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訊(記者 魯婧涵)中央經濟會議指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峯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的提出意味着中國正進入低碳文明發展階段,未來中國的經濟結構與能源結構將發生巨大改變。
“碳達峯”的目標帶來了哪些產業機遇?經濟增量在哪裏?存量壓力在哪些領域?未來十年,中國能源消費的格局將發生哪些改變?實現 “碳中和”和實現“碳達峯”的路徑有什麼差異?鳳凰網財經對話西南證券首席研究員張仕元。
張仕元指出,無論是機遇還是壓力,主要還集中在能源消費這個領域。其中,電力(包括供電供水)、黑色金屬、非金屬和運輸這四個行業感受到的壓力是最大的。而低排放的新能源、節能減排的技術、儲能技術和低能耗新經濟都面臨發展的機遇。另外碳本身引發的碳計量、碳交易和碳金融也將成爲新興行業。
有觀點認爲,到2030年中國能源消費有望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和以風能、光能、核能和生物質能源爲代表的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局面。張仕元並不認同。他認爲,未來十年,煤炭、石油天然氣爲主的化石能源的佔比雖從現在的85%下降到80%以下,但仍然佔比較大。
關於各能源的投資屬性,張仕元做了一個能源增速模擬,模擬結果顯示:未來十年天然氣和水電的增長幅度可能達到98%和70%,所以這兩個行業應屬於成長型;煤炭行業的體量比較大,加上它在未來的十年的消費總量不會出現顯著的下降,所以具備一定的價值型的特徵;石油板塊受國際價格波動比較大,而且未來十年,它的增長幅度不會太大,所以可稱爲波動型。
張仕元提出,隨着經濟的發展,生物經濟學將越來越符合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他表示:“當碳達峯和碳中和概念提出以後,碳交易的信息讓我們感到碳在生物經濟學裏,越來越具備貨幣在西方經濟學裏的地位。”
對於實現碳中和的三條路徑,張仕元指出,分別爲減排、節能和固碳。每一條路徑的實現都需要許多的技術創新及市場創新。
西南證券首席研究員張仕元
以下爲對話全文(節選):
鳳凰網財經:“碳達峯”給哪些產業帶來了機會?帶來的經濟增量在哪裏?存量壓力在哪些領域?
張仕元:首先碳排放本身大部分是由能源消費產生的,能源消費產生的碳佔所有碳排放的85%,所以無論是機遇還是壓力,主要還集中在能源消費這個領域。其中,電力(包括供電供水)、黑色金屬、非金屬和運輸這四個行業基本上佔到了中國碳排放的83%。“碳達峯”的目標下,這幾個行業的增長會受到抑制,感受到的壓力是最大的。
數據來源:同花順FinD,西南證券整理
機遇方面,低排放的新能源、節能減排的技術、儲能技術和低能耗新經濟都面臨發展的機遇。另外碳本身引發的碳計量、碳交易和碳金融也將成爲新興行業。
存量壓力主要集中在煤炭行業,包括電力、黑色金屬(主要是焦炭)、非金屬等。由於煤炭的消費增量越來越小,甚至轉化爲減量,這些行業未來可能會面臨比較長期的增長煩惱。此外,未來煤炭生產者會減少,市場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所以無論是從價格,還是從企業盈利,這些行業將會比較穩定。此外,煤炭行業還需要在新技術、工藝以及環保領域投入更多,以減少碳排放的壓力。
鳳凰網財經:中國目前能源消費的85%都以傳統能源爲主,其中煤炭佔比超過50%,石油佔比約爲20%,天然氣不足10%。那麼,到2030年“碳達峯”的時候,中國能源消費的格局會發生哪些改變?
張仕元:我做了一個初步的推斷,從2020年到203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可能會在2020年的基礎上增長24.9%,達到62.3億噸標準煤(中國計量標準),平均能耗達到3226千克石油單量(國際計量標準)。這個水平接近當前歐盟和日本的水平。即使這樣,中國的人均能耗也遠遠低於美國。
數據來源:同花順FinD,西南證券整理
總的結構中,煤炭的佔比可能會從目前的57%下降10個百分點,石油消耗總量可能會下降不到1個百分點。而天然氣的消費量可能會從目前的8.3%提高5個百分點,以水電、核能、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爲主的新能源佔比可能會提高6個百分點。這樣看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爲主的化石能源的佔比雖從現在的85%下降到80%以下,但仍然佔比較大。
數據來源:同花順FinD,西南證券整理
鳳凰網財經:有觀點認爲,中國能源消費有望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和以風能、光能、核能和生物質能源爲代表的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局面,您認同這一觀點嗎?
張仕元:可能在碳達峯的時候還難以形成,只能期待看碳中和的時候能不能形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從現在到2030年依然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主要的階段,經濟總量和人均GDP仍增長較快。無論是經濟增長的需求還是居民生活的改善,都有較大的能源需求。而中國煤炭消費的基數比較大,要把這麼大的基數快速地降下來,可能不太現實。此外,中國天然氣和原油的進口依存度比較大,要大量地採用像天然氣這樣的清潔能源也有一定的難度。
第二、從國際比較來看,美國作爲一個消費大國,長期穩居碳排放的第一位。而且它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從全球來講都比較豐富。即使在2007到2008年美國碳達峯的時候,它煤炭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依然佔整個能源消費排放的36%。
數據來源:同花順FinD,西南證券整理
鳳凰網財經:從投資角度,哪些消費能源是價值型,哪些是成長型?
