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簽署4份金融協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提升|聚焦陸家嘴論壇

記者:趙奕 胡金華

“上海將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深化金融中心建設,根本目的是要促使金融成爲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之樹。無論是完善金融市場、集聚金融機構,還是優化金融環境,都要持續向服務實體經濟發力、聚力。”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在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2021)上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

6月10日,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開幕之際,上海金融支持“五個新城”建設戰略合作協議、上海市政府與中國工商銀行戰略合作協議、高盛資產管理與工銀理財在滬設立合資理財公司合作備忘錄、上海市政府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四大協議正式簽署,上海金融服務水平正在不斷提升。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當前,中國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發展,特別是對科創企業的服務能力仍然不足。另外,疫情也暴露出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脆弱,亟需做好金融支撐,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自主能力。因此,“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發展”也成爲今年陸家嘴論壇討論的重要議題之一。

“對於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大家已經或多或少形成了共識。特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以後,現在關鍵的挑戰是金融業怎樣服務實體經濟,以及如何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因爲實體經濟現在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的根本的結構性變化,這對金融業是個巨大挑戰。”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會上表示。

加大金融對科創企業發展的作用

《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2020年我國金融服務實體行業取得了不小進步。據《2020中國產業金融發展指數》顯示,2020年我國產業金融發展綜合評價得分達到137.84分,比上一期增長3.2個百分點。從近年來指數變化情況來看,在經歷了連續三年緩慢增長、優化調整後,2020年實現較大提升。同時,資金支持度和服務有效度均出現大幅增長。

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與科創發展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對於目前金融業服務科創企業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金融科技專家蘇筱芮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科創企業發展有兩點不足,一是間接融資仍佔據主流地位,需要進一步拓展直接融資渠道;二是傳統金融機構推出的服務趨於同質化,需深耕市場需求,提供差異化、定製化服務。

蘇筱芮認爲,在數字經濟時代,也可充分運用科技力量來助力金融業務。一方面,科技爲金融賦能,科技的發展爲金融提質增效;另一方面,金融又爲實體經濟服務,通過科技的帶動,引領實體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優化轉變,能夠爲實現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自主能力提升帶來積極意義。

“全球大變局下科技創新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保險在激勵科創企業試錯、撬動科創信貸投放、拓寬科創多元融資等方面可以發揮獨特作用。”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熹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

羅熹從三方面詳細介紹了保險行業對科創企業助力的作用:一是發揮科創的託底作用,讓企業敢創新。對失敗的容忍是激勵創新的必要條件,從宏觀視角看,讓創新者在跌倒後能夠重新站起來比融資的支持更爲重要,保險天然是風險承擔者,可以通過市場化機制分散科創企業在創新全鏈條面臨的各種風險。

“比如在研發環節,針對民營小微科創企業普遍擔心研發投入打水漂的痛點,保障企業在特定原因導致研發失敗後可以獲得研發投入成本補償,其中蘇州市科技局與人保蘇州分公司聯合採用了統保的方式,爲當地46家潛在的獨角獸企業提供4600萬元的科技研發費用的風險保障。”羅熹表示。

第二是發揮科創增信作用,讓銀行敢放貸。國家鼓勵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銀行大多是風險資金提供方,不是風險承擔方,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看得見喫不着,保險在這其中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

羅熹介紹:“我們的探索是通過保證保險及其風險控制,爲缺乏合格抵押擔保物的創新企業,直接將知識產權等技術流轉化爲資金流,比如與政府合作在四川德陽探索創新銀行貸款+保險保證+財政風險補償的專利質押融資模式,被國務院列爲第一批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第三是發揮科創募資作用,讓企業多融資。從全球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是科創企業最匹配的融資渠道,而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期限長、資金來源穩定的特點,是重要的出資方。

加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力度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範圍”,這些都爲金融機構助力鄉村振興指明瞭方向。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董事長錢文揮在論壇上表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後,中國社會主要的矛盾是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目前,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三農發展的不充分,北上廣深在世界上具有相當的競爭力,但是農業的競爭力相當弱,農村的面貌、生存的環境還有待改善,農民的收入還是比較低的,所以如果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致富,中國的現代化的基礎是不穩固的。

錢文揮認爲,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需要特別關注。“過去有人說我們是不是可以不用堅守18億畝紅線,可以依託國際市場解決我們的糧食問題?這是完全站不住的,國際市場全部可交易的糧食都不到國內糧食總產量的1/7,一有風吹草動,比如,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糧價就會出現大幅波動。”

目前,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面態勢良好,糧食每年的收成在6.5億噸以上,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能夠守住,國家的中央儲備、地方儲備非常充分,供應也能夠保證。

錢文揮指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時候要守住底線,還要轉向喫得好。但我國高標準農田機械化規模化經營比較落後,和我們的人口結構有關係,18億畝耕地,5億農民,人均不到4畝地,規模化經營受到限制,人均可耕地資源比較少,另外農業技術的運用水平還不夠高,雖然自己和自己比有進步,但和先進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另外,農村的建設、人居環境、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於提升,同時在生態保護等各個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農發行作爲農業政策型銀行,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脫貧攻堅當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我們希望金融同業和我們一起來共同爲三農的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出更多的力,特別通過技術的提升、科技的力量來推進三農的高質量發展。”錢文揮如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