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東城區箭桿衚衕20號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正式開放,學生正在體驗印刷《新青年》。

紅色遺蹟是最生動的黨史課堂。歷經一年多的精心布展,日前,位於東城區箭桿衚衕20號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正式開放。

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要載體,《新青年》於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於大革命的興起,其績偉偉,其功赫赫。

目前,舊居北房和南房分別推出“歷史上的《新青年》”和“陳獨秀在北京”兩個專題展,展出了陳獨秀、李大釗等早期思想者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論述,再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這一偉大歷史進程。

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

出故宮東華門,穿過北池子頭條,向北行幾步,就是箭桿衚衕。衚衕中部的20號,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院子,便是《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推開朱門,穿越門廊,南房、北房、靠街門一間倒座小房懷抱一個青磚灰瓦的小院。西牆上,青銅浮雕繪製着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曾在此工作的場景,院中的魚缸裏,幾隻紅色小魚歡快地遊弋。

徜徉院中,很難想象,這座百餘平方米的小院子,曾是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1917年1月,陳獨秀被蔡元培聘請爲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隨即北上租住在箭桿衚衕這座清代四合院裏,草創不久的《新青年》編輯部也隨遷於此。

《新青年》雜誌編輯部遷到北京後,北京大學新派人物加入《新青年》撰稿行列,實現了《新青年》雜誌與北京大學“一刊一校”的結合。從1918年1月出版的第4卷1號起,《新青年》由陳獨秀個人主編改爲同人刊物,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胡適、魯迅等一批思想者和文化先驅在《新青年》上猛烈發聲。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封建社會“喫人”的禮教。

一時間,《新青年》的發行量從創刊最初的1000份增加到最高峯的1.6萬冊,迅速成爲新文化運動主陣地。

1923年6月,《新青年》成爲中共中央的機關理論刊物,直到1926年7月停刊。從創刊到停刊,它見證了五四前後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的歷史過程,在黨的創建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盡覽200餘篇馬列著作

據記載,1917年,陳獨秀租住的這座院子,佔地面積爲250平方米。其中,北房是《新青年》編輯部所在地,南房是陳獨秀及其家人的住房。

2001年,陳獨秀舊居被公佈爲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歷史原因,這裏一直混雜居住着多戶居民,還有各種私搭亂建。2013年初,東城區將陳獨秀舊居騰退修繕納入該區名城保護重點項目,2015年9月完成騰退修繕。

目前,舊居北房和南房分別推出“歷史上的《新青年》”和“陳獨秀在北京”兩個專題展,集中展示《新青年》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陳獨秀的基本生平和在京期間的主要活動與歷史作用,展覽小而全、專而精。

在北房,1920年9月至1926年7月間《新青年》刊登的200餘篇馬克思、列寧著作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章首次以仿真形式集中展示,填補了一項歷史空白。

1920年9月起,《新青年》作爲中國共產黨上海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爲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了思想上、理論上、政治上的準備,成爲“革命思想的先驅”。講解員解說道,“《新青年》在成爲黨刊後刊登了一批馬克思、列寧著作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文章,這是東城區從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檔案館挖掘的珍貴史料,其中許多都是馬列主義著作在中國的首次譯本,我們對其進行了一對一仿真、復舊展示,填補了一項歷史空白,這也是首次對這部分內容進行集中展出。”

在史料集中陳列的下方,還有一臺電子翻書設備,收藏了以上文章的電子版,參觀者可以選取感興趣的文章,在兩個感應器上方揮舞手臂,盡覽馬克思、列寧著作。

特別展出《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五四時期,圍繞《新青年》是否應當傳播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陣營內部發生激烈爭論,爭論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經過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以陳獨秀、李大釗爲代表的一批先進分子從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爲馬克思主義者。此次展覽中,不少珍貴手稿和史料再現了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

展覽特別展出了《新青年》“馬克思研究專號”和李大釗的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系統完整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表明李大釗已成爲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同樣特別展出的還有陳獨秀的文章《勞動者底覺悟》,陳獨秀犀利地指出:“我以爲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社會上各項人,只有做工的是臺柱子,因爲有他們的力量才把社會撐住”。這反映出此時的陳獨秀已經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

展覽還首次彙集展出了陳獨秀、李大釗編輯《新青年》時往來書信及編者作者之間的通信手札,讓觀衆瞭解和感受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初心和使命。同時,舊址內原景重現了電視劇《覺醒年代》中的部分陳列,收藏了馬燈、茶壺、毛筆、公文包等劇中道具。

在宏大的百年黨史中,《新青年》的存在時間雖然短暫,但它忠實地記錄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它的名字將永載史冊。

溫馨提示

《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參觀指南

展覽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00至17:00(週一閉館),免費對外開放

預約方式:觀衆可使用東城區“黨史e起學”小程序預約,展覽採取分時段預約方式,單日觀展人數300人以內,固定時段提供免費講解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