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我以前也是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會在意別人的情緒而隱藏自己的心情,也不懂拒絕,會一直消耗自己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我以前會理想化的安慰自己,付出總是會有該得的回報的,但我卻忽略了“無條件付出”、不展露自己的棱角鋒芒,其實也是自己畏縮心理在作祟:

我們逃避與人正面相遇的針鋒相對;

我們害怕被人拒絕被人偏見的負面結果;

我們以爲與人“保守”相處,才能得到更好的安全人際關係;

但我們有了這些體面的考量,盡力去表現一個穩妥的自我形象,掩蓋了自己的真實訴求,最後付出與回饋不對等的時候,也會陷入失望後悔的自責中。

關於人際交往這件事,以外界爲中心,我們就會在一個又一個散亂的營地裏放錯腳步。

就像“散沙難以成型”一樣,我們迎合了這邊,卻忽略了那邊,到頭來勞神勞力不說,卻依然很難找到同盟找到屬於自己的那處陣所。

表面的合羣相處,討好了他人卻委屈了內心,而最後你會慢慢知道:

只有專注自我,以自己爲重點去發展,纔會慢慢凝聚成一個與自己相契合的集合。

不懂拒絕、害怕受傷的敏感姑娘:

儘管人羣裏我們擰巴、我們討好,我們自卑又後知後覺,但是在還未找到真我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擁抱那個"被自己隱藏起來的內在小孩"。

這篇文章寫給討好人格的你,希望我們都能慢慢接納自我,療愈那個時常矛盾自責的自己。

01.討好型人格的普遍行爲表現

行爲1:察言觀色,迎合他人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裏的女主角小凪就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人。

人羣裏她是一個察言觀色的觀察家,小心翼翼維持着與同事的關係,怕被孤立怕他人生氣,寧願委屈自己也從不跟人說一個"不"字。

而她一昧的付出卻依然被同事們嘲笑和孤立時,她也依然沒有選擇和她們正面相對,反而背後又使自己陷入一個自責自卑的消極情景中。

這樣人前忍耐恭敬,人後自卑的失落循環,讓人一再消耗着自己,就讓我們的精神和心智都持續處於虧空狀態。

行爲2:害怕拒絕,不願針鋒相對

討好型人格的人,大概起初都想懷着柔軟的心胸和保守的態度與人相處,

但人際關係本就不是非黑即白,不是真心就能遇真心那麼簡單。

如果你的溫柔善意沒了界線約束,如果自己始終不懂得表達自己的心意,不懂得在自己不樂意時說拒絕,就會讓別人一再突破那層界線,讓自己在節節後退中,遺失了陣地,讓自己心無可依。

行爲3:高敏感、低自尊

"高敏感":讓我們總是處處留意細節,被細節打敗。

我們在細節裏窺探他人的態度和情緒,我們又在他人的細小回饋裏,去審視引導自我的行爲。

"低自尊":讓我們一昧委曲求全。

其實自己未必不知道自己的虛僞討好,但總覺得順應了表面的合羣,總好過自己一個人的要強獨立。

02.討好型人格的影響?

影響1:僞裝成“慣性”,最後根深蒂固難以擺脫

其實人羣裏適當的討好行爲不是什麼過錯,偶爾的討好,反而能讓我們的關係更自在穩妥。

但是很多的“討好”是不理性不自愛的,就會在自己持續僞裝合羣討好的行爲裏,漸漸成爲自己的自然行爲慣性,這時候有意識去改變一些人際關係時,才發現自己想擺脫卻沒突破的勇氣了。

就像前不久有讀者向我訴說的她與同學的相處煩惱:

