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滴滴出行正式向美國SEC遞交招股書,正式衝刺上市。

歷經10年長跑、整整22輪融資,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出行巨頭,終於邁入新篇章。

滴滴的招股書信息量巨大,其中有震撼世人的數據,比如全球年活躍用戶4.93億,年活躍司機1500萬,3年內爲平臺司機創造近6000億元收入.....

但也有多重隱憂,比如3年虧損353億元,持續大規模盈利仍然遙遙無期;自動駕駛業務前途未卜;還有利劍高懸的反壟斷監管。

作爲近10年來少有的還未上市的超級獨角獸,滴滴這輪造富神話誰獲益最大,反壟斷背景下,它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從滴滴招股書批露的股權構成來看,上千億美元估值中,受益最大的是軟銀集團。沒錯,就是那個投中阿里一戰封神的日本首富孫正義。

2012年創業至今,滴滴這10年可謂大戰不斷,小戰無數,所幸移動互聯的草莽時代給予它巨大收穫。

截至2021年Q1,滴滴已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約4000多個城鎮開展業務,旗下業務包括網約車、出租車、順風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代駕、車服、貨運、金融和自動駕駛等,妥妥的出行之王。

當然,沒有那22輪鉅額融資,也就沒有今天的巨無霸。

資料顯示,目前滴滴已完成累計22輪融資,融資總額上千億元。滴滴金主包括軟銀、阿里、騰訊、蘋果、高瓴、紅杉,以及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富士康、豐田、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陣容空前豪華。

在此天團中,軟銀持股比例最高達到21.5%,相比之下創始人程維持股僅6%,聯合創始人柳青持股1.7%。

若按1000億美元估值計算,軟銀投資滴滴的回報將高達215億美元(1370億元),足夠讓孫正義再奪日本首富.....

而且滴滴現在並不缺錢,衝刺上市和軟銀這幫股東們急於退出也有很大關係。

爲啥是股東急於退出?首先,滴滴雖是全球第一巨頭,但依然流血不止。

來看數據,2018—2020年其年營收分別爲1353億元、1547.86億元、1417.36億元,淨虧損分別爲150億元、97億元、106億元,3年鉅虧353億元。

年年這麼虧,再強大再堅定的股東也不會視若無睹,不免有趁早套現的需求。

其次,中國掀起反壟斷風暴後,滴滴已進入監管視野,5月剛被交通運輸部等八大部門聯合約談,要求對平臺抽成比例高、隨意調整計價規則,隨意上漲會員費等問題立即開展整改。

監管高壓下,滴滴估值與3年前已無法同日而語,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也隨之而來。

所以,互聯網巨頭們悶聲發大財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滴滴股東們已無法淡定陪跑,上市退出已成必然。

而且招股書中也指出,軟銀委派的董事會成員將在招股書生效後辭任滴滴董事,這意味着大股東軟銀已無心戀戰,上市後有啥操作你懂的。

這點從滴滴上市募資用途也能看出,招股書顯示滴滴此次募資將用於三大層面:

約30%用於國際化擴張、約30%用於提升包括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的技術能力、約20% 用於推出新產品和拓展現有產品品類,以持續提升用戶體驗。

可以看出,滴滴把錢都用在了拓展國際業務、投資未來技術,以及提升用戶體驗上,並非缺錢需要上市輸血。

此外,滴滴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技術,也讓股東們焦慮。

滴滴對當前龐雜的業務線總結爲四個核心,三大業務。

四個核心分別是共享出行平臺、車服網絡、電動車以及自動駕駛,三大業務主要是滴滴收入構成,分別爲中國出行業務(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等)、國際業務(國際出行和外賣)以及其他業務(共享單車、貨運、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

其中,自動駕駛被滴滴視爲決戰未來的關鍵王牌。

我們說過,移動互聯最爲繁榮的10年已經過去了,未來模式創新將逐漸失效,真正的科技創新纔是王道。

滴滴也看到這一趨勢,並做出巨大轉型。

截至2020年底,滴滴在全球共15914名全職員工,其中研發員工7110名,研發員工佔比44.7%。當年那個重運營、重營銷滴滴,已逐漸加大研發創新投入。

提起技術創新,在出行領域,電動車、自動駕駛方案肯定是繞不開的,滴滴對此早有佈局。

2019年8月,滴滴將自動駕駛部門拆分爲獨立公司,專注於自動駕駛研發。2020年5月,滴滴自動駕駛宣佈完成A輪超5.25億美元融資,由滴滴和軟銀共同投資。

A輪之後,滴滴自動駕駛估值已達34億美元,但最近又被曝完成新一輪3億美元融資,估值或已超過50億美元。

再加上這次募資的30%將投到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等技術,滴滴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期望不言而喻。

不過自動駕駛這事挑戰很大,技術上它涉及到視覺計算、AI、5G、人機交互等功能,以及激光雷達、芯片等硬件,技術要求極高。

競爭對手層面,自動駕駛這個賽道已有特斯拉、華爲兩大巨頭爭鋒,以及小鵬、百度等選手追趕。

從以往經驗來看,華爲不做則已做就一鳴驚人,它每進入一個賽道都會佔據超強話語權,並讓對手如履薄冰。

如今華爲搭載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技術已成熟,北汽、長安等車企都有可能成爲其客戶。反觀滴滴,雖然自動駕駛公司估值已達50億美元,但具體成果尚未落地。

從互聯網跨界而來的滴滴,能否在技術創新上匹敵華爲這很難說,股東也很難看清,這就是問題所在。

轟轟烈烈的模式創新正接近尾聲,市場對滴滴等連年虧損的互聯網巨頭已無從前那樣的耐心,比如快手上市後已暴跌50%,美團、京東等巨頭也在大幅調整。

監管風暴下主業連年鉅虧,外加挑戰巨大的自動駕駛。重重隱憂的滴滴,能否守住千億美元估值還是個問題....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