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蘇和

誰是蘇和 

2014年,因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治沙的突出貢獻,蘇和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也正是從這一年起,蘇和這個名字才逐漸被公衆熟知。而於阿拉善人來說,這個名字已經陪伴了他們近20年。

2004年,時任阿拉善盟政協主席的蘇和,主動要求提前退休,回到黑城治沙種樹。“我出生在額濟納胡楊林裏,深深地愛着這片土地,並長期在這裏工作生活,曾擔任嘎查生產隊長、蘇木副書記、旗長、旗委書記,和額濟納這片土地、這裏的人民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感情。”

57歲時,他提前退休,帶着老伴回到了家鄉黑城腳下,在這一望無際的沙漠裏開始了種樹生涯。這一紮根就是17年,他化身“大漠胡楊”,爲黑城擋風固沙,被媒體稱爲“沙漠愚公”。

爲什麼是黑城?

黑城位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沙漠深處沙化最嚴重的地區,是我國北方沙塵暴的最主要的沙源地之一,同時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遺址。乾旱的氣候讓歷史的文明在這裏駐足,不斷加劇的荒漠化也讓這座古城面臨着消失的命運。

當過政協委員的蘇和,對古城的價值和沙化的趨勢有深刻理解。如果不及時治沙,黑城將永遠消失在這片茫茫沙漠中。他想爲子孫後代留下古代文明的印記,也希望保住這片土生土長的家園。

兩個人 17年 3500畝梭梭林

從2004年到2021年,17年間,蘇和和老伴一共種下了9萬棵梭梭苗,3500畝的梭梭林築起了一道寬500、長3公里的生態屏障。

沙漠的夏天最高氣溫40多度,地表溫度高達80多度。蘇和老人每天凌晨4-5點便起牀種樹,中午無處休息,就挖一個沙洞躲避烈日,到了下午,趁天氣稍涼一點時,給梭梭澆水,檢查網圍欄,趕駱駝,滅老鼠,一趟下來要走十幾裏的路。出門時背的5斤的水壺,等回來時,已經喝得一乾二淨。

除了高溫,極度缺水是擺在老人和梭梭樹面前另一個難題。額濟納旗的平均水位是9-10米,地勢稍高的地方就沒有水,打井需要兩三天才能出水,遇到故障則需要一週。爲了維持梭梭苗的生長,老人開着一輛貨車給梭梭苗澆水,每年2-3遍。十多年期間,用壞的車軲轆已經堆滿了車棚,車身也已經在風吹日曬中變得斑駁陸離。

2018年,蘇和老人不小心被割草機絞傷了腿部,不幸失去右腿。但裝上假肢後,他就堅持重新回到了這片梭梭林。這一年,他已經是71歲的高齡。

不斷壯大的治沙隊伍

蘇和老人剛到黑城時,並不擅長種梭梭,由於缺乏經驗,梭梭成活率很低,長勢不好,一度讓他非常灰心,在親朋好友的勸說下,也動過回家的念頭。但看着被烈日曬得發乾的梭梭苗,他又放棄了這個念頭。

光陰如梭,蘇和的堅持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理解,很多人加入到種植梭梭樹的隊伍中來。起初是他的家人和朋友來這裏“義務勞動”,十幾個人挖坑、栽樹、做飯,連10歲的孩子也跟着一起抬水。後來,當地人也加入進來,蘇和自費僱傭工人種樹。從選苗、選地,到種植、養護方法,他都親自傳授和指導。這套方法,讓梭梭成活率提高到了80%。

這片茂密的梭梭林,不僅留住了蘇和老人,也留住了古城遺址。經過不懈努力,近年來黑城風沙明顯減小,淤積在黑城上的沙子高度降低了兩三米。

防沙治沙 我們在行動

受蘇和精神的鼓舞,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防沙治沙行動中。銀華基金自2007年起在額濟納旗累計種植超400畝梭梭樹,每年組織員工到額濟納旗參與種樹。守護家園,人人有責,每一個細微的行動,都因爲堅持而變成壯舉。積小成多,聚沙成塔,防沙治沙,額濟納旗的每個人都是蘇和,爲防止氣候變化貢獻社會責任的每個主體都是蘇和。

5月28日,由新浪財經和銀華基金聯合出品的《堅持如歌》系列人物訪談紀錄片開播,紀錄片共5集,講述了5個關於堅持的人生故事,致敬在平凡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堅持光榮與夢想的人。第一期《尋找蘇和》今日上線,這段義務植樹17年的故事,將被更多人知曉,這種名爲堅持的精神也將爲更多人所傳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