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崔倩)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關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羣中翼龍足跡化石發現和研究的最新進展。科學家將新發現的翼龍足跡,命名爲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

科學家表示,新發現的翼龍足跡化石保存在長約125 cm寬約25 cm面積約0.3平方米的灰綠色細粒砂岩表面,共114個足跡,包括57個前足足跡和57個後足足跡。足跡化石分佈相對雜亂,爲了儘可能找到行跡,研究者對所有足跡前進方向進行了統計,並發現了一些可能的行跡,即相同方向和相當大小的足跡。

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化石照片及線條圖(IVPP V 26281.2)(汪筱林團隊供圖)

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可能的行跡(汪筱林團隊供圖)

紅色代表三個方向可能行跡:A 0°-20°前進方向的足跡;B20°-40°前進方向的足跡;C260°-280°前進方向的足跡

翼龍足跡化石爲四足行走足跡,無尾跡。前足三指型,強烈不對稱,尺寸較小,平均長約3.40 cm,寬約1.59 cm,長寬比約2.14,第Ⅰ指最短(約1.31 cm),通常指向側方或側後方,第II指中等長度(約1.90 cm),指向側後方,月牙形狀的第Ⅲ指最長(約3.15 cm),指向後方,II指和Ⅲ指的指間夾角是Ⅰ指和II指指間夾角(33.5°)的1.74倍。後足蹠行式,近似三角形,具四趾,尺寸較小(長約4.02 cm,長寬比2.75),第Ⅰ趾最短,其餘三趾近似相等(Ⅰ-Ⅳ趾長度1.66-2.16-2.06-1.97 cm),蹠部呈窄長型,近似和趾部相等,外側趾間夾角較小約14.6°。

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正型、副型和重疊足跡(汪筱林團隊供圖)

A 前足正型;B-C 前足副型;D-E 後足副型;F 後足正型;G-H 重疊足跡

科學家表示,烏爾禾翼龍足跡(新種)是目前中國第三個有效的翼龍足跡種。烏爾禾翼龍足跡的造跡者極有可能是復齒湖翼龍所留,推測其成年個體的翼展約爲2 m。

此外,科學家發現114個足跡化石保存在約0.3平方米的岩石層面,密度高達365個/m2,而且足跡化石大小不一(前足印痕大小1.9-5.15 cm,後足印痕大小2.68-5.71 cm),這意味着烏爾禾翼龍足跡是由不同年齡段的湖翼龍留下來的,代表有不同年齡層次的湖翼龍在烏爾禾地區的湖岸邊生活,而這種高密度性通常作爲羣居的證據。

生態復原圖(趙闖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