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學者共議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前景如何?挑戰機遇何在?丨2021陸家嘴論壇

記者 | 曾仰琳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初級階段,我認爲不必過度解讀人民幣的國際化。”

6月11日,在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上,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鬍曉煉等多位嘉賓就“雙循環”格局下人民幣的新角色與全球資源配置的議題展開討論。

胡曉煉指出,不能把人民幣匯率變動作爲人民幣國際化的“晴雨表”,把人民幣當成國際避險貨幣,把數字人民幣當成人民幣國際化的捷徑,把境外人民幣市場作爲主導人民幣交易的市場,把離岸人民幣匯率作爲標誌性的導向等等。更不能把人民幣國際化當成國際對抗的武器。

論壇上,多位嘉賓都分享了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看法。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黨委書記霍穎勵提出,“在服務‘雙循環’過程中,人民幣的作用有了更新的要求,要成爲更加自由、可使用的貨幣。人民幣在‘雙循環’格局下是大有作爲的。”

“我相信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一定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中國的金融市場的越來越開放,會讓我們有動力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橡樹資本創始人及聯席董事長Howard MARKS表示, 隨着人民幣越來越國際化,人民幣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可以越來越加速在中國投資的效率。

摩根大通亞太區主席及首席執行官Filippo GORI認爲:“越來越多的資本市場和貿易會在國際上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的勢頭。現在我們看到,人民幣國際化有着穩定的進程,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了,同時也是最大的消費者市場。”

前景如何?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前景,胡曉煉認爲應該關注四個突出的着眼點。

第一,國內消費大市場。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將加快形成容量巨大、需求升級的國內大市場,鞏固和拓寬人民幣跨境貿易收付的主幹道。面對疫情,我國及時採取了有力舉措。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經濟整體波動性較小,增長穩步恢復,生產迴歸常態。特別是我國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歷史性整體消除了絕對貧困,人民生活水平、消費水平和能力都將得到顯著提升。中國市場對國際商品更有吸引力,需求也更加旺盛。買方優勢可以爲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

同時,我國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預期性在全球贏得了信譽。一個穩定可信的政策和強有力的實施能力,有助於增強對人民幣的信心,增強境外主體接受人民幣的意願。

第二,國內資本大市場。資本市場的發展前景,爲境外主體人民幣投融資提供了廣闊空間。近年來,我國着力發展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佔比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到2020年末,直接融資比例已經佔到整體的29%。我國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得到了國際上的充分認可,債券、股票納入國際重要指數,境外主體參與人民幣投融資更加活躍。

截至2020年末,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股票達到3.4萬億元,債券3.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2%、47%。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穩妥推進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金融領域開放,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等等。金融開放向縱深推進,爲境外人民幣迴流投融資提供了更多便利,爲境外市場主體提供了更加暢通的投融資渠道。

第三,綠色金融大市場。綠色金融蓬勃發展,將爲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的機遇。中國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峯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於發達國家所用的時間,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大國的責任擔當。實現綠色發展既要求實體經濟主動轉型,也要求充分利用各種經濟的市場手段。截至2020年,全國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綠色債券發行已經位居第二——超過1200億美元。今年綠色債券發行將有更大幅度的增長,佔全球綠色債券發行比重將超過20%。

我國還具有建立最大的碳資源交易市場的潛力,全國碳市場將於6月底正式上線交易。按照配額髮放規模累計或者計算,我國市場有望超過歐盟和美國等區域的碳市場,成爲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未來,隨着我國綠色債券、碳交易市場的擴大,相關金融產品的豐富,交易形式的多樣化,將會吸引越來越多境內外投資者參與其中。中國的綠色金融市場可以更加開放,與全球共同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市場。人民幣是綠色金融計價結算貨幣。進一步拓展其跨境應用的場景,將爲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發展路徑。

