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5月底6月初,當荔灣芳村地區開始啓動封控管理,部分地區實行封閉管理,“生活用品”“就醫需求”“購藥渠道”“食物補給”成了疫情之外,每一個街坊最爲關切的話題。而在封閉管理區域,物資保障和需求對接的機制正不斷完善。

也有地方會在完善的過程中“卡殼”,需要一同發力——一位社區工作者向記者透露,“老人不會使用手機怎麼辦、有鄰居存在臨時性物資緊缺怎麼辦、長者飯堂暫停後,孤寡老人就餐如何保障、需要諮詢政策或心理支持不知道找誰怎麼辦……一旦卡殼,各種各樣的小問題都可能發生。”

大家都在不斷尋找更好的方法。

志願者打包好生活物資準備出發派送給困難家庭。

雪欣是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工作人員,封閉區域荔灣區某個花園中的一個普通住戶。她所在的小區人口過萬,同樣面對着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和需求。近10天前,這個小區成立了志願者團隊,街坊們報名,爲困境羣體派餐、支援核酸檢測、分揀業主採購物資並配送到家。物資保障、防疫工作當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需求,因此得到有效回應。

即便長期從事公益行業,尤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鏈接和賦能,但身臨其中,雪欣依舊被廣州街坊的志願精神深深震撼。“我也是志願者中的一員。”她說,這是有很大成長空間的公益力量,它讓這個社區運轉更順暢,同時也爲一些社區痛點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

而社區互助的開始,往往只源於一篇帖子。

社區羽毛球羣裏,突然出現了一個特別的招募貼

過去十多天,雪欣見證了許多意料之外的事。

“之前我和社工站的聯繫其實一直不多。”時間回到十多天前,封閉管理已經開始。有朋友找雪欣諮詢當地社工事宜,“因爲這位朋友,我也和社工的交流多了起來。”她回憶道,自己一直從事心智障礙社區及家庭服務,即便是居家辦公,工作也沒落下——瞭解特需家庭的困難,對接愛心捐贈,收集居家防疫資訊提供給有需要的家庭……

但在社區,一個公益人可以做些什麼?於是,她主動向社工站提出可以在業主羣協助招募志願者,在樓棟業主羣和小區羽毛球羣發佈消息,請大家到各自的樓棟羣發佈。那時,社工站需要招募志願者爲獨居長者派餐和上門排查生活困難,瞭解信息後,陸續有許多小區居民加入志願者羣,並馬上開始了派餐和上門工作。

“獨居長者的配餐顯得尤爲急切,容易成爲盲點。” 雪欣說,志願者的工作是上門派餐、拍照反饋,有代步工具的志願者主動幫忙到距離小區兩三個公交站的養老院取餐,派送過程瞭解獨居長者的需求,比如是否沒有糧食,是否需要藥物等,並及時反饋。

志願者協助核酸檢測現場工作,爲居民解答。

除了服務長者,志願者們的作用也在不斷衍生,比如幫助解決其他接到的臨時緊急個案。其中,有一初中女孩因家人長期出差而獨自在家,面臨斷糧。社工站收到求助後馬上組織人手。志願者再次站了出來,到達女孩家中瞭解情況,同時教會女孩怎麼購買物資,並告訴她如果再出現斷糧情況可以向自己求助,自己可以幫忙煮飯送去。

“每一個人都在和病毒賽跑,要跑贏它,沒日沒夜地參與或協助防疫工作,而一個小區過萬人,在大家不斷完善工作的同時,盲點必然存在。”一位志願者說,社區互助的一個重要意義體現在——讓細小而必要的需求被看見,並得以傳達,“很多時候,舉手之勞能解決大問題”。

街坊是社區的主角,也是解決社區問題的“主角”

當需求被傳達,問題能否解決同樣重要。

社區志願者也並非“無所不能”,因爲是招之即來、來之即戰的志願者團隊,還來不及進行統一培訓。對於有一定服務經驗的雪欣來說:“有能力的領導型志願者如果能爲普通志願者進行一定的培訓,教給更爲規範的辦事原則與流程,教會注意更多事項,這支隊伍的能量會更大。”

