膠托拉斯、電影托拉斯甚至火柴托拉斯、釘子托拉斯。整個壟斷運動的過程,也是一場巨大的造富運動。摩根將美國鋼鐵推向壟斷的過程中買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卡內基的產業,摩根答應付給卡內基的錢相當於今天的3100億美元。
更爲重要的是,在那個年代,壟斷運動似乎代表了社會前進的方向。洛克菲勒、摩根這些人覺得壟斷纔是工業社會更好的商業形態。那個年代也許最重要的哲學家斯賓塞宣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則爲壟斷運動提供了哲學基礎,適者生存,強者更強,如果一個企業因爲很具競爭力而壟斷了一個行業,爲啥要阻止這件事情呢?洛克菲勒就說:“大企業的成長僅僅是因爲適者生存,這是自然規律,這是上帝的法則。”
吳修銘指出,也正是這場托拉斯運動,開始動搖美國建國的經濟基礎。通常被視爲觸發美國獨立運動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吳修銘說,本身就是一場反壟斷示威。美國建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是政治和經濟力量的分散化。爲了防止政府權力過度集中,美國憲法對政府權力做出了諸多限制,並設計了一個相互制衡的格局。但托拉斯運動改變了美國相對平等和分散的經濟格局,經濟力量迅速集中,並通過各種方式開始影響政治,最終導致了美國的反托拉斯浪潮。

3

布蘭迪斯主義和謝爾曼反托拉斯法

吳修銘這本書的名字和其背後的思想根源來自於美國20世紀初的大法官布蘭迪斯。布蘭迪斯或者布蘭迪斯主義認爲,龐然大物(的企業),無論是否構成壟斷,龐大本身就是問題。吳修銘在書中引用了布蘭迪斯1911年的這樣一段話:“…第一,一個公司可能太大,從而已經不是最有效率的生產和分配模式;第二,無論公司是否超過了最優的規模,對那些嚮往自由的人而言(太大)的公司可能都是無法容忍的。”換言之,公司過度龐大,本身就是問題。布蘭迪斯主義的重要性在於,一是它反對的不僅僅是壟斷,而是龐大;二是它的出發點不只是經濟視角。如果考慮布蘭迪斯主義誕生的時代背景,也就是美國的鍍金時代,出現這種思潮似乎不難理解。
比布蘭迪斯主義誕生稍早一點,美國民衆對托拉斯的反感情緒日益高漲,民粹主義十分流行,作爲一種政治姿態或者政治需要,美國通過了著名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謝爾曼是一位參議員,此法的主要支持者,他是美國南北戰爭名將謝爾曼將軍的兄弟,所以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和謝爾曼坦克是同一個家庭的謝爾曼。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在它誕生之日,並不必然會成爲一部有牙齒的法律,但是布蘭迪斯主義的興起爲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長出牙齒提供了思想基礎,而西奧多·羅斯福成爲美國總統則使得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真正成爲反托拉斯利器。

4

反托拉斯浪潮

吳修銘介紹,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他是中國人更熟悉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叔叔)深信,應該是公衆統治公司,而不是公司統治公衆。托拉斯和華爾街的過度擴張,使得托拉斯和華爾街對政府的影響要超過選民,這對於羅斯福而言是難以接受的。因此羅斯福的結論和布蘭迪斯主義的結論不謀而合,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則是他可以用來使用的法律武器。
羅斯福總統開刀的第一個人就是摩根,他讓美國司法部援引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阻止了摩根財團試圖通過北方證券公司這樣一個新的托拉斯壟斷美國西部鐵路的企圖。這一事件具有標誌性意義,這標誌着美國政府開始正式向托拉斯宣戰,也標誌着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開始真正長出牙齒。當然,羅斯福總統最著名的反托拉斯案例還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洛克菲勒石油帝國的興起足夠寫另一本書,當羅斯福總統對標準石油開刀的時候,標準石油已經佔據了美國國內石油市場90%的份額。與阻止一個新的托拉斯形成不同,標準石油是一個已經形成巨大氣候的現有托拉斯。事情的結局已早爲人知,標準石油拆成了34塊,其中主要的是7個公司,這中間包括後來的埃克森公司、美孚公司和雪弗龍公司,各自也都成長爲石油巨頭,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標準石油的龐大也許並不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標準石油的分拆也爲後來的反壟斷提供了一個行動的模板。
但是,根據吳修銘的書,標準石油的下場並非必然就是分拆。事實上,羅斯福總統給了洛克菲勒一個選擇,就是將標準石油變爲一個接受政府管理的公司,但洛克菲勒沒有接受。這個細節非常關鍵,反映了羅斯福總統擔心的其實既不是標準石油太大,也不是標準石油壟斷。吳修銘在書中還記錄,後來羅斯福在1912年自創進步黨參加美國總統選舉,提出的一條重要政策主張就是用政府管理的方式來解決托拉斯的問題,他的競爭對手威爾遜則堅持應該通過保持競爭來解決托拉斯的問題。最後,那次選舉是威爾遜勝出,也使得後來美國反托拉斯的主要範式是通過拆分,這一選擇和德國、日本的選擇截然不同。吳修銘覺得,德國和日本選擇的政府壟斷模式跟兩個國家後來走上法西斯道路有着密切關係。二戰後,美國、西歐和日本都逐步接納了美國反托拉斯的模式,也就是拆分壟斷企業,保證競爭,反壟斷的浪潮也達到高峯。但吳修銘在書中寫道,洛克菲勒創建的芝加哥大學和芝加哥學派的興起,使得反壟斷的思想和理論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也使得過去40多年的反壟斷背離了美國反托拉斯浪潮的初心,從而讓美國進入了新鍍金時代。

