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唐焱)“小伙子我问问你,种菜难还是卖菜难?”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康普村的村民杨春仙同记者打趣。

地处澜沧江河谷地带的康普乡积温充足,全乡耕地18000余亩,一年能种出两季蔬菜,水土较好的沿江地带还不止。杨春仙家的三亩多地在村后山腰上,往年能给她带来一万余元的收入。

“在高原,我们康普的条件不差了。但我说,卖菜难过种菜,少了喊,多了砍,老是难称心。”说着,杨春仙薅了一把地里“包包菜”的菜叶。

杨春仙的问题,也是康普每个村子村民都在关心的问题——离县城较远、市场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去年至今疫情的冲击,给康普和周边几个乡的村民出了道“有收获、无收入”的难题。

杨春仙说:“种菜免不了虫吃鼠咬,也有年成好和不好,我们都能接受。但米饭和蔬菜人总得吃不是?去年那时候,收得起菜来卖不掉,就想让乡政府给想想办法嘛。”

供图

群众事,无小事,为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康普乡政府亮出了“三板斧”:

首先,牵牛要牵牛鼻子,蔬菜出不去,信息进不来,是菜农们常各自为战、零敲碎打的缘故。只有乡党委政府带大家形成合力,聚拢蔬菜销售的“来源”,才能畅通农业产业链。

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品牌树在产业链”的工作思路,康普乡扩大新型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通过教育培训、结对帮带、实岗锻炼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带头带领致富的党员,并把党员中的能人培养成村组干部,在宣传市场信息、加强沟通等方面,发挥起了党员的带头作用,真正让党组织成为了助推发展的“红色引擎”。

供图

其次,办起“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为特征的订单农业,给农业生产销售提供方便,也可以为农民受益“保驾护航”。

目前,康普乡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0个,已经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的多种发展模式,构建起“乡有龙头企业带动,村有能人聚集、有集体经济、组有专业合作社、户有产业覆盖”的特色发展格局。

康普村的龙头企业伟宏公司工作人员邵鑫宝介绍说:“依托着康普乡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有机链条,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杨春仙家一样的农民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更大市场有机地对接起来,使蔬菜、中药材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家不仅能从农业生产上受益,而且能从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上直接受益。”

供图

最后,畅通了销售渠道,配套设施也不能落后。去年3月,由迪庆长林丰农特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上海对口帮扶项目共同投资建设的康普乡畜禽交易市场正式开放,为村民提供了就近销售农副产品的便利。运营以来,该交易市场平均每天交易大小牲畜120头、活禽820多只,兰花、肥料、饲料及其他农产品交易额每天交易额12000多元。

康普乡党委政府加大对畜禽交易市场宣传,促使外来采购人员不断增加,进入交易市场的畜禽及农产品越来越多,交易量也不断增长,从月交易20万元到30万元递增。这就意味着畜禽交易市场正逐步促进合作社和养殖户健康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康普乡老百姓逐渐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情况,农副产品得到了有效变现,杨春仙的问题得到了回答。

供图

“乡政府有在听我们百姓的意见,拿出心思为我们办实事。”杨春仙说。成为了伟宏公司正式员工后,乡政府给她拉上了订单,她的菜供上了县里乡里六个中小学校,她一个人土地流转加上农特产品的收入达到了7万多。“18号‘街子天’又要到了,我不卖也是要买,总之是会去市场看看。”收入多了,卖主也变了买主。

来源:云南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