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國精算師協會主席陳諸傑:數字創新、數據科學已遍及整個保險價值鏈|南財保險高端對話

“3年前(2018年),隨着政策放寬,外資保險公司被允許在合資企業中擁有最高51%的股份。僅僅一年後(2019年),我們就看到安聯在上海成爲中國第一家全資控股的外資保險公司。”談及對中國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直觀感受,IFoA(英國精算師協會)主席Tan Suee Chieh(陳諸傑)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時如是說。

陳諸傑認爲,中國近期鼓勵開發養老金和健康險產品的舉措,爲中國保險市場帶來了巨大潛力,也爲國內外保險公司帶來了巨大機遇。良性競爭有利於任何市場的發展,並且可以由此借鑑外國公司的經驗,繼續開放政策,有利於包括消費者在內的所有相關方。

根據他的觀察,中國保險業已渡過最初的粗放型擴張階段,逐漸進入了平衡的生態系統,這將有助於行業進一步增長。此外,中國保險公司在數字化開發和應用方面,走在前面。數字創新是必由之路,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

陳諸傑指出,中國快速發展的保險市場需要人才,尤其是精算人才。在快速增長的保險市場背景下,IFoA 期待繼續與在中國的合作伙伴、僱主、相關方以及會員合作,發展精算科學,培養精算人才。“我相信,肯定有很多我們可以相互學習和交流經驗的領域。因此,進一步開放和全球合作勢必將受到各方的歡迎。”

數字應用程序遍及整個保險價值鏈

《21世紀》:如何看待數字化對保險業及精算師的影響?

陳諸傑:當今世界已經變得更加快節奏,數字化、互聯化,兼具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數字化,爲保險業的成熟市場參與者及創新靈活的保險科技初創者,都帶來了重要機遇。與此同時,數字化和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也爲更廣泛的精算從業人員提供了巨大潛能,讓我們的技術更加現代化,技能領域得到拓展,從而適應和把握這些機會。

保險科技的焦點,是運用技術使保險更有效和高效。雖然技術發展非常迅速,但保險並不總是處於進步的前沿。數據應用的普及,也不再是千禧一代或Z世代的專利——現在,每個人都是“數字化”的。這意味着,無論保險業是否願意,技術及其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變革,都將使整個行業發生變化。因此,保險公司抓住這些機會就顯得至關重要,“無爲而治”顯然行不通。保險公司正在數字環境中取得進展。

保險數字化的興起,伴隨着數字應用程序遍及整個保險價值鏈,這爲精算師提供了巨大的機會。一些應用,在傳統定義中並不屬於精算領域,但數字化引入了全新而有趣的數據來源——作爲精算師的命脈,這一變革帶來了將精算版圖擴展到全新且激動人心領域的潛力。

爲了更好地迎接數字變革,精算師需要具備好奇心、適應性和成長心態。勇氣、想象力和判斷力以及長期的整體思維也很重要。對於具備高級精算職業資質的精算師來說,對這種思維方式的進一步培養,有助於確保精算師的持續發展,並有能力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影響。

影響精算師在數字世界、保險和更廣泛領域發揮潛力的關鍵因素,還有很多。其中一個因素是與其他行業協作,也即精算師與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協作,並從中獲取經驗,才能成功應對全球社會所面臨的未來不確定性。

數字或技術進步、行業文化和全球化的融合,意味着如果要挖掘精算行業的潛力,持續性變革對精算行業而言至關重要。但有信心的是,我們的行業將能夠適應數字時代,並取得蓬勃發展。

《21世紀》:如何看待疫情對全球保險市場的影響?

