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游客到了京城后,喜欢到胡同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胡同的前世今生。通过胡同的故事,来触摸这座古老城市的脉搏。

大家注意到,京城有一两千条胡同,绝大多数胡同都是横平竖直,像棋盘一样。而在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有一条胡同,却是斜着修建,是一条歪歪斜斜的胡同。这条胡同叫烟袋斜街。连胡同的名字上都带着“斜”字。

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东至小石碑胡同,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毗邻什刹海公园、恭王府、中央戏剧学院、醇亲王府等标志性地点。

烟袋斜街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是元朝时期的事情了。1292年,在著名水利工程家郭守敬的主持下,元朝修建了一条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河道——通惠河,用来运送漕粮。通惠河修建完工后,从南方运送来的漕船,可以送到今天的积水潭一带。漕运最多时,一年可运送漕粮200多万担。同时,南来北往的货物也能通过货船,在通惠河上畅通无阻地流动。因此,通惠河上百船聚泊,千帆竟泊,通惠河边商栈林立,非常热闹。

通惠河开通后,积水潭成为了一个繁华的码头。积水潭不远的鼓楼附近,成为商品集散地和往来客商的居住地,旅馆、酒楼、饭馆、茶肆、商店等遍布,成为当时京城最繁华的地区。为了方便客商,元朝官府在鼓楼和积水潭之间,修建了一条斜着的街道。显而易见,斜街虽然不好看,但路程更短,能够为客商减少路上所需时间,提高了效率。

明朝建立后,将都城往南部移动了5里,城市中心随之南移。从积水潭到崇文门外的通惠河道不再运送漕粮,又屡遭堵塞,最终失去了通航的作用。积水潭不再是码头了。鼓楼周边变得冷清起来。不过,无论沧海桑田怎么变迁,这一条斜着的街道都不再改变,依然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格局和走向。

最初,这条斜着的街道叫鼓楼斜街。清朝时期,这里居住着大量的旗人。旗人嗜好抽烟,鼓楼斜街上应运而生开设了许多烟具铺子,其中有两家叫“同台盛”和“双盛泰”的烟具铺子,规模最大,在京城内外非常有名。与此同时,鼓楼斜街的形状,又像一根细长的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像烟袋锅儿。

长此以往,人们就给鼓楼斜街改名为烟袋斜街。到了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段改名的历史了。

清朝时期,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吸引了许多王公贵族再次修建府邸,比如铁帽子王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都在什刹海边修建了王府。一时之间,烟袋斜街开设了多家高档酒楼,专门招待达官贵人。

1802年,烟袋斜街里开设了一家经营鲁菜的高等酒楼庆云楼,以其精美的菜肴、贴心的服务,吸引了众多达官贵人光临。瑞郡王奕志、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等晚清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是庆云楼的常客。

珍妃、瑾妃的堂侄孙唐鲁孙小时候生活在京城,经常出入宫廷,对老北京传统、风俗、掌故及宫廷秘闻了如指掌,他后来撰写回忆录《中国吃》一书时,就经常提到庆云楼。清朝末年,庆云楼因为经营不善,厨师、伙计流出去,在京城其它地方开设酒楼,形成了京城著名的八大楼: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庆云楼、新丰楼、春华楼。

谁能想到,清末民初赫赫有名的京城八大楼,竟然来源于烟袋斜街这条只有200多米长的小胡同?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结束了清朝历史。在那以后,居住在什刹海附近的王公贵族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无法维持他们的奢侈生活,又缺少谋生的门路,就从家里偷偷拿出古文字画、奇珍异宝,拿到烟袋斜街上去变卖。一时之间,烟袋斜街上开设了许多经营文房四宝、古玩玉器、装裱字画的商铺,被誉为“小琉璃厂”。

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那时候皇宫里的太监将古文字画偷出来,在烟袋斜街不远处的地安门开设了古玩店。

现在,烟袋斜街还有着不少钟表铺、古董店、西服店,还有经营地道美食的餐饮店。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寻找文化名人的足迹,体验地道的精彩美食。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