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烛照时代,榜样传承精神。近年来,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弘扬“讲奉献,争第一”的门头沟精神,在脱低攻坚、“六城联创”、疫情防控等各条战线中勇担当、勇开拓、勇争先,展现了“京西铁军”风采,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为充分展现我区先进典型的业绩贡献和精神风范,深耕“红色门头沟”党建实践品牌,在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我们以“学习红色先锋,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推出【门头沟区红色先锋事迹展播】专栏,进一步汇聚新时代榜样力量,激励和动员全区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为建设“绿水青山门头沟”再立新功。

先锋事迹

宋建筑,现任北京京门商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作为一名国企党委书记,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按照“红色门头沟”党建引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引领作用,带领公司上下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以实际行动和优良业绩彰显了国有企业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和模范形象。

以“拓荒牛”精神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攻坚克难,推动公司转型发展。自担任党委书记以来,宋建筑带领公司上下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做优企业,更好地发挥国企“压舱石”作用。经过10年的拼搏奋斗,企业资产运营效率持续提升,经营业态活力显著增强,资产由2009年的1.6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38亿元,所有者权益由2009年的0.0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44亿元,企业资产组合更加合理、发展更具竞争力。2020年,宋建筑带领企业积极克服疫情不利因素,推动业绩逆流而上,实现营业收入7,150.1万元,同比增长111%;利润总额达1,598.3万元,同比增长213%。

实干奋斗,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决落实区委区政府指示精神,高质量完成国有资源整合升级改造、危房改造、市政道路改造、沟域治理等区域重点任务,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围绕高质量打造“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品牌,探索推出“产地+公司”运营模式,创建门头沟区特色产品自有品牌“灵山绿产”,通过参与、承办全国消费扶贫月、首届区长直播带货活动、门头沟区“8+1”行动、消费扶贫“四进”签约仪式暨特色产品展卖等活动,持续增强“灵山绿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丰富“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内涵。

以“老黄牛”精神助力疫情防控

闻风而动,勇挑民生保障重担。坚持民生保障宗旨,疫情发生后,他以百姓需求为己任,全力保障区内疫情防控各项需求。面对疫情初期全区生活品市场出现的抢购势头,他靠前指挥、周密部署,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全内生活必需品储备任务。疫情初期,口罩供应短缺,从筹措购买进口口罩到每日采购国产限量口罩,存储调拨、分装销售,他带领企业先后采购了300万余只口罩,为政府有效防控、市民科学防护、全面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防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他严格落实四方责任,牵头制定企业系统疫情防控应急预案、防控指南和防控要点,坚持一线指挥,严格落实餐饮、美容美发、农贸市场、超市等行业最新防控指引要求,科学指导企业下属各子公司和300余家合作商户在符合防控指引标准下科学有序复工复产。他心系社会,为小微企业减免租金700余万元,与小微企业共克时艰,有力促进了我区商业便民业态复工达产。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公司在疫情防控及物资保障工作中表现优异,公司党委被授予“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以“孺子牛”精神践行脱贫攻坚使命

深入调研,确保实现精准施策。在扶贫过程中,他进一步确立了产业扶贫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结、找准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他多次带队前往西藏堆龙德庆、湖北神农架、内蒙古武川、察右后旗等地区,深入剖析带贫企业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发挥自身从事商业经营30余年的经验,为带贫企业出实招、用实策、解难题。他先后2次为武川县哈乐镇义兴元村捐赠产业帮扶资金共计40万元,协助建立村级雪菊茶加工扶贫车间,解决了当地产品变商品和老百姓就业等问题,实现了精准帮扶。

拓宽销路,全力实现供需双赢。整合扶贫受援地区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形成扶贫产品名录,拓展线上、线下多种营销模式,畅通扶贫产品采购、销售链条。疫情期间,帮助援地销售因疫情滞销的红美土豆110余吨、和田鸭近30吨,仅用两个半月,在全区各单位的支持帮助下,累计销售受援地农副产品3200多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200余人。2020年,宋建筑同志被授予“2019年度北京市扶贫协作奖——突出贡献奖”,下属公司灵山绿产公司及其负责人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北京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先锋事迹