以前她總是那個照顧對方的人,會在意對方的情緒,對方生氣時也是自己主動去討好去挽留,她們一直處於這樣的相處模式裏,

最後她覺得自己這樣一昧付出太喫力了,想試着儘量獨處,想改變下自己與她的相處方式時,卻發現對方因爲她突然的態度轉變,誤解了她的心意,最後也和她漸漸疏離了。

儘管她後來有解釋她並沒有惡意時,對方卻依然覺得她出局了,兩個人就這樣把一段關係給僵化。

與人相處總是這樣的。

我們如果持續僞裝一種和諧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沒有袒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刻意去討好營造某種和諧關係,到後來相處模式成爲了慣性,也難怪大家都難以從中去接受一個人突然的變化。

影響2:惡性循環,消耗自我

人前好脾氣,人後自責自哀,我們不僅在刻意討好合羣裏消耗了心神,也在自我消極的審視裏否定了自己,讓自己處於灰色地帶中。

影響3:忽略了自我的精進機會

討好別人,委屈求全,很多時候我們能夠幫助別人解決一時的燃眉之急,卻在這個過程中忽略了自己,錯失了很多前進的機遇。

比如總是不敢拒絕別人,放下了自己手頭的正事,而去幫助別人。

討好是表面,我卻覺得我們在其中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最不好的影響在於我們在討好的慣性中迂迴前進,缺少了很多果斷"爲己"的勇氣。

我們能夠對別人說"好的","沒關係",我們卻很少對自己說,"那可不行,我纔是最重要的"。

影響4:討好而來的合羣錯覺,建立錯誤的關係模式

你是否會爲了追求在羣體中的安全感而刻意僞裝自己?

你是否會挽留一段單方向付出的關係而持續消耗自己?

你是否會怕被孤立被偏見而討好壓制情緒?

其實,不管討好與否,很多相處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模式是:相互付出相互理解和包容。

而人羣裏那些懂得先去精進自我,用自我的閃光點去發光發亮的人,能夠吸引更多的契合者,也能夠在自己內心自動去建立安全感。

03.爲什麼我們總是在討好?

原因1:討好型人格:“依戀循環”不完整

《可塑的我》一書中提及了一個心理模型——"依戀循環"。

依戀循環模型包括四個步驟:需求—表達—滿足/不滿足—心理結果。

瞭解依戀循環可以幫助我們梳理自己的經歷,重塑自我,規避一些成長中的誤區風險。

在第三步中,如果我們的需求被滿足了,就會感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會被看見、聽見、被重視,那麼在這一循環基礎上日積月累,就可以建立起基礎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我們也會建立健康的自尊、自信和價值觀。

而如果我們的需求在表達出來後沒有被滿足,人往往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生氣、憤怒,另一種是抑鬱,壓制自己的真實內心。

所以,那些過往經歷裏受過打擊,不被偏愛和重視的女孩,她們從小的“依戀循環”都是不完整的,從小缺少了被關愛和被理解,長大後她們就產生了心理誤區:

總覺得自己是被動一方,需要去討好去迎合,才能避免被孤立,才能避免“依戀循環”中斷而慚愧。

比如《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裏的松子,比如《風平浪靜的閒暇》裏的小凪。

又比如《人間失格》裏的葉藏,還有戴着面具僞裝合羣的你我。

原因2:討好型人格:不健康的依戀關係

而討好型人格的人爲什麼會在人際關係裏有這樣的表現?

除了“依戀循環”的解釋,《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也提及了兩個心理學概念:"黏滯型依戀關係"和"害怕型依戀關係"。

指的是那些心裏受傷、缺愛、缺少陪伴的人兒,內心底都渴望着被關注被擁抱,從而在行爲裏與人達成的某種依戀關係。

黏滯型依戀關係的人,害怕被孤立和分離,會希望時刻與人鏈接,希望有人在身邊。

而"害怕型依戀關係"的人,同樣渴望有人陪伴,但因爲害怕關係的破裂而顯得小心翼翼或用力過猛,現實裏反而因爲自己的過度擔憂而將一段關係破壞掉。

比如:太討好他人,太在意對方的回饋,一旦對方偏離了自己的期望值後,就會患得患失,疑惑是否對方不在意自己了,或者自己是否做錯了,從而在一段關係裏不自覺地和人產生了很多交往壓力。