5

芝加哥學派的興起

芝加哥學派對經濟學發展的貢獻毋庸置疑。吳修銘對芝加哥學派的批評並不在於他覺得芝加哥學派的理論是錯誤的,而是在於芝加哥學派把反托拉斯的概念和內涵定義得過於狹隘。按照吳修銘的說法,芝加哥學派把判斷壟斷的標準定義爲是否影響消費者福利,而是否影響消費者福利的主要標準就是是否導致價格的上漲。後來反壟斷理論雖然經過了長期的發展,不斷得到完善,但核心的理論基礎並未發生根本改變。因此,芝加哥學派實際上是偷換了壟斷的概念,用一個更狹隘和更技術的關於壟斷的定義,替代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裏實際上對於壟斷更爲一般性的定義。芝加哥學派也偷換了反壟斷的目的,現在反壟斷主要看是不是會損害消費者利益,最直接的證據是價格是上升還是下降,但吳修銘認爲反壟斷實際上是對經濟制度的一個基本安排,是防止經濟力量的過度集中。
正因爲芝加哥學派的理念成爲反壟斷理論的主流,現有的反壟斷調查似乎對巨型互聯網公司的興起和這些公司明顯的壟斷或者反競爭行爲無能爲力。書中舉了臉書收購Instagram的案例,美國和歐洲的反壟斷審查都沒有發現任何問題,理由是:臉書沒有很強的照片功能,所以臉書跟Instagram沒有競爭關係。Instagram沒有廣告收入,所以Instagram跟臉書也沒有競爭關係。因此,這兩個公司不是競爭對手。吳修銘在書中說,這得需要多少年(芝加哥學派)的訓練才能得出如此荒謬的結論,一個十歲的孩子都會告訴你臉書和Instagram就是競爭對手。谷歌、亞馬遜、臉書這些互聯網巨頭正在做洛克菲勒和摩根當年做的事情,但現在的反壟斷法對這些做法卻無能爲力,難怪美國進入了新鍍金時代。

6

新布蘭迪斯主義

吳修銘認爲,反壟斷還是應該擺脫芝加哥學派的思維,回到布蘭迪斯的傳統,這也就是他所說的新布蘭迪斯主義,反壟斷最終要實現的是恢復平等和分散的經濟格局,換言之,要打破龐然大物的詛咒。要強化併購審查,審查的目的是避免過度的集中。要更加透明化和民主化併購審查的過程,從而使得公衆可以參與其中。要繼續調查大的案例,起到威懾作用。要拆分過大過度集中的企業。要開展市場調查,深入分析市場的競爭狀況,如果市場無法自發的保證競爭,那政府就要介入。最重要的是,要把反壟斷的目的從保護消費者福利還原到保護競爭。

7

最後一點感想

吳修銘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我看來不是他對歷史的回顧或者他開出的藥方,而是他很有說服力的說明了反壟斷不能只是一個經濟問題。過於狹隘的看待反壟斷也許會讓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最後發生本文開篇描述的那一幕。但是,指出問題只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如何在互聯網巨頭的時代反壟斷既是巨大的理論問題,更是迫切的現實問題。不少國家也許會選擇政府更多介入互聯網巨頭,更多的管制,更多的監管,更多的規則,甚至不排除將部分服務變爲公用事業管理,但這種模式的度在哪裏,副作用是什麼,恐怕只能通過試錯才能知道。新的技術也許會被開發出來,福山提出的“中間件”方案(編者注:中間件一般是指位處現有平臺之上的軟件,可以修改底層數據的呈現方式。添加到現有技術平臺的服務中後,中間件可以讓用戶選擇如何爲他們規劃和過濾信息)首先就必須在技術上可行。還有一種可能的方式就是給公衆賦能,讓公衆自己,而不是通過政府,來制約互聯網平臺的過度擴張。如果是吳修銘,我覺得他會鼓勵分拆互聯網巨頭,至少那是我從他的書中讀出的意味,似乎也更符合布蘭迪斯的原意。吳修銘剛剛加入拜登政府不過兩個月,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他的新布蘭迪斯主義能在多大程度上成爲美國的官方政策。█
責編: 魯西 李俊虎 |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卜海森 李俊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