周德来,现任龙泉镇城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他担任党总支书记以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从“心”出发,以“传思想、谋发展、送服务、惠民生”为宗旨,创建了以红色微党课、黄色微标准、绿色微声音、蓝色微办公和棕色微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彩微中心”党建工作体系,通过“微党课”强意识、“微标准”促规范、“微声音”听诉求、“微办公”提效能、“微服务”抓重点,打通基层“末梢神经”,使村庄由软弱涣散到团结一心、由脏乱无序到文明和美,在持续提升村庄治理效能的同时,有效增强了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强筋骨 民主公开聚人心

周德来上任时,城子村的“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村内党建工作弱化、村干部队伍涣散、民主决策程序得不到贯彻执行,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缺乏信任。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没有退缩,决心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在他看来,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切实将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解决好,班子才能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子也才能更好更快发展。

他从抓党建基础工作入手,带头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党建工作,除了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外,加强线上学习,开展“每日微党课”活动,全体党员实时交流互动,推动学习教育融入日常。牵头制定《城子村干部行为管理规范》等制度,将党员亮身份制度化。坚持“三务公开”,将村里的大事小情定期向村民公示。完善《村民公约》,结合“创城”和垃圾分类工作,将文明规范纳入《村民公约》,强化村民自我约束力。积极探索基层组织的自治机制,建立“三老”议事会机制,邀请老干部、老党员、老村民参与村内议事,传承村集体治理宝贵经验。成立退役军人功能型党小组,有效发挥退役军人在思想、组织和作风上的先进性。

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城子村的“两委”联席会从“走形式”变为“真干事”,让党员大会从利益纠纷的吵架会变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研讨会,党员找回了初心、“两委”干部明确了使命,班子力量也凝聚起来了。

直面积弊理旧账 城乡融合保民生

他提出村“两委”班子成员要践行“红色8+8工作法”(即工作时间8小时扎实工作,下班后再用8小时入户走访、上门服务),班子的公信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

城子村的“乱”源于诸多历史积弊。1993年治理永定河时期部分征地未解决农民转非,成为历史积案;2009年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启动后,城子村由于人口多来源复杂,村民新老户矛盾突出,导致进程停滞。

他上任伊始,就带领村“两委”班子围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上级部门反复沟通,靠着跑断腿、磨破嘴的笨办法,解决了已存在了20余年的永定河征地转非老大难问题,123名村民实现转非,2016年落实区政府“不全征全转”政策,全村972人实现整建制转非,推动全体村民在就业、大病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享受到了社会保障。

面对产权改革僵局,他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最终使村民变股东,全村1211名股东实现了改制后的年年递增股权收益分红。通过信托理财、购置底商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扭转了村庄多年靠政府补贴维持的状态,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文明创城清环境 安居乐业促文明

针对拆迁后村民散居在多个社区的问题,他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坚持每周入户,建立“村务微型服务站”,从换电箱保险丝到解决家庭纠纷,从困难户帮扶到就业咨询,有时夜里接到村民打来的求助电话,也会立即帮助解决。就是靠着这样扎实的工作作风,实现了城子村人散心不散。

城子村集体土地由于历史原因违建交叠,拆迁后,村内28家企业相继关停,周边环境脏乱;村域内90年代老旧蓝龙小区夏季漏雨、掉闸停电、冬季供暖不热、管道崩裂等现象严重,村民反映强烈。

他深知村容村貌是一个村庄的“面子”,面子亮了,群众才会更有归属感。他率领班子先后对村域辖区蓝龙小区、九龙路沿线违建全部拆除;积极争取政府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对蓝龙小区电力增容、楼顶防水修复、居民供暖管道进行除险改造;利用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改建小区基础设施,使村民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虽然已近60岁,疫情防控中,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带领党员干部在卡口宣誓承诺;他不分昼夜守护在卡口,就是为了让党员干部安心,让村民群众放心,这个“周铁人”就是城子村所有村民的主心骨!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依托城子村“五彩之星”,将智能化和数字化融入到村域治理和人文管理中,为打造五彩城子村继续忘我地奋斗着!

通过一系列工作,党员的心齐了,“两委”干部的干劲足了,城子村从全区信访排名第一的“问题村”变成了全村无一家庭重大纠纷和上访现象的“和谐村”,城子村曾荣获门头沟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并且连续多年被评为示范村,他也获得了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