一旦街坊成爲社區的“主角”,許多環節“卡殼”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其中,核酸檢測早已成爲封閉管理區域的日常。6月5日,居委工作量突然增加,急需人手支援核酸檢測工作人員和三人小組,分揀業主採購的物資和配送到家,還需要一批樓長、層長。這時,更多的居民也加入志願者團隊中。雪欣也在其中,參與了支援核酸檢測的工作。

她負責提醒排隊的居民掃“粵核酸”小程序登記,幫助年紀較長的、對手機操作不熟悉的長者填寫信息,或者指引他們填寫信息,一直從下午3時工作到晚上11時。雪欣回憶道,因爲現場人太多,核酸檢測的相關小程序很難打開,自己靈機一動,給手機開了熱點,“當時受到大家的一致歡迎。”

後來,現場臨時調整爲通宵檢查,晚上11時完成志願者工作後,雪欣開始幫家人排隊,看到還是有許多街坊志願者熱心接班後半場,並一直工作到凌晨。與此同時,街坊們也在不斷學習和成長,在一些工作交流中,甚至有志願者畫了一張管理結構圖給工作人員,建議分組管理、分層管理。

“每個人都在學習和成長,同時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力量。”在雪欣看來,“每個人都自發地支持自己的社區,這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一件事,這種志願者氛圍,無論誰身處其中,都會被感化,願意同行。”

志願者協助生活物資配送車卸貨、轉運,下一步進行分裝、爲居民安排上門配送。

當社區互助形成,能爲我們自己解決更多問題

社區互助,不知不覺爲雪欣所在小區過萬街坊的需求對接提供了進一步的連接。

在她看來,這是這一次抗疫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是讓小區,而是讓自己乃至旁邊鄰里的生活不至於卡殼。她說。封閉管理中,每一件事情其實都在完善和調整,有1.0版本,2.0版本,3.0版本,在更新迭代的過程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需求,正是需要靠互助的力量去挖掘和解決。

值得關注的是,記者瞭解到,不少社區都有在社工站和居委指揮下成立志願者隊伍,街坊報名,投入到各類志願服務崗位中,“提供社區支援”。“這是一種十分好的開端,恰恰體現了廣州‘志願之城’的魅力。”一位志願者表示,“但在這個階段,居民更多是配合工作,而還未衍生出居民所具有的更大能量。”

“他人是支援,而我們自己則叫作‘守護’,這是不一樣的概念。當居民從志願者進而關心到周邊居民或抗疫工作的難點,意識到我們可以,而且應該,並且有渠道守護身邊的人和社區,是此刻此地的主人公時,就會衍生出更多的作用”。有社區工作者表示,“他人在支援時,有很多需求的盲點,自己在守護時,每一個需求都能有效傳達。”

有公益從業者認爲,或許這一種社區互助可以從一種自發,具有偶然性的行爲,轉化成一種公益行動,倡導更多社區的居民一同關注身邊的朋友,“至於具體做法,很簡單,例如:組志願者羣,一起挖掘困難個體蒐集個案;積極與社工、街道聯繫對接需求和難點,可以時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甚至幫幫鄰里的孤寡老人、殘疾人網購生活物資;有陷入臨時性物資緊缺困難的人,在社區羣內羣策羣力——這其實就回到了社區的概念:每個人都互相認識,彼此關心。”

實際上,即便疫情結束,這種社區互助依舊是社會工作的一個趨勢。此前,廣州一直着力推動社區慈善,希望營造“人人慈善爲人人”的城市氛圍。“我們希望有更多社區能形成這種意識,大家一起抗疫,社區痛點問題的解決之道,很多時候就在社區自身。”一位社工亦告訴記者,“像我們社工站,或者說很多社工站,其實都承擔了培育社區志願者,孵化社區社會組織的使命,希望他們能成爲解決社區問題的主體,而這些歸根到底,都是激活社區互助的精神。”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贊、林琳、賈政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瑋琳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