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發展史上第四輪城市總規《深圳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今天揭開神祕面紗,正式對外公示。總體規劃力爭今年9月獲國務院批准,正式公佈實施。

小編注意到,深圳從2018年就啓動的面向2035年的新一版總規編制,本次總體規劃是深圳經濟特區40年以來第四版法定的總體規劃,也是國家規劃體制改革後第一部覆蓋全域全要素“多規合一”的總體規劃,是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背景下,面向2035年長遠發展、統籌全市國土空間資源配置的綱領性文件,是指導深圳市域範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以及城市開發建設的所有活動的法定依據。

規劃明確將“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園”作爲2035年的城市願景,制定了2025年、2035年、2050年的發展目標,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以及2035年的城市發展規模。規劃主要內容包括目標定位、區域協同、空間格局、生態結構、民生服務、創新發展、陸海統籌、風貌文化、支撐體系、規劃實施等十個方面。

對標世界一流前瞻謀劃發展藍圖,推動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人民的高品質生活和以及城市的高水平治理,對於以高質量空間承載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戰略任務,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功能品質,讓市民羣衆的幸福生活成色更足質量更高具有重要意義。

從深圳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示的總規,小編梳理出12個看點——

1、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1900萬,建設用地規模1105平方公里

基於資源環境緊約束的現實狀況,綜合考慮城市宜居水平,按照1900萬常住人口規模配置較高品質住房以及基礎教育設施;按照 2300萬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行政管理、醫療等公共服務和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

2、構建“一主三副”深圳都市圈空間格局

構建“一主三副”深圳都市圈空間格局——“一主”是由深莞惠大都市區構成的都市圈主中心,“三副”是由深汕特別合作區、汕尾都市區和河源都市區組成的都市圈副中心,推動形成中心引領、軸帶支撐、圈層聯動的發展格局。

創新都市圈區域合作模式——以臨深地區爲重點,促進分工協作、設施對接和空間一體化發展,打造若干個產城協同一體化發展試驗區。

加強都市圈全面合作——加強科技產業創新合作,推動生態環境共治共保,探索醫療衛生、教育文化、住房保障、社會管理等領域深度合作,加快推進深圳第二機場、沿海高鐵通道等重大區域交通設施規劃建設,加密都市圈城際軌道、公路網,統籌市政和信息網絡建設,調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規劃還提出,高標準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打造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統籌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高水平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規劃建設與管理運營,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引領粵東地區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3、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

生態保護紅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482平方公里,海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95平方公里

永久基本農田: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面積20平方公里

城鎮開發邊界:可以集中進行城市幵發建設、以城市功能爲主的區域邊界,也包括城市內部河 流水系、公園綠地等藍綠空間,面積1190平方公里。

4、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形成“一核多心網絡化”城市開發新格局

深入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發展戰略,以山水林田湖草海爲基底、生態廊道爲屏障、 複合交通骨架網絡爲支撐,延續多中心、組團式的空間結構,形成“一核多心網絡化”的城市開發新格局。

一核:都市核心區

以福田、羅湖、南山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爲基礎,將寶安區的新安、西鄉街道,龍華區的民治、民華街道,龍崗區的坂田、布吉、吉華和南灣街道等區域納入都市核心區範圍,促進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承擔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成爲集中體現深圳高質量發展和國際化功能的中央智力區、中央活力區。

多心:多個城市功能中心和城市功能節點

打造12個城市功能中心,推動形成市域範圍內佈局相對均衡、功能差異化分工協作的多中心空間格局。培育12個城市功能節點,承擔所在片區的商業、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

網絡化:空間網絡聯繫

促進全市各城市功能中心和城市功能節點之間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

5、藍綠空間有機融合,構建“四帶八片多廊” 生態空間總體格局

“四帶”——指羅田-陽臺山-大鵬半島生態保育帶、清林徑-梧桐山生態保育帶、珠江口-深圳灣濱海生態景觀帶、大鵬灣-大亞灣濱海生態景觀帶

“八片”——指光明-觀瀾區域綠地、鳳凰山-陽臺山-長嶺陂區域綠地、塘朗山-梅林山-銀湖山區域綠地、平湖-甘坑-樟坑徑區域綠地、梧桐山-布心山區域綠地、清林徑-坪地-松子坑區域綠地、三洲田-馬巒山-田頭山區域綠地、大鵬半島區域綠地

“多廊”——指24條生態廊道系統,包括11條區域綠地連接綠廊、5條城市組團隔離綠廊、8條藍綠生態景觀通廊

爲實現生態空間更可持續,深圳將統籌推進山體、水體、海洋、森林等各類生態要素修復;實施生 態修復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 廢棄礦山治理修復——廢棄礦山修復率達到100%

海洋生態系統修復——自然岸線保有率40%

  • 城市水生態修復——重要江河湖庫水質達標率100%

  • 森林生態系統修復——開展非林地整治造林70平方公里

  • 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修復——關鍵生態空間內低效建設用地退出率不低於50%