第四,着眼於人民幣國際化所處的發展階段。現階段的人民幣國際化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其基本特徵是以服務實體經濟爲主要功能。人民幣國際化起步於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過程,市場主體產生了跨境人民幣使用的需求。同時,我國經常項目仍然保持着真實性審覈要求,人民幣資本項目還沒有實現可兌換,金融市場仍是有限度開放,這一系列約束條件也是人民幣國際化起步發展的背景。人民幣國際化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根本作用也是要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全球經濟更緊密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要服務巨大國內市場對進口的需求,人民幣要走得出去,也要回得來。”胡曉煉強調,中國的宏觀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穩定可信,境外接受了人民幣能夠拿得住,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潛力等爲人民幣投資提供了廣闊空間。人民幣也要回得來,這些都是現階段人民幣國際化依託的實體經濟基礎。

胡曉煉進一步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從初級版演進至升級版,取決於中國金融市場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本實現,以及中國與世界更緊密的融合。到本世紀中葉,隨着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我國有望形成全球最大、最開放、功能最齊全的金融市場,建成最具包容性和凝聚廣泛國際共識、促進全球互利合作的規則制度體系。人民幣有望在全球受到廣泛的歡迎,可自由使用,成爲具有服務全球貿易投資強大功能的、可信賴的國際貨幣。

Filippo GORI指出,全球政策以及全球超級量化寬鬆等一系列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對於國外投資人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這個吸引力會以幾何乘數增長。現在大量外國投資者都在探索是否能進一步加入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參與中國國債一系列的投資。全球的金融經理也在找一些更好的風險管理資產,對他們來說中國資本市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中國資本市場在進一步向全球開放,通過2020年一系列政策,我們能夠更好地進駐中國資本市場。一系列外資持股比例可以進一步降低,與此同時還有一系列期貨也進一步被納入國外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當中。”Filippo GORI進一步補充。

有何困境和挑戰?

隨着中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幣作爲計價、支付、投資和儲備貨幣的職能不斷顯現。

Filippo GORI介紹,中國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中投入了國際原油的相應產品,中國證券市場已經被納入到許多全球股指的重要指數當中,也說明了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自由化,例如,摩根大通從2020年2月份將中國一系列相關指數納入GBIEM的指數中。

“未來人民幣不單單只是一個結算貨幣,同時會有更大的作用。”Filippo GORI指出,所有這一系列的發展確實讓中國成爲了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國際投資地。中國境內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資本,與此同時中國一系列資產看上去非常具有吸引力。

Filippo GORI介紹,2021年,外國股指增長對於中國股指投資增長了60%左右,達到了200億美元左右的漲幅。與此同時,現在對於人民幣定價的潛力也是越來越大的,人民幣逐漸成爲國際主流的貨幣,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了。

然而,在新的發展格局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面臨着一些困境和挑戰。

霍穎勵將人民幣國際化初級階段的特徵概括爲“五多五少”。具體來看:

一是人民幣在跨境使用當中使用得比較多,全部跨境使用當中40%以上是使用人民幣的,但是國際使用中是少的,只有2%的水平。

二是跨境使用當中用於金融市場交易佔比比較多,基本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但是真正服務實體經濟、來自於進出口貿易的比重相對來講比較少,在15%左右。

三是港澳地區與周邊國家使用較多,但是其他國家和地區使用得比較少。

四是在對外循環和與中國經濟相關的活動使用人民幣比較多,也就是俗話講的一條腿在內的經濟活動中使用較多,兩條腿完全在外面進行的經濟活動、特別是第三方國家使用人民幣幾乎沒有,這也是我們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五是很多機構、很多國家願意使用人民幣,使用意願多,但是實際使用比較少。這些特徵與我們對人民幣可自由使用的要求有較大的差異。

同時,霍穎勵指出,過去幾年隨着金融市場的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的一些特徵有非常大的顯現。從交易數據來看,在本幣市場特別是債券現券交易市場中,目前境外投資者機構加速,境外投資者去年交易量佔比超過了4%,比3%的債券持有量大。今年到目前爲止境外投資者交易活動更加活躍,交易份額超過了6%,是非常快的增長趨勢。

”第二個特點,‘雙循環’格局下本幣和外幣聯動性是增強的,在市場交易中能充分顯現出來。”霍穎勵繼續介紹,在外匯市場參與主體當中,大概有20%來自於境外機構,很多境外機構在外匯市場進行交易之後直接流向了債券交易以及股票交易。境外商業銀行在國內外匯平盤交易中90%以上直接和境內債券購買密切相關。