陳諸傑: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一個可能影響,是消費者在一段時間內對自己的醫療和健康需求有了更高層次的認知。 由此,消費者對特定保障產品產生需求,從而帶來需求增長。

爲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保險公司應考慮疫情對客戶獲得保險途徑的影響。疫情迫使許多保險公司評估其在處理銷售、承保、風險評估和保險索賠方面的數字化能力。我們預計,未來許多保險公司將更加積極地部署全新數字技術。雖然,這樣做可以增加一些人獲得保險的機會,但也可能將一部分客戶排除在外,尤其是易感人羣,或在新的數字技術中處於落後狀態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羣體。保險公司需要考慮如何繼續爲這些羣體提供服務。

早期新冠醫學研究還指出,患有基礎疾病、高齡或具有特定種族背景的患者,產生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更高。對患有某些潛在疾病(如糖尿病)的人,承保或定價條款可能會發生變化。保險公司需要考慮相關變化將如何減少某些客戶羣體獲得保險的機會,特別是,如果更多客戶被認爲風險太高而無法順利投保的情況。

疫情讓許多人將衛生和健康行爲放在首位。 我們可能會看到人們堅持採取下列措施:包括更多地接種年度流感疫苗,更廣泛地使用口罩,增加體育鍛煉,以及減少被認爲會增加感染風險的習慣,比如吸菸。這可能會帶來健康改善,從而可能影響潛在風險。人們可能會尋找能夠爲戒菸計劃、定期健康檢查等預防措施提供更多支持的保險產品。保險公司應考慮開發新產品,來滿足人們日益增強的健康保健行爲意識。

里程保險是個性化風險定價的體現

《21世紀》:目前,中國正在積極探索車險的里程保險,國際上有哪些可供借鑑的經驗?

陳諸傑:數據科學在保險領域的應用之一是基於使用的保險(usage-based insurance)的發展。美國、英國和歐洲其他地區將此應用於車險領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通常情況下,基於使用情況的車險,依靠遠程信息處理( telematics)來觀測被保險駕駛員的駕駛行爲,包括汽車駕駛狀況、行駛距離和汽車的位置(監控防盜)。不過,另一種更進一步的應用,是基於里程的汽車保險,該保險以隨用隨付(pay as you go)的方式提供。繼遠程信息處理技術在保險業中的早期運用之後,基於里程保險,現在也在美國和整個英國/歐洲地區得到發展。

基於里程的汽車保險,正營銷宣傳以吸引駕駛里程較少的司機。與傳統車險產品相比,它更可能節省保費。常規的車險產品,是根據預估里程數提供的。在沒有基於里程的車險產品中,實際行駛里程要麼不被跟蹤,要麼不會影響保險費。因此,駕駛里程數較少的司機可能會發現,他們支付的保費和比他們駕駛的里程高的司機相當。相比之下,基於里程的保險,意味着駕駛員的“里程保費”反映了他們實際行駛的里程——這相應地爲駕駛里程較少的駕駛員節省了費用。應該注意的是,至少有一些基於里程的保險產品包括“泊車(car parked)保費”和“里程保費(mileage premium)”,這反映了汽車未行駛時得到持續保險保障。更值得注意的是,基於里程的汽車保險的興起,可以被視爲保險產品風險定價的進一步個性化,這也減少了低里程和高里程司機之間的交叉補貼。

基於非常短期的里程車險也是可能的,也就是保險基於小時/天數提供,並且僅限於保單持有人所需要保險的時間段。

新冠肺炎疫情對基於里程的汽車保險的潛在影響也很有趣,至少在英國/歐洲和美國是這樣。有證據表明,疫情後,隨着更多人在家工作,人們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永久適應這種“新常態”,而汽車使用/行駛里程可能會減少。由於通勤時間減少,基於里程的汽車保險,可能對某些人羣更具吸引力。而需求增加的程度,可能取決於通勤方式的劃分,這將因地域和特定市場中的行業/職業組合而異。無論如何,隨着後疫情時代的發展,保險影響策略需要重新考慮基於里程的汽車保險的吸引力。

《21世紀》:⽬前,中國⼤⼒推動綠⾊⾦融發展,⾦融機構積極響應,如何看待這⼀趨勢?

陳諸傑:氣候變化是一個重要風險,它會引發生態、社會經濟和金融風險的變化。除了極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變化,它對整個金融體系也有重大影響。

精算師精通風險管理,因而在減少這種風險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社會可以支付的最有價值的“保費”,是減少目前的碳排放,以避免未來未受干預的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後果。因此,中國做出到206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綠色金融將有助於向“淨零排放”過渡提供資金支持。氣候相關的金融風險和機遇的前瞻性披露,將使投資者能夠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並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

(作者:李致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