  • “深圳藍”可持續行動——PM2.5年均濃度低於15微克/立方米

  • 6、加大居住空間供給,新增各類住房200萬套以上

    增總量——加大居住空間供給,新增各類住房200萬套以上

    優佈局——合理佈局居住用地,促進職住平衡。在都市核心區內重點增加小戶型和租賃性住房;引導居住空間在都市圈協同佈局。

    調結構——大力推動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賃住房等公共住房比例不低於新增住房總套數的60%。

    提品質——持續提升住房建設品質,優化城中村和舊住宅區的居住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配套。

    7、加快推進光明、坪山、龍崗、深汕等高中園建設

    幼有善育學有優教——提供充足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推動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質量普及高中教育,加快推進光明、坪山、龍崗、深汕等高中園建設。高標準推進高等教育,建成 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推行“以健康爲中心”的服務理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醫療高地和全國重要醫療中心。全面推進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融合發展,實現全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

    文有悅享體有康達——加快建設一批兼具深圳特色和國際化水平的標誌性文體設施,提供豐富多樣的基層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營造活力健康的社區運動氛圍。建成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和全民運動城市。

    更爲友好的社區生活圈——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配置下沉,以社區生活圈爲單元配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培育社區中心,形成更加便捷可達的社區服務網絡。

    更加豐富的開敞空間——建成國際一流的“公園城市”。公園1500個以上,綠道不少於3000千米,居民5分鐘可達開敞空間,碧道不少於1000千米

    8、構築“1+7+N”全域創新空間格局

    依託深圳國家高新區、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及市級新興產業片區等,優化形成定位清晰、鏈條完整、資源集聚的“1+7+N”全域創新空間格局,爲建設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提供堅實保障。

    綜合性創新核心區——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充分釋放原始創新、科技創新、服務創新合力,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開放式創新中心和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策源地。

    創新集中承載區——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發展、深圳國家高新區擴區等爲契機,形成七大創新集中承載區。

    創新集聚區——統籌新興產業佈局,打造多個特色發展的產業創新集聚區,培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9、東西部海域差異化發展,構建 “一帶、三區、多單元”海岸帶空間結構

    東部海域——以生態保護爲前提,強化東部港區航運優勢,提升高端航運服務功能,大力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拓展海洋生物、海洋科研、海洋教育的發展空間。將鹽田打造成爲國際航運樞紐和離岸商貿中心,將大鵬打造成爲世界級濱海生態旅遊度假區。

    西部海域——重點保障港口航運和海洋產業發展空間,依託前海、蛇口、深圳灣、西灣、海洋新城等重點區域,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附加值航運服務業。推進國際郵輪港建設,推動海洋文化與旅遊、創意產業結合,促進海洋文化繁榮,構建酉部活力灣區。

    以海岸帶作爲陸海空間耦合的重要發展軸帶,構建城海交融的“一帶、三區、多單元”海岸帶空間結構。

    一帶——引領城市向海發展、統籌陸海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的海岸帶。海岸線向陸一側劃定35-100米核心管控區和協調管理區,強化海岸帶管控

    三區——三個差異化的海岸帶空間,包括西部創新活力灣區、中部都市魅力休閒區、東部山海生態度假區

    多單元——劃定15個海岸帶空間單元,綜合統籌海岸帶地區生態保護、防災減災、功能佈局、設施配建、交通組織、風貌塑造等規劃建設要求

    10、共建互聯互通的灣區交通網絡

    2035年的深圳,交通網絡互聯互通,市政設施韌性安全,民生活將更便利、更舒心。

    建設鏈接全球的國際航空樞紐——將寶安國際機場建設成爲國際一流的空鐵綜合樞紐,旅客吞吐量達到8000萬人次以上;

    構建輻射全國的國家鐵路樞紐——提升對外鐵路通道能力,構建以深圳站、深圳北站、西麗站、坪山站、深圳機場站爲主樞紐的鐵路客運樞紐體系;

    打造亞太門戶的國際航運樞紐——推動港口功能整合並與灣區各城市合作發展,強化高端航運服務功能,優化港口集疏運體系;

    共建互聯互通的灣區交通網絡——完善“三路四鐵”的跨珠江口通道體系,積極推動深圳都市圈城際線網的規劃建設,打造“軌道上的一小時都市圈”;

    建設軌道都市——建立以軌道交通爲主體、客運樞紐爲核心、其他公交方式爲補充的城市公交體系。建成1000公里以上的地鐵網絡,實現都市核心區與外圍城市功能中心45分鐘可達。

    完善道路網絡——提升高快速路網絡開放度,加快全市性幹線道路網絡建設,積極構建宜行可達的慢行交通體系。

    11、構建“一脊一帶十八廊”魅力生態骨架

    將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海灣、山體、河流、大型綠地、生態 綠廊等進行系統連接和生態覆育,讓綠色深入城區,使城市空間與自然野趣親密相伴。

