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寶雞6月12日電 題:窯洞中的抗戰工業奇蹟:申新紗廠內遷的家國情懷

作者 李晗雪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無數工廠在炮火中或毀於一旦,或無法繼續生產。然而在寶雞,卻誕生了一處使用面積達4800多平方米、總長度達3.5華里的24孔窯洞車間,在日軍空襲下繼續產出一卷又一卷棉紗供應前線。這,就是民族企業榮氏申新紗廠內遷陝西寶雞後的新廠。

6月10日在陝西寶雞拍攝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窯洞車間內的泉水井。田雨昊攝

如今,往昔的申新窯洞工廠已被改造爲“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近日,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王敏在由中央統戰部組織的“百年路·同心築”主題採訪中,與媒體一同回顧了這段民族企業內遷的驚心歷史。

6月10日遊客在陝西寶雞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窯洞車間內參觀。田雨昊 攝

申新窯洞工廠的歷史,要追溯到創辦於1921年的申新紡織公司漢口第四紡織廠。該廠是中國著名的民族企業家榮德生、榮宗敬榮氏兄弟家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經理李國偉是榮德生的長婿。1938年前後,在日軍襲擊下,上海、武漢等地許多民族工業不得不開始向內地遷徙、以圖自救,史稱“遷廠運動”。申新第四紡織廠的遷徙,也在這一洪流之中。

6月10日在陝西寶雞拍攝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窯洞車間的平面圖。田雨昊 攝

當時,申新紗廠向何處去,其實有不同的選項。紗廠還處在暫時的戰時繁榮中,而內遷路途遙遠,戰亂之中難免蒙受損失。因此,一種意見是將工廠“出租”給外國商人,以求庇護。但李國偉堅決執行了遷廠決定。

6月10日遊客在陝西寶雞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窯洞車間內參觀。田雨昊 攝

據說,拆卸機器準備運輸的過程,就是在敵機空襲下進行的。工人見敵機來,躲一躲,然後繼續拆,拆完馬上扛走。一些工人就在拆卸之中被炸死。內遷水路上,運貨船隻也曾遭日本飛機轟炸,有幸最終有2萬紗錠、400臺織布機和一套發電機組成功遷到寶雞。而損失的數量,與此相當。

6月10日在陝西寶雞拍攝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窯洞車間展出的捻線機。田雨昊 攝

彼時的寶雞,幾乎沒有近代工業,機件物資、建築材料、動力資源等都很匱乏。在寶雞重新建廠,困難不亞於榮氏兄弟最初的白手創業。

結合當地地理條件,紗廠決定將車間建在地下窯洞中,以躲避轟炸。在李國偉的主持下,來自南方的申新工人開始挖掘窯洞。一有轟炸,工人和廠領導共同抵禦;敵機一走,全廠上下一齊撲火、搶救物資。

6月10日在陝西寶雞拍攝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外景。田雨昊 攝

“環視西北半壁,紗廠寥寥無幾,無論前方將士,無論後方民衆,均有賴吾等接濟。所以我們應快速完成建廠任務,努力增加生產。”據王敏說,李國偉曾這樣動員紗廠工人:“在這緊急時刻,多增加一分生產就是多增加一分國力。”

經歷數次轟炸,這座迷宮般的地下工廠悄然完工。1939年,申新紗廠的紗錠重新開動起來。源源不斷的棉紗、布匹生產出來,又被做成軍裝、軍毯向前線輸送。

6月10日在陝西寶雞拍攝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窯洞車間展出的機器設備。田雨昊 攝

今日若來此地參觀,仍可從一排排縱橫相連、狹長清涼的窯洞中,想見當年機器排布、工人緊張做工的場面。站在窯洞的通風口下,彷彿能感受當年工人從地底探望天空的希望。

6月10日在陝西寶雞拍攝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窯洞車間展出的藝術裝置。田雨昊 攝

在以申新紗廠爲代表的內遷企業帶動下,1941年,寶雞從一個沒有近代工業的農業小縣城發展成一個擁有200多家企業的工業城市,形成了以榮氏申新公司爲代表的“秦寶十里鋪工業區”。茅盾當時見此繁榮景象,寫下《“戰時景氣”的寵兒——寶雞》。

6月10日在陝西寶雞拍攝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一角。田雨昊 攝

王敏談道,在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建設過程中,李國偉的孫子曾來此參觀。他談起自己的奶奶、李國偉的妻子榮慕蘊說,奶奶是榮家的大小姐,榮家在租界有住宅。但戰亂之中,榮慕蘊卻選擇來到寶雞這樣一個農業縣城,在這裏待了6年,堅持抗戰救國。

6月10日在陝西寶雞拍攝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一角。田雨昊 攝

“正所謂企業營銷無國界,企業家有祖國。我想,這片窯洞工廠,就是最能體現他們家國情懷、實業救國的地方之一。”王敏說。(完)【編輯:周馳】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