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概念股發生多家重要股東減持 短期業績增速撐不起高估值?

證券日報網 證券日報之聲 

醫美板塊迎來了“黑色6月”!今年上半年,醫美是資本市場最關注的板塊之一,然而隨着近期朗姿股份昊海生科華熙生物金髮拉比、奧園美谷、哈三聯等一批醫美概念股集中發佈公司重要股東的減持公告,讓普通投資者有點蒙。

同花順醫美概念指數在6月1日創出歷史新高1743.53點後,已經連續七個交易日下跌,指數跌幅超過10%,6月10日才迎來本月首次0.17%漲幅。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醫美概念股上漲過快,上市公司自身估值已經普遍較高,龍頭公司股東減持便成爲板塊調整的導火索。”

業績增速撐不起高估值?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檢索“醫美”標題,去年有66份機構研報,而今年機構研報數量已經超過180份,與機構關注熱度飆升對應的,是醫美概念股今年以來數倍的漲幅。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醫美機構分會副會長田亞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資本領域對醫美投資持續火熱,除了中國醫美市場環境的改善外,還有其它醫療產業步入低谷期。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2012年起微信朋友圈、美顏相機、各類社交app陸續上線,先後帶來面膜、彩妝、醫美行業增速創新高,移動互聯網時代顏值需求不斷被強化升級。2020年我國醫美行業規模達到1795億元,2014年-2020年複合增速24%,預計2030年我國醫美行業規模有望破萬億元。

田亞華說:“在整個醫療行業中,像醫美這樣高速發展的細分行業很少,除部分創新藥公司獲得政策扶持增速較爲突出,大多數醫藥和醫療器械公司都受集採等政策影響,行業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醫美公司纔會獲得資本的追捧。”

但這種高漲的投資情緒,田亞華認爲已經有過熱跡象。因爲醫美產業上游原材料和醫療器械領域有較高技術壁壘,甚至被國外公司壟斷,中國本土公司可以享受行業成長紅利但天花板較爲明顯。行業中游的醫美機構和下游的醫美渠道端,並未像眼科、牙科等形成規模複製效應,相關公司的業績增速已經無法撐起高估值泡沫。

此外政策端近期也對醫美產業收緊。6月9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規範醫療美容相關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倡議》,便瞄準近年來屢禁不止的醫美貸款亂象,從金融機構的約束角度出發,詳細規定了金融機構在爲醫美機構提供相關貸款服務時的要求。部分地區也加大醫美藥品管理,如湖北荊門、孝感近期表示將重點加強可用於醫療美容藥品零售使用環節的監督管理,甘肅甘南州市場監管局印發文件,規範可用於醫療美容的藥品經營使用行爲,杜絕違法違規經營使用行爲等。

張翠霞表示,醫美概念股經歷近半年的炒作,相關概念公司PE普遍在100倍以上,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藉助資本熱度,通過跨界併購方式進入醫美產業,成爲市場追捧的對象,這加劇了行業的泡沫化。由於部分醫美概念公司短期股價上漲過快,加之醫美並不是其核心資產,當政策端和市場端有了風吹草動,便容易出現股價的快速回落或者大幅殺跌情況。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醫美概念的投資吸引力是企業利潤和成長空間,因爲醫美行業有非常大的利潤空間,而且市場處於起步階段,未來成長性可期。但目前醫美概念股因爲資源稀缺性遭到市場炒作,即便有投資潛力的公司,也需要等待股價回落風險降低後再介入。

中長期投資邏輯未變

對於近期醫美概念公司股東蜂擁發起的減持行爲,張翠霞認爲,除了僞概念的相關公司炒作,真正的醫美概念公司仍然具有投資潛力。因爲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醫美消費市場,醫美的影響力和形象宣傳逐步擴大,使其逐漸成爲像男性熱愛遊戲活動一樣的普通消費產業,並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延伸觸角,通過技術迭代加速市場擴張,行業的成長性毋庸置疑。

伊美爾健翔醫院主診醫師劉小峯對記者表示,醫美的盛行和消費額增加,與醫美技術的發展有着直接關係。傳統的手術型醫美逐漸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輕醫美的盛行,如過去的拉皮手術需要開刀及較長的術後癒合時間,現如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選擇小切口的拉皮手術,更多的人選擇熱瑪吉、歐洲之星這種不會造成傷口的美容器械,通過射頻技術實現皮膚美容的效果。

劉小峯說:“輕醫美的消費接受度更高,使用效果明顯,且不需要較長的術後恢復期,除了的確有醫美需求的中老年人,更多年輕人也熱衷通過醫美實現自身形象的改變。注射玻尿酸微整形、通過美容儀器提升面部效果,以及護膚美白的消費者佔絕大多數,且這些消費者均有重複消費意願。”

中商產業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醫美行業發展至今,核心客戶多爲80後、90後、00後,具有顯著的年輕化特徵,隨着核心消費羣體的崛起,國內醫美市場潛在發展空間仍然較大。2016至2019年間,醫美行業註銷企業數呈上升趨勢,醫美行業逐步走進監管視線,在打擊違法違規機構方面起到一定作用,此外資本不斷湧入,醫美行業的龍頭效應將越發明顯,從矇眼狂奔的階段,將逐步走到自然的優勝劣汰。

和君諮詢合夥人、連鎖諮詢負責人文志宏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產業鏈角度看,醫美機構處在產業鏈核心位置,耗材產品、推廣渠道都無法脫離醫美機構獨立存在,潛在商業價值高。但醫美機構較爲分散,即便是頭部的幾家醫美連鎖機構也未能形成規模效應,隨着資本的介入和監管對黑醫美加速出清,醫美機構將獲得較大的市場空間,能進一步拓展醫美產業的邊界。

文志宏說:“資本熱衷投資醫美機構,一方面是因爲醫美機構可以實現規模複製,具有極強的盈利能力和行業影響力;另一方面資本可以通過併購獲得醫美的牌照和技術資源,利用自身資本力量和成熟的管理團隊,實現併購資產的高速成長。未來規模化是醫美機構競爭的關鍵,也是投資機構併購成效最直觀的數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