原因3:討好型人格:總是用消極的態度看過去的經歷

不管怎樣,

討好型人格的人,自卑敏感又善於自我否定,我們能夠從過往的經驗裏找到一些歸宿原因,但我更覺得,我們應該從我們的行爲裏去看到我們的真實訴求。

就像《被討厭的勇氣》中否定"原因論",而推崇"目的論"一樣:

我們討好,我們自卑,我們僞裝自我,不僅僅是過往陰影的影響,也在於我們用消極的態度面對過往,也用消極的態度去引導自我。

我們爲了逃避現實,爲了拒絕與人的正面相遇,爲了取悅他人,我們爲了這些潛意識的目的,所以一再逃避內心,僞裝了自己。

04.

如何應對"討好型人格"?

1.發現自我:正視自己的內心訴求

其實這個方面挺通俗易懂的,療愈自我的前提是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而很多時候我們因爲尷尬和難爲情,將其避而不談,寧願自我安慰自己的付出是心甘情願也不可惜。

可是我們表面的討好行爲下都藏着自己的心事訴求:我們希望被重視,希望被回饋,希望自己的一顆敏感柔軟心值得被理解和包容。

所以,正視自我的核心訴求很有必要,每一次的直擊內心,也許可以讓我們更近一次去接納自我。

2.如何正視自我,找到我們內心底的核心衝突?

《可塑的我》中介紹了一個心理模型——CCRT模型。

CCRT是“核心、關係、衝突、主題”的簡稱。用CCRT這一模型探索內在模型,有助於把人生劇本的基調看得更清楚。

CCRT模型的意義在於,可以防止人們總是掉入相同的人際關係衝突主題中而不自知,讓我們瞭解自己的內心訴求,並有意識去重視起來。

比如,灰姑娘與後媽和姐姐們是一對人物關係衝突,她爲了生存就要收斂鋒芒任勞任怨,而她想要擺脫這種遭遇,南瓜馬車和水晶鞋就是她的命運契機,王子就是隱藏在她內心的期望訴求。

即:

關係衝突:灰姑娘、後媽和姐姐們

內心衝突:她爲了生存就要討好後媽和姐姐,收斂鋒芒任勞任怨,而她想要擺脫這種遭遇,就要期望王子的降臨。

內心核心訴求:希望被拯救、希望命運出現奇蹟。

核心訴求滿足與否的兩種結局:

如果灰姑娘一直不敢直面內心的核心訴求,就會在任勞任怨的持續消耗中碌碌一生,而只有她勇敢去穿起水晶鞋,去接受王子的拯救,纔會獲得新的開始。

這衍生在"討好型人格"的人身上,同樣適用。

我們只有意識到自己討好的初衷是:想要被關愛被珍惜。

把這個核心訴求作爲關鍵突破點,而不是首先把關注點放在環境和他人的身上,

那麼我們圍繞自己的訴求,就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實現它,讓自己避免了陷入"討好-自責"的惡性循環。

3.與人相處,儘量在一開始就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第一印象很重要,很多人以第一次印象來看人,而如果自己在一開始就隱藏自己,後來每一次的討好不得,反而讓自己後悔尷尬自責。

我們爲此的難過和自卑無助,其實你仔細想想,都是因爲我們沒有讓環境滿意而自責,最後又覺得沒有遵從真心而遺憾。

也許,下次與人相處,我們可以一開始就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儘可能在一開始就努力表達自我,不要覺得難爲情而保守相處。如果你已經受過“討好”的苦,下次就要有意識去主動起來。

4.拒絕別人時,委婉把"好"變成"不"

