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进出口银行胡晓炼:绿色金融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机遇|陆家嘴论坛

来源:国际金融报

要点速读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不必过度解读人民币的国际化,人为对人民币国际化赋予多种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前景应当突出关注四个着眼点,即国内消费大市场、国内资本大市场、绿色金融大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特征。

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人民币作为绿色金融计价结算货币,跨境应用的场景将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6月11日,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一番深刻解读。

现状描述:“处于初级阶段”

“现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要功能。”胡晓炼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起步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过程,市场主体产生了跨境人民币使用的需求。同时,我国经常项目仍然保持着真实性审核要求,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可兑换,金融市场仍是有限度开放,这一系列约束条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起步发展的背景。

她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不必过度解读人民币的国际化,人为对人民币国际化赋予多种含义。如把人民币汇率变动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晴雨表”,把人民币当成国际避险货币,把数字人民币当成人民币国际化的捷径,把境外人民币市场作为主导人民币交易的市场,把离岸人民币汇率作为标志性的导向等等。更不能把人民币国际化当成国际对抗的武器。

人民币国际化要服务巨大国内市场对进口的需求,人民币要走得出去。中国的宏观政策包括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稳定可信,境外接受了人民币能够拿得住,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潜力等为人民币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人民币也要回得来。这些都是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依托的实体经济基础。

胡晓炼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根基在国内。人民币国际化不应是投机交易主导的短期爆发过程,也不能由离岸市场、周边市场的金融炒作所阻挡。它是一个自然的、长期的过程,是中国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国际贸易投资互惠互利深化发展的过程。要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所提出的,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人民币国际化从初级版演进至升级版,取决于中国金融市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本实现,以及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的融合。”胡晓炼指出,到本世纪中叶,随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我国有望形成全球最大、最开放、功能最齐全的金融市场,建成最具包容性和凝聚广泛国际共识、促进全球互利合作的规则制度体系。人民币有望在全球受到广泛的欢迎,可自由使用,成为具有服务全球贸易投资强大功能的、可信赖的国际货币。

未来判断:绿色金融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路

胡晓炼指出,去年以来,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大幅度增长,央行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主要货币流动性泛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快速上涨,多年来没有谈到的通货膨胀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发展的围堵和打压日益升级,利益全球化的回头浪一直在涌动,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与此同时,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十四五”建设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发展的主题主线。在此重大变局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前景应当突出关注四个着眼点,即国内消费大市场、国内资本大市场、绿色金融大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特征。

谈到绿色金融时,她说,按照配额发放规模累计或者计算,我国市场有望超过欧盟和美国等区域的碳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人民币作为绿色金融计价结算货币,跨境应用的场景将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截至2020年,全国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绿色债券发行已经位居第二——超过1200亿美元。今年绿色债券发行将有更大幅度的增长,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比重将超过20%。未来,随着我国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的扩大,相关金融产品的丰富,交易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将会吸引越来越多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其中。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可以更加开放,与全球共同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

记者 王莹

编辑 陈偲

责任编辑 孙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