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5月底6月初,当荔湾芳村地区开始启动封控管理,部分地区实行封闭管理,“生活用品”“就医需求”“购药渠道”“食物补给”成了疫情之外,每一个街坊最为关切的话题。而在封闭管理区域,物资保障和需求对接的机制正不断完善。

也有地方会在完善的过程中“卡壳”,需要一同发力——一位社区工作者向记者透露,“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怎么办、有邻居存在临时性物资紧缺怎么办、长者饭堂暂停后,孤寡老人就餐如何保障、需要咨询政策或心理支持不知道找谁怎么办……一旦卡壳,各种各样的小问题都可能发生。”

大家都在不断寻找更好的方法。

志愿者打包好生活物资准备出发派送给困难家庭。

雪欣是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工作人员,封闭区域荔湾区某个花园中的一个普通住户。她所在的小区人口过万,同样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需求。近10天前,这个小区成立了志愿者团队,街坊们报名,为困境群体派餐、支援核酸检测、分拣业主采购物资并配送到家。物资保障、防疫工作当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需求,因此得到有效回应。

即便长期从事公益行业,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和赋能,但身临其中,雪欣依旧被广州街坊的志愿精神深深震撼。“我也是志愿者中的一员。”她说,这是有很大成长空间的公益力量,它让这个社区运转更顺畅,同时也为一些社区痛点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而社区互助的开始,往往只源于一篇帖子。

社区羽毛球群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招募贴

过去十多天,雪欣见证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

“之前我和社工站的联系其实一直不多。”时间回到十多天前,封闭管理已经开始。有朋友找雪欣咨询当地社工事宜,“因为这位朋友,我也和社工的交流多了起来。”她回忆道,自己一直从事心智障碍社区及家庭服务,即便是居家办公,工作也没落下——了解特需家庭的困难,对接爱心捐赠,收集居家防疫资讯提供给有需要的家庭……

但在社区,一个公益人可以做些什么?于是,她主动向社工站提出可以在业主群协助招募志愿者,在楼栋业主群和小区羽毛球群发布消息,请大家到各自的楼栋群发布。那时,社工站需要招募志愿者为独居长者派餐和上门排查生活困难,了解信息后,陆续有许多小区居民加入志愿者群,并马上开始了派餐和上门工作。

“独居长者的配餐显得尤为急切,容易成为盲点。” 雪欣说,志愿者的工作是上门派餐、拍照反馈,有代步工具的志愿者主动帮忙到距离小区两三个公交站的养老院取餐,派送过程了解独居长者的需求,比如是否没有粮食,是否需要药物等,并及时反馈。

志愿者协助核酸检测现场工作,为居民解答。

除了服务长者,志愿者们的作用也在不断衍生,比如帮助解决其他接到的临时紧急个案。其中,有一初中女孩因家人长期出差而独自在家,面临断粮。社工站收到求助后马上组织人手。志愿者再次站了出来,到达女孩家中了解情况,同时教会女孩怎么购买物资,并告诉她如果再出现断粮情况可以向自己求助,自己可以帮忙煮饭送去。

“每一个人都在和病毒赛跑,要跑赢它,没日没夜地参与或协助防疫工作,而一个小区过万人,在大家不断完善工作的同时,盲点必然存在。”一位志愿者说,社区互助的一个重要意义体现在——让细小而必要的需求被看见,并得以传达,“很多时候,举手之劳能解决大问题”。

街坊是社区的主角,也是解决社区问题的“主角”

当需求被传达,问题能否解决同样重要。

社区志愿者也并非“无所不能”,因为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的志愿者团队,还来不及进行统一培训。对于有一定服务经验的雪欣来说:“有能力的领导型志愿者如果能为普通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教给更为规范的办事原则与流程,教会注意更多事项,这支队伍的能量会更大。”

一旦街坊成为社区的“主角”,许多环节“卡壳”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其中,核酸检测早已成为封闭管理区域的日常。6月5日,居委工作量突然增加,急需人手支援核酸检测工作人员和三人小组,分拣业主采购的物资和配送到家,还需要一批楼长、层长。这时,更多的居民也加入志愿者团队中。雪欣也在其中,参与了支援核酸检测的工作。

她负责提醒排队的居民扫“粤核酸”小程序登记,帮助年纪较长的、对手机操作不熟悉的长者填写信息,或者指引他们填写信息,一直从下午3时工作到晚上11时。雪欣回忆道,因为现场人太多,核酸检测的相关小程序很难打开,自己灵机一动,给手机开了热点,“当时受到大家的一致欢迎。”

后来,现场临时调整为通宵检查,晚上11时完成志愿者工作后,雪欣开始帮家人排队,看到还是有许多街坊志愿者热心接班后半场,并一直工作到凌晨。与此同时,街坊们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在一些工作交流中,甚至有志愿者画了一张管理结构图给工作人员,建议分组管理、分层管理。

“每个人都在学习和成长,同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在雪欣看来,“每个人都自发地支持自己的社区,这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这种志愿者氛围,无论谁身处其中,都会被感化,愿意同行。”

志愿者协助生活物资配送车卸货、转运,下一步进行分装、为居民安排上门配送。

当社区互助形成,能为我们自己解决更多问题

社区互助,不知不觉为雪欣所在小区过万街坊的需求对接提供了进一步的连接。

在她看来,这是这一次抗疫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是让小区,而是让自己乃至旁边邻里的生活不至于卡壳。她说。封闭管理中,每一件事情其实都在完善和调整,有1.0版本,2.0版本,3.0版本,在更新迭代的过程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需求,正是需要靠互助的力量去挖掘和解决。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了解到,不少社区都有在社工站和居委指挥下成立志愿者队伍,街坊报名,投入到各类志愿服务岗位中,“提供社区支援”。“这是一种十分好的开端,恰恰体现了广州‘志愿之城’的魅力。”一位志愿者表示,“但在这个阶段,居民更多是配合工作,而还未衍生出居民所具有的更大能量。”

“他人是支援,而我们自己则叫作‘守护’,这是不一样的概念。当居民从志愿者进而关心到周边居民或抗疫工作的难点,意识到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并且有渠道守护身边的人和社区,是此刻此地的主人公时,就会衍生出更多的作用”。有社区工作者表示,“他人在支援时,有很多需求的盲点,自己在守护时,每一个需求都能有效传达。”

有公益从业者认为,或许这一种社区互助可以从一种自发,具有偶然性的行为,转化成一种公益行动,倡导更多社区的居民一同关注身边的朋友,“至于具体做法,很简单,例如:组志愿者群,一起挖掘困难个体搜集个案;积极与社工、街道联系对接需求和难点,可以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甚至帮帮邻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网购生活物资;有陷入临时性物资紧缺困难的人,在社区群内群策群力——这其实就回到了社区的概念:每个人都互相认识,彼此关心。”

实际上,即便疫情结束,这种社区互助依旧是社会工作的一个趋势。此前,广州一直着力推动社区慈善,希望营造“人人慈善为人人”的城市氛围。“我们希望有更多社区能形成这种意识,大家一起抗疫,社区痛点问题的解决之道,很多时候就在社区自身。”一位社工亦告诉记者,“像我们社工站,或者说很多社工站,其实都承担了培育社区志愿者,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使命,希望他们能成为解决社区问题的主体,而这些归根到底,都是激活社区互助的精神。”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林琳、贾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玮琳

来源:广州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