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熙熙攘攘的菜市口十字路口拐進幽靜的衚衕裏,步行不到10分鐘,青磚灰瓦間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這裏是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前哨,是京報館舊址,也是邵飄萍故居。

6月1日,京報館舊址修繕提升後第一次與公衆見面,邵飄萍以“鐵肩辣手”爲追求的傳奇一生也更深入人心。

6月1日,邵飄萍之孫邵澄和北京市第一實驗小學的學生成爲首批參觀者。

“鐵肩辣手”

詮釋畢生追求

走進京報館舊址大門,“鐵肩辣手”四個醒目的大字隨即映入眼簾,向參觀者講述着邵飄萍一生的信念和實踐。

地處西城區魏染衚衕的京報館,是著名報人邵飄萍所創《京報》的辦公地舊址,這裏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

據邵飄萍之孫邵澄介紹,“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兩句詩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間,名臣楊繼盛(字椒山)的詩句。邵飄萍非常推崇這兩句詩,他揮筆大書‘鐵肩辣手’四字,懸於報社牆上,用於自勉也勉勵同仁。他堅持宣傳愛國民主思想,反對封建專制獨裁,馮玉祥曾評價他:“飄萍一支筆,抵過十萬軍啊!”

《京報》是北洋政府時期在北京出版的進步報紙,由邵飄萍在1918年創辦。京報館小樓裏出版的報紙,宣傳共產主義,傳播馬列主義、介紹十月革命,刊出了“打倒外國強盜帝國主義”口號,一篇篇文章體現着動盪年代“鐵肩辣手”的時代良心。

直至犧牲

邵飄萍共產黨員身份未公開

1925年春天,經李大釗、羅章龍二人介紹,邵飄萍在北京祕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當年的京報館

邵飄萍像

1926年4月26日,邵飄萍犧牲,他的共產黨員身份沒有公開。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親筆批覆,確認邵飄萍爲革命烈士。1986年,中共中央組織部經過調查覈實,正式確認了他的中共黨員黨籍。

辦報風格

影響了一代人

《京報》創刊後,邵飄萍得知北京大學要設立新聞學研究會,於是致函北大校長蔡元培,極力促成此事。

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合影

1918年10月,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邵飄萍被聘爲講師。此後,他每週日去北大紅樓講授一小時的課程,還曾專門邀請李大釗講演社會問題。

聽課的學生中有不少進步青年,其中包括毛澤東、高君宇、羅章龍等人。那一時期,毛澤東與邵飄萍有過很多交往,曾多次造訪邵飄萍位於北京羊皮市的家。回到湖南後,毛澤東便創辦了《湘江評論》。

邵飄萍不畏強權、秉筆直書,對年輕的毛澤東產生了巨大影響。毛澤東本人也一直對邵飄萍心存敬意,他在陝北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時曾高度評價:“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

三大展覽

講述報業百年

京報館舊址主題展覽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京報與京報館》以情景還原的方式展示邵飄萍、吳定九等的工作場所,同時重點展示“京報與京報館”發展的相關內容;

第二部分《百年紅色報刊》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聞事業的發展歷史,並對北京地區黨報的歷史進行重點介紹,突出北京作爲首都在報業發展中的鮮明特點和歷史地位;

第三部分《邵飄萍生平事蹟》重點介紹邵飄萍烈士在創辦《京報》、傳播馬列主義學說、培養新聞人才等方面的生平事蹟。

小院內,還設置了報紙長廊,名爲“報紙上的百年風雲”。用當時的報紙版面,來記述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史上發生的大事。

據瞭解,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後,市民可通過官方公衆號網上預約,免費參觀。具體方式爲:

京報館舊址參觀信息:

■預約方法

微信搜索“京報館”公衆號在線預約。

■開館時間

每天9:00-17:00

(每週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開放時間

每天9:00-12:00開放

12:00-14:00閉館消殺

14:00-17:00開放

■預約參觀

每天限額200人

■公共交通

5路、105路公交車到虎坊橋路口西站下車;地鐵4號線菜市口站F口出,往東500米左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