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稿|盛松成:綠色金融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方向

上海已在2020年以高標準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確立了以人民幣產品爲主導,具有較強金融資源配置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場地位。在最新一期(2021年3月第29期,每半年一期)GFCI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繼續名列第三。後2020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需要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並在支持國家戰略、參與全球治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我國提出2030年碳達峯、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綠色金融——爲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而展開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正在從一個廣受關注的研究領域,成爲近在眼前的現實推進。我們認爲,綠色金融既能爲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提供廣闊的增量市場,也能夠成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新的發展方向。

綠色金融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新方向

首先,隨着綠色發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綠色金融將提供體量巨大的增量資產。一是綠色發展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據《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研究報告(2020)》, 2019年我國新增綠色金融需求爲2.048萬億元,但2019年新增綠色資金供給只有1.43萬億元,缺口0.618萬億元。紅杉中國的測算結果表明,2021~2060年,我國綠色投資年均缺口約3.84萬億元,其中,2021~2030年平均缺口約2.7萬億元,2031~2060年平均缺口約4.1萬億元,碳達峯以後資金缺口將明顯擴大。二是綠色發展推動能源戰略轉型。中國正在從綠色發展的跟隨者向引領者轉變。作爲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最大投資國、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擁有世界上1/3的太陽能發電廠和風力渦輪機,而世界上所有的乘用電動汽車中有一半行駛在中國的公路上。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長800%以上,歐盟和美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僅分別增長了230%和160%。

其次,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迅速,規模全球領先,人民幣資產有望在綠色金融領域搶佔先機。截至2020年末,中國21家主要銀行的綠色貸款餘額超12萬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一,且大幅領先於其他國家,歐洲主要國家的綠色及ESG信貸規模總和約爲7000億元人民幣。同時,中國綠色債券存量達到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中國發行的綠色債券約佔全球債券發行總規模的20%(2019年),發行量呈兩位數增長。中國第一隻貼標綠色市政專項債券也在2019年發行。

再者,綠色金融將豐富金融產品並完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低碳轉型和綠色發展對金融體系的重塑也將是深刻的。例如,隨着碳排放市場規模逐步擴大並納入較多行業,碳價會影響各類資產的價格,碳排放權的金融屬性也將日益突出。爲推動綠色融資而可能出臺的激勵措施,如綠色資產在銀行風險資本計算中的權重設置、綠色資產納入央行再貸款的合格抵押品範圍等,都涉及“綠色溢價”和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影響。

此外,人民幣計價的綠色金融資產能爲擴大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發揮積極作用,併爲持有人民幣的國內外居民提供投資渠道。據《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研究報告(2020)》,目前境外市場發行的綠色債券中,超過四分之三以美元計價,其次是歐元(佔比12%),再次是人民幣(8%)和港幣(4%)。在碳中和目標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驅動下,預計未來人民幣計價的綠色資產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而從今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發行綠色債券的票面利率看,綠色債券在資產配置方面亦有優勢。

上海應致力於成爲世界級綠色金融中心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目前國內有包括上海在內的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1,粵港澳大灣區也開始佈局綠色金融2。上海發展綠色金融應有更高的定位,即定位於世界級的綠色金融中心,而不僅僅是服務於區域綠色經濟的發展。

上海建設綠色金融中心的優勢也是相當明顯的。

一是上海自身的綠色發展取得了較好成績。2020年,上海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削減68.1%、38.1%、46.6%和28.2%,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目標。“十三五”期間,上海煤炭消費總量佔一次能源比重從37%下降到31%上下,非化石能源佔比超過17%,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36.4萬輛,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推廣力度全國領先。

二是上海“十四五”期間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綠色賦能的佈局與綠色金融相得益彰。上海“十四五”規劃中,把降碳作爲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將持續推動能源、工業、交通和農業等“四大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低碳環保產業,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着力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等一批綠色發展新高地。綠色金融必將在支持上海經濟轉型、深化推進長三角綠色發展區域協同的過程中獲得長遠發 展。

三是上海各項金融要素齊全,有利於基於綠色金融資產發展期貨、資產證券化等創新業務,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盤活綠色資產,不存在綠色金融需求方面的“天花板”。上海與香港、倫敦等主要金融中心的互聯互通,增加了這一優勢。更爲重要的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可作爲我國碳交易的對外紐帶。上海還是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其跨境人民幣收支佔據全國跨境人民幣支付的半壁江山,同時,境外的市場主體持有的人民幣資產也主要分佈在上海。

上海發展綠色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議

一是推動綠色金融政策的完善,參與制定國際統一、互認的綠色行業和綠色資產標準和定義,促進國內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的融合。目前我國綠色金融使用的標準與國際標準之間存在差異,使得國際認可度不足。2019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規模中不符合國際標準的高達43.9%。

二是擴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加速構建綠色金融產品交易平臺,探索與碳交易的聯動。我國的排放權交易業務主要集中在碳現貨交易,缺少碳期貨、碳期權等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場所。上海應在中國碳金融體系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與碳交易聯動的另一個益處是,相對於行政手段,碳排放權交易具有全社會減排成本較低、能夠爲企業減排提供靈活選擇等優勢。此外,通過資產證券化等創新手段,能夠改善綠色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加速綠色金融資產的高效流轉和交易。

三是加強數據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信息披露,防止綠色金融套利。應建立綠色金融數據庫,加強綠色數據收集和應用,完善數據的認證、評級、監控流程和信息披露機制。目前我國央行已將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納入央行貸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的範圍,並且將創立支持碳減排的工具,激勵金融機構爲碳減排提供更多資金,因此更加需要防範以綠色金融爲名的套利行爲。

四是加強境內外綠色合作。一是在綠色金融投融資方面引入國際資金和境外投資者。二是充分挖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豐富綠色金融基礎資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單位GDP能耗、木材和物質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0% 以上,單位GDP 鋼材、水泥、有色金屬、水和臭氧層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或兩倍以上。三是在嚴格監管金融套利的基礎上,在綠色金融領域推進我國資本賬戶雙向開放。

(作者盛松成繫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龍玉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