“這顯示了我們從初級階段外匯市場功能直接服務於企業的貿易投資,現在逐漸轉到向金融市場的開放以及金融市場的交易進行深度拓展。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繼續推動金融市場發展開放過程中需要着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霍穎勵解釋。

另外,霍穎勵表示,由於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增長比較快,自然而然就帶來了一個新需求,就是對於風險管理以及相應的套期保值的需求。目前境內市場已經具備了相應的衍生品安排。現在有外匯衍生品、有債券利率的衍生品,以及信用的衍生品。從交易情況來看,外匯衍生品的交易量去年基本實現了100%的增長,雖然量比較少,但是看到非常大的增長趨勢。

方向與機遇何在?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方向與機遇,與會的嘉賓們從打造中國國債全球地位、全球資產管理和自貿區新舉措等角度進行了闡述。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瑞穗金融集團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王江認爲,在人民幣的新角色與全球資源配置方面,人民幣國際地位很大程度上會最終取決於人民幣資產的國際地位。在金融市場或者金融資產三大板塊中:國債、公司債、證券化資產,其中,國債是最基礎的。

對於打造中國國債全球地位的可能方向,王江指出,進一步對國外開放國債市場,不僅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措施,也是人民幣資產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其潛力可以從兩方面考慮。

王江進一步闡述:“收益方面,中國國債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都長期高於美債、日債和歐債水平,差額在1.5-2個百分點之間,在匯率風險有限情況下相當可觀。其次在風險方面,相對於其他國債如美國和日本國債收益率,中國國債收益率體現了高度獨立性,周相關性不足2%,月相關性不到8%,爲分散風險提供了有利空間。國債市場進一步開放有着難得的市場機遇。”

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則介紹了人民幣國際化爲全球資產管理帶來的機遇。

陳衛東表示,資產管理已經成爲全球金融機構的盛宴。從2017年以來,財富增長的速度大概在兩位數以上,到2019年全球財富規模將近400萬億美元。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全球經濟形勢沒有爲資產管理帶來很好的環境和條件。全球資產管理面臨低利率、低費率、高競爭、高波動的挑戰。中國市場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成爲全球資產管理突破瓶頸、創新變革的重要選項,有四個理由:

第一,尋找一個新的增長極。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全球資產管理也需要尋找比較合理的收益資產。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利率是持比較合理的水平,可以成爲資產再配置的重要選項。中國銀行經常對企業客戶進行調研,從最近我們對3000家工商企業進行的調研來看,疫情期間超過50%的境外企業在增持人民幣資產。今年第一季度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已經超過9萬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

第二,重塑風險策略。世界經濟可持續復甦依然面臨着考驗,疫情到現在爲止沒有辦法判斷何時結束,全球經濟什麼時候能夠真正進入比較快、比較正常的復甦軌道。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和風險點還是在不斷增多,這個情況下資產管理會更加註重風險防範和多元化配置。相比其他主要市場的高估值、高波動的情況,人民幣目前估值處於比較合理的位置,價格表現更爲穩定。中國板塊在國際主流指數和市場投資組合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增強。

第三,開拓新興市場。當前全球財富創造中心正在向亞洲轉移,從最新市場數據來看,2019年中國家庭財富總額達到78萬億美元,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亞洲乃至中國有規模催生世界級管理需求。中國市場既是全球財富資金流入地,同時也將是財富資金重要的輸出人。

第四,變革經營模式。疫情之下全球資產管理科技轉型呈現加速態勢,以客戶爲中心更加註重服務管理智能化、數字化。中國金融科技具有一定領先優勢和創新能力,逐漸成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日益創新的前沿陣地。數字化服務模式極大地便利了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連通,更有可能開發探索更多有吸引力的資產管理產品。

對於自貿區新片區在人民幣國際化上可以採取的舉措,霍穎勵建議,可以繼續發揮新片區作用,用人民幣和更多貨幣進行直接掛牌交易,在新片區結合FT賬戶推出更多小幣種掛牌交易,讓其成爲人民幣交易的集散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