面對別人的不合理不適時的要求時,沒時間沒精力就直接表明自己的處境就好,然後再表達一些些歉意。

拒絕公式:不好意思+我正在忙xxx+時間阻礙+道歉

比如"不好意思,我現在正在忙一個項目,今晚必須得趕出來,很抱歉不能夠幫助到你"。

其實挺簡單的一個推辭,相信大多人聽到後是能理解你的。

5.一開始就建立底線。

當然,我們要一開始就建立自己的底線,能幫就幫,做不到就不逞強,事不過三,想拒絕就表達出來,在以後的相處裏,別人知道你的底線,也不會一再把你當成老好人。

6.正視偏見:別太把別人的評論放心上

在特定的環境和有限的認知格局裏,我們很容易陷入自我遐想的牢籠。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悟:小時候的某個遭遇,比如父母老師的批評,當時覺得天都要塌了,但現在回想過來也就那麼回事。

在我青春期時,總把目光放在別人的身上,別人的一個小眼神都能夠讓我鬱悶好幾天,現在回想起來真心覺得太幼稚太不值得了。

總是用別人的眼光來引導自己的行爲,就會迷失自己的方向,錯失很多機會。

就像我讀書的時候怕被偏見,怕別人的議論,在很多公開的競賽活動中,我都選擇了逃避。

因爲害怕他人的眼光而錯失機會,這樣一次次的躲避中,也給自己的未來造成了很多隱形影響。

想想還是覺得挺不值得的,其實別人的議論眼光也沒有那麼重要,再回過頭來看,還是會覺得自己太在意別人,反而把遺憾都遺留給了自己,從頭到尾遺憾自責的都是自己。

7.找到一個興趣或目標,精進自己

不想討好,不想在自己不喜歡的場合去僞裝時,我會選擇讓自己忙起來。

十幾歲的時候,我們把孤獨、把不合羣看得如此嚴重,但到了20多歲的社會工作裏,你會知道個人前途命運卻比人際關係艱難好幾倍。

誠然工作生活裏少不了人際關係的輔助,但是人際關係的煩惱會影響我們的心智,讓我們的工作卻步,而沉迷於工作學習的忙碌,卻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這一點也許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但對於我這種喜歡安靜的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圖書館、學習、閱讀、寫作,真心給了我太多的治癒空間。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不妨找到一個發泄口,比如從閱讀寫作開始,在閱讀中審視自我,在寫作中傾訴心中淤積的感受,

讓自己這樣忙碌思考着,很多煩惱的問題就轉化成了一篇篇可視化的文字,這樣看來,那些糾纏在自己心頭的憂愁煩惱,也並不覺得太庸人自擾了。

8.療愈自我:解開束縛,走出去

撇去討好型人格來說,其實人際關係裏,不管你選擇討好與否,本身現實裏都是存有矛盾的。

在我們選擇討好前,本身就已經留有矛盾的苗頭,正確的做法是放寬心態,不以此影響自己前進的腳步。

討好式的求全,並不能讓人真正信服,反而讓人抓住了自己的軟肋,以此成爲人際關係中的靶向攻擊點。

我們需要回歸內心,坦然面對外界的紛擾,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卻需要我們最頻繁的練習。

不要對此用一句心靈雞湯來鄙夷,也不要因此覺得“道理都懂,改變很難”而繼續讓自己重蹈覆轍在人際關係裏。

你封閉了自己的內心,自己都不願意跨出那一步,煩惱就會積蓄在心頭,就會麻木,這時候還期待着被人拯救被人理解和包容,哪有那麼多被眷顧的好運氣。

不妨看看書;

不妨下次在不想討好合羣時,去圖書館一個人安靜坐一個下午;

不妨被身邊人誤會隔閡時,換個角度找原因,不去強求每一個人的認可;

不妨練習練習被他人討厭的勇氣......

當我們有意識做起這些來時,這也許,比起把自己框起來自我責怪來說,已然是一種"走出去"的進步。

以上,共勉。

我是北尋姑娘,薦書官、撰稿人,我們一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