    加強對山海景觀秩序的引導,充分發掘城市眺望景觀點,讓市民走得進山、親得近水、賞得了城。

    • 一脊:橫貫深圳中部、連綿百公里的綠色山脊

    • 一帶:串聯大亞灣、大鵬灣、深圳灣、前海灣和珠江口的濱海藍帶

    • 十八廊:連通山脊與海岸帶的生態景觀廊道

    12、構建深圳特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構建“不可移動文物一歷史風貌區一歷史建築”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打造體現多元文化主題的“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代精神。

    聚焦改革開放歷程,深度挖掘40年輝煌歷史記憶留存地。

    不可移動文物——全市不可移動文物共1106處。其中深圳市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1處, 包括大鵬所城、曾氏大宗祠等。

    歷史風貌區——全市已公佈歷史風貌區共26處,包括合水口村、公明老墟等。

    歷史建築——全市已公佈歷史建築名錄共73處, 包括牛巷坊炮樓、 筆架山侵華日軍碉堡、上海賓館等。

    古驛道——建設體現多元文化主題的“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342公里

    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84項, 非遺保護單位以及代表性傳承人168人。

    小編了解到,本次規劃是國家“多規合一”規劃體制改革後深圳編制完成的第一部總體規劃,也是爲破解深圳面臨的小地盤空間、高強度開發、超大型城市治理難題所做的全新探索。

    本次總體規劃無論與過去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比,還是與國內外其他特大城市的規劃相比,都有十分不同的特點。小編梳理了本次規劃5大亮點:

    ——更加突出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理念。早在2005年,深圳就在全國率先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成爲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先行者,併爲國家全面推行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國土空間保護政策提供了示範經驗。

    本次規劃深入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繼續堅守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質量與功能的提升,全面加強海洋、水系、森林、耕地、溼地等全域全自然要素的統籌保護利用,創新高度城市化地區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模式,在綠色低碳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和能源結構優化方面進行探索,爲率先實現碳達峯奠定堅實基礎,努力構建陸海一體、藍綠交融、和諧美麗、安全高效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更加強調空間資源利用的提質增效。深圳是全國最先遭遇空間資源緊約束的超大城市,也是空間發展模式最先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的城市。

    本次規劃堅持“優化存量、激活流量、用好增量”的規劃思路,將“調結構”和“提品質”作爲本次規劃的核心目標,精準投放增量空間要素,將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標向居住、教育等民生設施用地與全市重點發展片區傾斜,大力推動以城市更新、土地整備爲主的存量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強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實現資源利用從二維平面空間向三維立體空間的更高效方式轉變。鼓勵城市空間複合利用,倡導圍繞軌道站點的TOD開發模式,提高用地混合使用和建築複合利用水平,激發城市空間活力。

    ——更加註重全球視野下的區域協同發展。深圳要承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歷史使命。

    本次規劃樹立全球視野,承擔國家責任,在更大的區域範圍內謀劃自身的發展。充分研究和借鑑世界一流灣區和全球標杆城市的發展路徑,找準深圳城市發展定位,認清城市發展差距,明確城市努力方向。客觀評估大灣區不同城市的特點,從區域協同發展的不同層次、不同維度制定空間策略,特別強調做實深圳都市圈。同時,高標準規劃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探索區域深度合作新模式。

    ——更加聚焦以人民爲中心的“有溫度”的城市建設。深圳經歷了40的高速發展,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設施方面的短板依舊存在,與國內外先進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是規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本次規劃更加聚焦先行示範區提出的“民生七有”發展目標,推進建設全民友好、溫暖舒適、底蘊豐厚的家園城市,在空間資源配置上加大住房、教育、醫療、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包括提供更高品質的居住空間、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和便捷可達的社區服務網絡、提供更爲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更加多彩的人文體驗,並提出了2035年要實現的一系列明確的目標和指標,努力增強人民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彰顯人民城市的魅力。

    ——更加註重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水平。深圳城市空間小,開發強度高,人口總量大,流動性強,探索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是規劃的重要目標。

    本次規劃順應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趨勢,更加註重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督、調整完善的全生命週期管理,開展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和災害風險評估,綜合運用5G、大數據輔助決策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方法,建立“數字孿生城市”,探索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和自適應的智慧規劃方法,努力探索城市智慧化運作的治理模式。

    《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公示時間爲2021年6月11日-2021年7月10日,共30天,社會各界可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和微信公衆號上查閱,並可通過發送電子郵件、郵寄信件反饋意見建議。

    從6月25日開始,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在城市規劃展覽館、十個區進行現場展覽,開展線下公示活動。此外,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於7月10日在城市規劃展覽館舉辦一場公衆論壇,邀請城市規劃相關行業人員和社會公衆進行現場互動交流。

    內容來源:深政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