張仕元:我們做了一個能源增速的模擬,模擬結果顯示,到2030年,天然氣和水電的增長幅度可能達到98%和70%。這種增幅是比較大的,所以這兩個行業應該屬於成長型。
數據來源:同花順FinD,西南證券整理
另外煤炭行業的體量比較大,加上新技術的應用和競爭主體的改善,它在未來的十年的消費總量不會出現顯著的下降。所以不管是從量還是從價角度,它都具備一定的價值型的特徵。
還有一個領域是石油板塊,它受國際價格波動比較大,所以我們既不能說它是成長型,也不能說它是波動型。而且未來十年,它的增長幅度不會太大,所以我把它定義爲波動型。
鳳凰網財經:實現“碳達峯”的目標,需要我們各個省份的努力,但部分高碳大省確實感受到了不小的經濟轉型壓力。畢竟用9年的時間,想把30多年來所形成的工業產業體系和能源結構扭轉過來,難度很大。它們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哪些方面?如何才能解決?
張仕元:有存量經濟形成的壓力,也有地域或氣候形成的壓力。按照2017年的數據,碳排放前八位的省份排放總量佔到了全國的一半。這八個省份裏,除了廣東和江蘇這兩個經濟大省以外,其他的都是淮河以北的地區,比如山東、河北、內蒙、河南、山西、遼寧等。
數據來源:同花順FinD,西南證券整理
中國的經濟結構北重南輕,像能源、機械、冶金這些行業,大部分集中在北方,所以帶來了大量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淮河以北存在冬季供暖的壓力,這在南方是不存在的。所以碳排放排名第一的山東排放量是海南的近二十倍。
鳳凰網財經:目前中國碳交易市場已經啓動建設,6月底前將上線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交易中心將落地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湖北武漢。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是否有助於緩解高碳大省“碳達峯”的壓力?
張仕元:碳交易的目的是實現排放區域的均衡。2013年至今,中國有八個省市已經參與到了碳交易的市場,總交易額已達4.45億噸二氧化碳,成交金額已突破100億。
目前,中國的碳交易市場還是商品市場,不是金融市場。它從早期的試點,到走向全國,總體發展還算穩健,不過參與者還比較少,規則和技術支撐體系尚需健全。
鳳凰網財經:您在分享的時候經常提到生物經濟學這個詞,碳達峯和碳中和與生物經濟學有什麼關聯?
張仕元:生物經濟學是最近二三十年剛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派,在主流經濟學裏,聲音還比較小。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尤其社會資源矛盾的產生,可能讓生物經濟學越來越符合全球經濟或人類發展的大方向。
目前的主流經濟學是以西方經濟學爲主體。西方經濟學講究的是競爭,生物經濟學除了競爭還講究共生。而共生才更符合這個世界大的發展方向,因爲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各個經濟體之間的關係,不是零和博弈的概念。
另外,弗裏德曼的貨幣學很好地完善了西方經濟學體系,但在生物經濟學體系裏,一直沒有找到類似於西方經濟學裏貨幣定位的代表。當碳達峯和碳中和概念提出以後,碳交易的信息讓我們感到碳在生物經濟學裏,越來越具備貨幣在西方經濟學裏的地位。
以碳爲標準存在幾個概念。第一、低碳經濟和高碳經濟。低碳經濟指碳排放量相對較小的經濟。第二、碳本身在資源界或經濟體系裏不存在好與壞的問題,它可以貫穿一二三產業。比如在第一產業裏,農業牧業是富碳經濟,講究如何提高碳的利用率。但在工業和消費領域,我們需要控制碳的排放,且達到經濟高效的產出。從這個角度看,碳在經濟體裏將作爲可以度量的交易媒介,承擔類似於貨幣的代表關係,在生物經濟學裏承擔不可或缺的作用。
鳳凰網財經:實現“碳中和”和實現“碳達峯”的路徑是一樣的嗎?
張仕元: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碳達峯是在保證能源需求穩定增長的基礎上,儘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是一個“排”的概念。碳中和是在穩定二氧化碳排放的基礎上,消耗掉大氣中多餘的二氧化碳,以儘量達到排放吸收相等,實現動態淨排放爲零的過程。
怎樣做到碳中和?需要幾個方面。第一、從能源的供給方面,要儘量減少排放;第二、從能源的消費領域,要儘量採用新能源;第三、加大節能的力度,包括工業節能、交通節能和家庭節能;第四、在固碳的方面要加大生態建設,包括森林的增量和土壤固碳,以及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技術等。無論是減排、節能,還是固碳,都需要許多技術創新及市場創新。
要做好碳交易市場,既要做好配額的分配,也要做好碳交易規則的制定或技術的提升。既要保持現有地方經濟的活力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需求,也要讓生態比較好的地方能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價值。
記者:魯婧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