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隨着黃浦江兩岸45公里的濱江岸線貫通開放,上海持續十餘年還江於民的目標終於實現。不過,近日,有市民遊客對浦江兩岸貫通後,如何更好地利用提出了新暢想,未來黃浦江上的跨江大橋有沒有可能開放人行通道,讓市民遊客在橋上一覽兩岸風景。

沿着徐匯濱江步道,不遠處的盧浦大橋,如同一彎白色長虹,橫跨浦江。和如今只能臨江遠眺不同,不少上海人都曾記得,10多年前,市民遊客還可以登上盧浦大橋,一覽遼闊的江景。

與盧浦大橋一樣,南浦大橋、楊浦大橋,此前都曾開放過登橋遊覽,後來考慮到安全因素陸續關閉。十年過去,人工智能等技術防護手段飛速發展,是否有可能重啓跨江大橋的觀光呢?

這成爲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的同學研究的課題。通過線上線下的800多份調查問卷,他們發現,希望可以在橋上設置人行步道的回覆超過6成,同時近56%的市民遊客希望深度挖掘浦江兩岸的文化內涵。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教授、調研組指導老師李貴孚認爲從跨江大橋是展現我們上海的變化以及展示上海的形象:“我覺得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近距離的滿足市民的需求,遊客的需求。”


放眼全球,倫敦的塔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不僅成爲城市地標,更是遊客的必看打卡點。而大橋周圍的咖啡館、博物館和廣場等景點,也組成了人氣和煙火氣滿滿的公共空間。

“像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設計人員在現場就有空間,遊客也好當地人也好,我就可以跑過去和他說我要什麼,這叫參與式設計,這是應對現代社會複雜性,一種比較常用的辦法。”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潘海嘯援引了紐約大橋的案例。

跨江大橋研究小組也將課題帶到了現場,楊浦大橋下的這處“綠之丘”曾是寧國路碼頭附近的菸草倉庫,經過重新設計改建成了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建築本身採用生態環保理念,綠意盎然,站在制高點可遠眺楊浦大橋兩岸,但這裏卻明顯人氣不足。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學生李靜怡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我覺得還要看各個橋地塊的歷史文化,去針對性的開發,利用博物館打卡再把綠之丘這邊開發起來,進行一個商業化的聯動。”


事實上,大橋周邊人氣不足,不僅是楊浦大橋,南浦大橋、徐浦大橋、盧浦大橋等跨江大橋都遭遇這樣的尷尬。針對這一現狀,不少專家也建議開放大橋資源,形成空間的聯動,將人氣帶進來。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潘海嘯提出建議:“比方說楊浦大橋下面,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做一個電梯,可以直接升到楊浦大橋上,你要騎車過去也行,旅遊也行,那麼在下面濱江訪問的遊客也會增加,兩邊的溝通就會大大的改善。”


市人大代表李騰,不久前提交了一份關於推進上海跨江大橋旅遊開發的建議,深入挖掘跨江橋樑的歷史,打造上海獨特的文化旅遊品牌:“如果有朝一日可以開放登橋遊覽,我們可以在黃浦江的跨江大橋上面去設置一些四史教育的學習牌,包括兩岸能夠打造這個長廊,能夠去看一看我們大橋的建設歷史,然後能夠感到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氛圍是很好的。”李騰說。

這份提案很快得到了市交通委的積極回應,他們將聯合文旅部門,設計製作黃浦江旅遊宣傳手冊,同時也在積極聯繫相關單位,共同嘗試策劃相關主題旅遊線路。


目前,位於閔行區的昆陽路越江大橋人行步道已經正式開放,市民可以乘坐兩岸電梯到達主橋下層橋面,慢行越江。我們也期待,有朝一日,黃浦江跨江大橋能成爲上海的城市旅遊名片,享譽全球。


(看看新聞Knews 記者:趙一凡 王毅 張琦 實習編輯:高雅)


版權聲明:本文系看看新聞Knews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