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記者 唐焱)“小夥子我問問你,種菜難還是賣菜難?”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康普鄉康普村的村民楊春仙同記者打趣。

地處瀾滄江河谷地帶的康普鄉積溫充足,全鄉耕地18000餘畝,一年能種出兩季蔬菜,水土較好的沿江地帶還不止。楊春仙家的三畝多地在村後山腰上,往年能給她帶來一萬餘元的收入。

“在高原,我們康普的條件不差了。但我說,賣菜難過種菜,少了喊,多了砍,老是難稱心。”說着,楊春仙薅了一把地裏“包包菜”的菜葉。

楊春仙的問題,也是康普每個村子村民都在關心的問題——離縣城較遠、市場信息不對稱,再加上去年至今疫情的衝擊,給康普和周邊幾個鄉的村民出了道“有收穫、無收入”的難題。

楊春仙說:“種菜免不了蟲喫鼠咬,也有年成好和不好,我們都能接受。但米飯和蔬菜人總得喫不是?去年那時候,收得起菜來賣不掉,就想讓鄉政府給想想辦法嘛。”

供圖

羣衆事,無小事,爲解決銷售難的問題,康普鄉政府亮出了“三板斧”:

首先,牽牛要牽牛鼻子,蔬菜出不去,信息進不來,是菜農們常各自爲戰、零敲碎打的緣故。只有鄉黨委政府帶大家形成合力,聚攏蔬菜銷售的“來源”,才能暢通農業產業鏈。

按照“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羣衆富在產業鏈、品牌樹在產業鏈”的工作思路,康普鄉擴大新型經濟組織黨建工作覆蓋,通過教育培訓、結對幫帶、實崗鍛鍊等方式,培養了一批帶頭帶領致富的黨員,並把黨員中的能人培養成村組幹部,在宣傳市場信息、加強溝通等方面,發揮起了黨員的帶頭作用,真正讓黨組織成爲了助推發展的“紅色引擎”。

供圖

其次,辦起“先找市場、再抓生產、產銷掛鉤、以銷定產”爲特徵的訂單農業,給農業生產銷售提供方便,也可以爲農民受益“保駕護航”。

目前,康普鄉共有農業龍頭企業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40個,已經形成“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爲主的多種發展模式,構建起“鄉有龍頭企業帶動,村有能人聚集、有集體經濟、組有專業合作社、戶有產業覆蓋”的特色發展格局。

康普村的龍頭企業偉宏公司工作人員邵鑫寶介紹說:“依託着康普鄉推動農業產業化的有機鏈條,公司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把楊春仙家一樣的農民單家獨戶的小生產與更大市場有機地對接起來,使蔬菜、中藥材等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聯成一體,多層次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大家不僅能從農業生產上受益,而且能從加工、銷售等後續環節上直接受益。”

供圖

最後,暢通了銷售渠道,配套設施也不能落後。去年3月,由迪慶長林豐農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和上海對口幫扶項目共同投資建設的康普鄉畜禽交易市場正式開放,爲村民提供了就近銷售農副產品的便利。運營以來,該交易市場平均每天交易大小牲畜120頭、活禽820多隻,蘭花、肥料、飼料及其他農產品交易額每天交易額12000多元。

康普鄉黨委政府加大對畜禽交易市場宣傳,促使外來採購人員不斷增加,進入交易市場的畜禽及農產品越來越多,交易量也不斷增長,從月交易20萬元到30萬元遞增。這就意味着畜禽交易市場正逐步促進合作社和養殖戶健康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康普鄉老百姓逐漸擺脫了靠天喫飯的情況,農副產品得到了有效變現,楊春仙的問題得到了回答。

供圖

“鄉政府有在聽我們百姓的意見,拿出心思爲我們辦實事。”楊春仙說。成爲了偉宏公司正式員工後,鄉政府給她拉上了訂單,她的菜供上了縣裏鄉里六個中小學校,她一個人土地流轉加上農特產品的收入達到了7萬多。“18號‘街子天’又要到了,我不賣也是要買,總之是會去市場看看。”收入多了,賣主也變了買主。

來源:雲南網

相關文章