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稿|盛松成:绿色金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

上海已在2020年以高标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确立了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在最新一期(2021年3月第29期,每半年一期)GFCI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继续名列第三。后2020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需要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并在支持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而展开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正在从一个广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成为近在眼前的现实推进。我们认为,绿色金融既能为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提供广阔的增量市场,也能够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的发展方向。

绿色金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新方向

首先,随着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绿色金融将提供体量巨大的增量资产。一是绿色发展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据《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0)》, 2019年我国新增绿色金融需求为2.048万亿元,但2019年新增绿色资金供给只有1.43万亿元,缺口0.618万亿元。红杉中国的测算结果表明,2021~2060年,我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3.84万亿元,其中,2021~2030年平均缺口约2.7万亿元,2031~2060年平均缺口约4.1万亿元,碳达峰以后资金缺口将明显扩大。二是绿色发展推动能源战略转型。中国正在从绿色发展的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作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最大投资国、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拥有世界上1/3的太阳能发电厂和风力涡轮机,而世界上所有的乘用电动汽车中有一半行驶在中国的公路上。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800%以上,欧盟和美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仅分别增长了230%和160%。

其次,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迅速,规模全球领先,人民币资产有望在绿色金融领域抢占先机。截至2020年末,中国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超12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一,且大幅领先于其他国家,欧洲主要国家的绿色及ESG信贷规模总和约为7000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绿色债券存量达到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约占全球债券发行总规模的20%(2019年),发行量呈两位数增长。中国第一只贴标绿色市政专项债券也在2019年发行。

再者,绿色金融将丰富金融产品并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对金融体系的重塑也将是深刻的。例如,随着碳排放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并纳入较多行业,碳价会影响各类资产的价格,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也将日益突出。为推动绿色融资而可能出台的激励措施,如绿色资产在银行风险资本计算中的权重设置、绿色资产纳入央行再贷款的合格抵押品范围等,都涉及“绿色溢价”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人民币计价的绿色金融资产能为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发挥积极作用,并为持有人民币的国内外居民提供投资渠道。据《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0)》,目前境外市场发行的绿色债券中,超过四分之三以美元计价,其次是欧元(占比12%),再次是人民币(8%)和港币(4%)。在碳中和目标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驱动下,预计未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资产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从今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发行绿色债券的票面利率看,绿色债券在资产配置方面亦有优势。

上海应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绿色金融中心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目前国内有包括上海在内的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1,粤港澳大湾区也开始布局绿色金融2。上海发展绿色金融应有更高的定位,即定位于世界级的绿色金融中心,而不仅仅是服务于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

上海建设绿色金融中心的优势也是相当明显的。

一是上海自身的绿色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2020年,上海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较2015年削减68.1%、38.1%、46.6%和28.2%,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目标。“十三五”期间,上海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比重从37%下降到31%上下,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17%,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36.4万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全国领先。

二是上海“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绿色赋能的布局与绿色金融相得益彰。上海“十四五”规划中,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将持续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和农业等“四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等一批绿色发展新高地。绿色金融必将在支持上海经济转型、深化推进长三角绿色发展区域协同的过程中获得长远发 展。

三是上海各项金融要素齐全,有利于基于绿色金融资产发展期货、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盘活绿色资产,不存在绿色金融需求方面的“天花板”。上海与香港、伦敦等主要金融中心的互联互通,增加了这一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可作为我国碳交易的对外纽带。上海还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其跨境人民币收支占据全国跨境人民币支付的半壁江山,同时,境外的市场主体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也主要分布在上海。

上海发展绿色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议

一是推动绿色金融政策的完善,参与制定国际统一、互认的绿色行业和绿色资产标准和定义,促进国内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融合。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使用的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国际认可度不足。2019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中不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达43.9%。

二是扩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构建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平台,探索与碳交易的联动。我国的排放权交易业务主要集中在碳现货交易,缺少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场所。上海应在中国碳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与碳交易联动的另一个益处是,相对于行政手段,碳排放权交易具有全社会减排成本较低、能够为企业减排提供灵活选择等优势。此外,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手段,能够改善绿色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加速绿色金融资产的高效流转和交易。

三是加强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信息披露,防止绿色金融套利。应建立绿色金融数据库,加强绿色数据收集和应用,完善数据的认证、评级、监控流程和信息披露机制。目前我国央行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纳入央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的范围,并且将创立支持碳减排的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更多资金,因此更加需要防范以绿色金融为名的套利行为。

四是加强境内外绿色合作。一是在绿色金融投融资方面引入国际资金和境外投资者。二是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丰富绿色金融基础资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单位GDP能耗、木材和物质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0% 以上,单位GDP 钢材、水泥、有色金属、水和臭氧层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或两倍以上。三是在严格监管金融套利的基础上,在绿色金融领域推进我国资本账户双向开放。

(作者盛松成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龙玉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