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因言失业”打了美式言论自由的脸

作者 聂书江

因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支持巴勒斯坦的言论,美联社记者艾米丽·怀尔德近日遭到解雇,理由是“违反社交媒体政策”。在美联社随后给出的声明中,对这一决定的解释是:“由于担忧损害声誉,对驻世界各地的记者造成危害”,禁止员工“就政治问题和其他公共问题”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简单理解,如果想保住饭碗,就别在政治问题上“乱发声”。消息一出,许多人都追问:说好的言论自由呢?

美联社“禁言令”之所以让人惊愕,盖因其给世人的观感反差太大。毕竟在外界印象里,美国是最喜欢讲言论自由,也是最标榜自己有言论自由的国家。孰料,却被一出记者“因言失业”的闹剧打了脸。对此,有西方媒体人愤而发文,直指美联社不遵守社交媒体政策。但在笔者看来,促使美联社这般操作的,是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而非媒体政策。

任何社会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也从来不存在超脱于现实的“言论自由”。列宁就曾指出,不要把新闻自由看作是一种“绝对的东西”,而应采用“一般阶级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深刻认识其阶级实质。西方媒体虽然整日自诩“客观”“中立”,但实际上无一例外地深受西方意识形态、党派利益及商业力量影响,在对内容的规制和管理上,更有着清晰、细致且立场鲜明的技术化程序。政府保护作为企业的媒体的利益,媒体则始终配合政府内外战略及所站党派立场。比如在这一事件中,联邦党人、华盛顿自由灯塔、福克斯等美国保守派媒体就接连发声,猛烈指责艾米丽·怀尔德“言语极端,冒犯以色列”。压力面前,美联社“挥泪斩马谡”是必然的。

媒体有立场不奇怪,但西方媒体明明在“有选择”地做新闻,偏要打着“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之类的旗号招摇撞骗、蛊惑人心。太多事实告诉我们,美式言论自由是“定向”的,是掌握舆论话语权的统治阶层及其背后资本利益集团的自由,是资本和权力结合的自由,而不是普通人的自由。就老百姓个人来说,即便能有一些说话的权利,也不过是为了装饰资本权力的门面,一旦说“过火”了,就会被以各种理由、通过各种手段管制乃至“消音”。

说一套、做一套,如何形容这种虚伪的嘴脸?英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爱德华·卡尔早已说得非常明白,“我们应该清楚,美国是利用善良外衣掩盖他们自私的国家利益的艺术大师。”从这个角度看,言论自由正是其华丽外衣之一。美联社记者“因言失业”,算不得新闻,而类似这样的戏码,世人已看得太多了。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